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1912.1.1-1949.9.30)及台湾政权(1948.5.20-至今)

宇翔教育•刘昱祥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中华民国</b>从1912年1月1日到1949年9月30日,历经了<b style="font-size:22px;">37年</b>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国的国家名称和年号。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p> 中华民国不算“朝代” <p class="ql-block">  历史学上对于“朝代”有这样的规定:</p><p class="ql-block"> 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由此可见,成为朝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b>建立了国号,帝王世代相传,有完整的统治时代</b>。</p><p class="ql-block"> 首先,民国是有国号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简称民国。实际早在,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时,就首次提出了中华民国的国号。</p><p class="ql-block"> 其次,在推翻了清王朝后,中国就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所以民国时期并没有某个皇权帝王,而是由总统和议会掌权,民国先后经历了孙中山,袁世凯,北洋军阀,蒋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权力交接并不像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王位传承,他们不仅没有血缘关系,还相互敌对。</p><p class="ql-block"> 到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上世代相传的体系就被完全取代。第三,民国虽然有统一的政权,却不是一个完整的统治时代。自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试图恢复封建君主统治,形成北洋政府。全国各地大小军阀混战,争夺利益。除以上三点外,我国所有的朝代都是奴隶制或封建制度。</p><p class="ql-block"> 虽然袁世凯和张勋都曾想要复位封建君主制度,但他们都遭到了强烈的声讨和抗议,以失败告终。亡国之君,溥仪,后被日本利用,成为伪满洲国的皇帝。但实质上是日本的傀儡,算不上真正的皇帝。民国虽然没有实现"共和" ,没有实现"民"之初衷,但结束了封建王朝。</p><p class="ql-block"> 因此,民国虽然拥有表面的统一政权,却不能算一个朝代。</p> 中华民国历任总统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总统序列表依次为:孙中山(临时)、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蒋介石、李宗仁(代)。</p><p class="ql-block"> 自1911年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起,至1949年10月1日止,正式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职务的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1、孙中山</b>(1911年12月29日--1913年10月10日,政党或派系:中国同盟会)</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了《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p><p class="ql-block">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p><p class="ql-block">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2、袁世凯</b>(1913年10月10日——1916年3月22日;1915年12月12日——1916年6月6日,政党或派系:北洋军阀)</p> <p class="ql-block">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半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原定于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3月22日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撤销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的荣辱功过各有评说,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是“改革派人物中的第一人”。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3、黎元洪</b>(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1922年6月12日——1923年6月14日,政党:进步党、研究系),1922年6月12日黎元洪复任大总统。</p> <p class="ql-block">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经,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故称“黎黄陂”,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p><p class="ql-block"> 光绪九年(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革命党人强迫推举为湖北都督。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黎元洪被选为副总统兼领鄂督。民国二年(1913年)支持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同年10月,袁世凯、黎元洪分别当上正副大总统。黎元洪又支持袁世凯解散国会,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兼任御用的参政院院长。后袁世凯迫使黎元洪赴京,被安置在瀛台,与之结为儿女姻亲以控制之。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元洪坚辞不就。民国五年(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约法,召集国会。但实际权力则为国务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所掌握。黎元洪不甘于受段摆布,形成“府院之争”。段祺瑞利用张勋将黎驱走,由副总统冯国璋代行大总统。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赶走皖系总统徐世昌,请黎元洪复职。黎元洪复任总统后,无实权。</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二年(1923年)6月,黎元洪再度辞职,退出政坛,移居天津投资实业。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岁。</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4、冯国璋</b> (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政党或派系:直系军阀),1917年7月6日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职。</p> <p class="ql-block">  冯国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华符,一作华甫,直隶河间市西诗经村人,直系军阀的首领,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为“北洋三杰”。冯国璋早年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冯国璋任中央练兵处军令司副使,后历任统制和第一军总司令。其为人亦首亦尾,但聪明好学、勤奋刻苦。辛亥革命时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曾奉命率军进攻南京,镇压“二次革命”。又出任江苏都督,坐镇东南。袁世凯称帝后曾任命他为参谋总长,后来又让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总司令,他均未上任。并联合五将军发出逼迫袁世凯取消帝制的通电。</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经过国会补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在南京办公。后黎元洪与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引发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辞职,冯国璋进京任代理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民国七年(1918年)8月13日,冯国璋通电辞去副总统,于民国八年(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民国八年(1919年)10月,冯国璋抵北京,12月28日病逝,终年60岁。</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5、徐世昌</b> (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政党或派系:皖系军阀)</p> <p class="ql-block">  徐世昌(1855年10月23日—1939年6月6日),字卜五,号菊人,又号弢斋、东海、涛斋,晚号水竹村(邨)人、石门山人、东海居士。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卫辉府(今卫辉市)府城曹营街寓所。</p><p class="ql-block"> 徐世昌早年中举人,后中进士。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互为同道;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徐世昌颇得袁世凯的器重,在袁世凯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民国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为国务卿。民国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他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民国十一年(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p><p class="ql-block"> 徐世昌国学功底深厚,不但著书立言,而且研习书法。工山水,颇清秀。书宗苏轼,略变其体。能诗,设晚晴簃诗社,罗致诗友,编印清诗汇。有归云楼题画诗集,成于1924年。一生编书、刻书30余种,如《清儒学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著作有《欧战后之中国》《退耕堂政书》《大清琨辅先哲传》《书髓楼藏书目》《东三省政略》等书。被后人称为“文治总统”。</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6日,徐世昌病故,年85岁,先寄葬于天津桃园村原英国公墓,后同夫人一起归葬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苏门山下。</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6、曹锟</b> (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政党或派系:直系军阀)</p> <p class="ql-block">  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晚年自号乐寿老人。生于直隶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塘沽)。中国近代军事、政治人物,中华民国直系军阀的首领,也是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因驻军保定,又称“保定王”。</p><p class="ql-block"> 曹锟自少以贩布为生,光绪八年(1882年)投身淮军,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后为毅军哨官。后投靠袁世凯,曾任北洋军第三师师长、直隶督军兼省长等,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依违于段祺瑞、黎元洪及冯国璋之间。民国八年(1919年)被推为直系首领,组织八省反段联盟,在直皖战争中击败皖系军,迫使段祺瑞下野。民国十一年(1922年)通过第一次直奉战争击败了奉系的张作霖,以“法统重光”为旗帜迎回黎元洪为大总统,一时控制北方政局。次年逼黎元洪下台,并以重金收买议员、议长的方式被选举为大总统。民国十三年(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被冯玉祥囚禁,获释后前往开封,又转赴天津做寓公,经营实业与房地产。“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拒绝日本出面组织新政府的要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曹锟病逝于天津,享年76岁。重庆国民政府追赠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p><p class="ql-block"> 曹锟素有“贿选总统”之恶名,且在传统历史认知中被认为是一个目不识丁、颟顸愚昧、凶残成性的军阀。但在其执掌北京政府期间,授意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支持顾维钧处理“临城劫车案”、完成中苏建交谈判,也有维护国家主权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7、蒋介石</b>(就任时间:1948年5月20日——1949年1月21日,政党:中国国民党,副总统:李宗仁),1949年1月21日蒋发布“引退文告”,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理总统。</p>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原名瑞元,学名志清、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及军事人物,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受孙中山赏识而崛起于民国政坛,在孙中山去世后长期领导中国国民党达半世纪;其于国民政府时代一直居于军政核心,但其政治手腕与独裁统治亦遭受批评。其从政生涯横跨多个重要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8、李宗仁</b>(就任时间:1949年1月21日——1949年10月1日,政党:中国国民党,副总统:无)为代行职权。</p> <p class="ql-block">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市临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国总统法律上取消职权。</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大总统是1911年12月—1928年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国家元首的称呼。初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首任临时大总统为孙中山,此后1913年10月10日后,中华民国选举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猝逝后,《中华民国约法》被废止,恢复责任内阁制,大总统为不负实际行政责任的国家元首,此制一直延续到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时为止。</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民党政府北伐后中华民国大总统一职被国民政府主席取代,后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前从1948年4月国民政府行宪国大之时起,“中华民国总统”一职被再度使用。</p> 一、台湾的政党 <p class="ql-block">  <b>1、台湾有370个以上的党派</b>,台湾政党指示在台湾“内政部民政司”登记在案,并可以在台湾地区各级选举中推派参选人之政治团体。截至2020年6月13日止,共有370个登记政党存在。除少数成立于海外或中国大陆的政党外,大多数的中国台湾地区政党都成立于1949年以后的台湾。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台湾和澎湖解除戒严(不含金门、马祖等外岛),开放党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2、台湾主要有6个党派</b>,分别是:中国国民党、民主进步党(简称民进党)、台湾民众党、时代力量、亲民党、新党等。中国国民党成立于1894年,自1949年迁台后,一直以“执政党”身份掌控台湾政局,目前为在野党。民主进步党于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宣布成立。以民主进步党为首的绿营,与以中国国民党为首的蓝营并列为中国台湾两大政治势力。</p> 二、台湾历届领导人 <p class="ql-block">  从1948年起至今共有蒋介石、严家淦[yán jiā gàn]、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蔡英文等领导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