《生命之重》——上海知青杂志卷首语系列之二

吴桂森(园林)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上海知青》杂志社出版</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策划审核:王建国总编</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生命之重》:《上海知青》杂志上下载</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美篇插曲:北大荒人的歌</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i>编辑制作:吴桂森</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生命之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第二期篇首语 2005年12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作者:王建国</b></p><p class="ql-block"> 知青者,中国知青;天地者,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 去日苦多,我们走得很累,人生苦短,转眼间已是两鬓飞霜。在经历了不或已知天命将入耳顺之时,面对广阔天地,我们夫复何求?诚所谓中国知青不是一只跨世纪的大鸟,它在上世纪还没介绍时就已俗不可耐地失去了光彩。这是中国的悲剧,是历史的悲剧,谁也无力改变。无力改变只好回归,回归是对命运的再度认可。</p><p class="ql-block"> 于是回望知青岁月,于是回归知青部落,于是在回望与回归中不无疑惑:莫非我们用青春热血滋润的知青岁月真的如此苍白,血色褪尽?</p><p class="ql-block"> 去问红土地,去问黄土地,去问黑土地 ……</p><p class="ql-block"> 许是寒凝大地,我们学会了隐忍:许是春华秋实,我们理解了真诚。这也许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遇事仍然缺少机敏与顺从,而总带着几分固执与迟钝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正因了这份固执,我们没有被多难的岁月所击垮;正因了这种迟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还能恪守传统中某些令人感动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从满腔热忱组建联谊会,到义不容辞援建希望小学;从各地知青激情依旧互相回访,到自发组团涌泉回报第二故乡;从自筹资金纷纷出版书刊,到与日俱增遍地开花的知青网站;从责无旁贷办知青回顾展,到催人泪下的知青大型文艺汇演;从执着知青精神广阔天地万里行,到弘扬知青文化艺术团巡回演出……可以这么说,那片青春流浪的土地,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必定还是我们生命的支点,无论我们成功与否。</p> <p class="ql-block">  中国知青运动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无可替代的厚重的历史内涵,使当局者当事者都难以承受其重。一部《红楼梦》困厄所成,虽屡遭白眼,终是煌煌巨著。一部知青史,任尔说东道西,终是青春热血谱写,天地自有慧眼。话说知青犹如话说长江,长江无己时,知青无己时。正如我们纪念屈原,己与楚秦恩怨无关。在经历岁月磨洗后,知青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已演绎成我们民族不可或缺的审美活动,已与立场无关,成为一种独特的知青文化,其精髓已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亦是人类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回忆那段历史,回眸已模糊难辨的青春印迹,无论悲壮,还有困惑,抑或冷漠甚至诅咒……作为知青,每个人都有资格也有理由更有自由选择自己的态度。但是只有一点你别无选择,在我们的履历上——曾经知青。也许我们最终都将回归知青部落,这是青春的轮回,历史的驿站,也是命运的最后定格,生命之重所在。</p> <p class="ql-block">天道酬勤。我们的后代不会因为是知青子女而羞愧,那些犹疑的眼神迟早会投来钦佩的目光,麻木已久的心灵也会再次感动,世人将重新掂估“知青”这一词的份量——因为我们没有辱没“知青”这一称谓,我们正在不断地努力。</p><p class="ql-block"> 天地广阔,知青“知”也。</p><p class="ql-block"> 历史瞩目,知青“青”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