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收获。茶丰峡知青邵华,因为拥有了爱,而使他的生命显得如此厚重,因为他付出了爱,而使他的生命显得如此绚丽。爱在很多时候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点点滴滴的细节。 <h5>邵华在插队50周年感恩第二故乡行致辞</h5> <div> 邵华,1969年9月在沙县镇头公社插队。1971年3月为福建省建设兵团十一团八连工人。1973年2月在福建省公安局五处以工代干。1974年9月在北京大学法律系政法专业学习。2002年2月任厦门市委常委、政法委副书记,市公安局局长。2008年——任中共厦门市委常委、厦门市政法委员会副书记。</div><div> 邵华,1999年为琅南公路铺设水泥路面个人捐款500元,接着2001年又与知青一起为村部至村口1.5公里水泥路面捐款,2020年为营造知青文化园个人捐款5000元。借力感恩善举,为乡村振兴向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争取项目资金。<br></div> <h5>邵华很感激原茶丰峡大队书记,敬酒时说:那天晚上他从口袋拿出便签开证明,同意某某某回家,又从口袋拿出印章盖上,我拿着证明,晚上八点多一个人从茶丰峡走到火车站,被子背回家里洗。</h5> <h5>我参与、见证了他们的感恩活动</h5> <p class="ql-block">通知:明天(2月22日星期三)体验观光茶丰峡知青文化园活动,行程自由选择,可乘南阳中巴车或到水南公交站点坐五路公交车至南阳路口下车,步行知青路到达文化园区,可骑摩托车直达园区,要求早上七点半左右出发,八点半知青路口集中,九点半在文化园区集体合影,十点左右各自回家用午餐。志愿参与活动的请接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吴柳凤</p><p class="ql-block">2, 陈水金</p><p class="ql-block">3, 宋省琴</p><p class="ql-block">4, 余德淾</p><p class="ql-block">5, 邱能棋</p><p class="ql-block">6, 王长惠</p><p class="ql-block">7, 刘阿生</p><p class="ql-block">8, 陈金凤</p><p class="ql-block">9, 刘云龙</p><p class="ql-block">10, 杨彩英</p><p class="ql-block">11,蒋爱菊</p><p class="ql-block">良英、北国风光@,祝愿;校友们旅游愉快,一路平安!玩的开心!</p><p class="ql-block">吴柳凤@良英 ,@北國風光A96 ,早上好,谢谢你们,快乐出发,收获愉悦,也是我们的心愿!</p><p class="ql-block">良英@吴柳凤 早上好,很遗憾,我在外省,参加不了你们的活动,只能羡慕和祝愿你们:老有所乐,开心快乐每一天!</p> <h5>2023.02.22早上8:05我们三人到达南阳口站点等插友了</h5> <p class="ql-block"> 知青路石碑是2001年茶丰峡作为对知青帮助修建1.5公里水泥路专门在村口设立的。</p> <h5>12位大樟树下的老三届知青合影</h5> <h5>12位老三届知青加上3位应宋省琴之邀一起来的非知青,共15位合影</h5> <h5>初三插友合影</h5> <h5>初二插友合影</h5> <h5>右一陈水金退让一步没拍到(遗憾)</h5> <h5>宋省琴好友</h5> <h5>初二插友</h5> <h5>15人合影</h5> <h5>15人合影</h5> <h5>右一穿大红衣服这个很有感触地说:我没插过队,但走在这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路上,心里已经激情澎湃了</h5> <h5>宋省琴第一次见历史遗迹,单独留影纪念</h5> <h5>1971年陈金凤与江泽南同在镇头中心学校一个办公室办公</h5> <h5>杨彩英头一天晚上刚从三明医院出院,第二天一早与我们一走乘公交到茶丰峡,观光浏览文化园宣传栏时激动得拍胸脯说:实在写得好,写在我们心里了</h5> <h5>王长惠、蒋爱菊</h5> <h5>12人合影</h5> <h5>15人合影</h5> <h5>王长惠留影</h5> <h5>许江,江泽南儿子</h5> 群聊中,又增添了一些关于许江的话题: <div> 网络资料:<div> 许江,最初习画,是在1968 年,许江13岁,和家人一起被下放至沙县。临走时,中学美术老师塞给他一捆铅笔说:“我看你有美术基础,将来也可能要学画,很好。这是门手艺,学会后就不会饿死了吧。”面对社会浪潮涌动而非常不安的许江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font color="#ed2308">命运赋予的第一份礼物</font>。<br> 紧握这捆铅笔,许江在沙县出黑板报、画大批判漫画,就连中学毕业后去农村当代课老师时也常带着它到山上画速写,在生产队里刷大幅标语。日子虽苦,但山乡风景非常美,这种徜徉于原生态自然中的感受沁入少年心中。若干年后,当许江踏上杭州象山的某条小路时,通感顿生,感到一种将未来的建筑与童年的回溯联系在一起的激动。这为后来闻名天下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诞生埋下重要伏笔。<br>几年后返城,他成为一名骨胶厂工人。在21岁时进入了福州美术公司,为企业宣传服务。1978年全国开放高考,23岁的许江接住<font color="#ed2308">命运赋予的第二份大礼</font>:考上大学,来到杭州,正式踏入与自己后半生紧密关联的中国美术学院(当时还叫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许江按当时的政策回到家乡当了一名美编,主要工作是版面设计,这份工作锻炼人,后来他两个小时就能将一期杂志完成。但此时他已决心以艺为生,于是每个月把工作浓缩在一个星期里做完,剩下三个星期用来画画。</div><div> 1992年起,任油画系副主任,4年后任院长助理和油画系主任,仅一年,便升任美院副院长,三年后,出任院长,至今已18年。他说:“这个学院很好地培养了我,一步步走来,小步快走,每个‘坑'都没有拉下。”这是机缘,也是必然。<br><font color="#ed2308">院长之职,是许江第四次较好运用了命运之礼</font>。之后,如同开了挂般:占地800 亩的象山校区拔地而起,成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举办首届哲匠奖,将“匠”与“哲”并置;举行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民艺博物馆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横空出世;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创造性地提出了“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建设;直至最近东方设计研究院的成立…成果太多,无法尽数。这当然是集体之功,但许江之领导力与精神性作用毋庸置疑。<br> 当那年,<font color="#ed2308">许江与葵相遇时,他是又一次紧握了命运之礼</font>。</div><div>许江会言:“历史选择了葵。”<br>在他笔下,葵“九夏不趋炎,三月不争春。高秋风露冷,孤标出清尘。(梁栋)”“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太阳。”趣味败坏的当下,这种抗简孤洁、独往深沉的标格成为寄托一代群体最根深蒂固的情感寄托。<br></div></div> <h5>郑奋明(微信头像)</h5> 网络资料:<div> 郑奋明,广东社会科学院现代所所长,研究员,他是民国时沙县第一代摄影人郑志刚师傅的后人。他在镇头村插队时,与著名美术家相熟。经常在镇头中学打篮球,曾有一次两人骑一架自行车到沙县城里去吃扁肉解馋。<div> 张建闽@郑奋明 ,大名鼎鼎,可惜我,人和名对不上。你是哪届哪班的?我是初中6814部队的。高中和许江是即同学又同届。大前年,他卸任后邀几位同学到中国美院观光叙旧。许江学识渊博,为人谦虚。前年6月我参加"最美中国高峰论坛",他以中国文联副主席、校艺委会主任身份做学术报告。这次一中百年华诞,我有邀请他。他若来,你们可以进一步切磋球技了。<br></div><div>刘阿生@建闽,奋明是6633部队的。</div></div> <h5>许江、张建闽合影</h5> <p class="ql-block"> 吴柳凤@张建闽 ,你是带一条红围巾去浙江葵园跟许江一起合影吗? </p><p class="ql-block"> 张建闽@吴柳凤,老大姐 ,下午好。我是带两条红围巾去他的"葵园″工作室的,送给他了一条。</p><p class="ql-block">好象你也有一条,沙县高砂知青插队50周年活动小礼品,(全市首次)。69年3月,(沙县"打个贾"插队时间推后一个月,福州知青插队时间提前一个月)。在省知青协会讨论定纪念品时,我提议勋章式的纪念章和印有50知青的红围巾被采用。一位副会长提议的竹制手机架被采用。</p><p class="ql-block"> 吴柳凤@张建闽 ,是的,我参加你们的活动,也有这条围巾。2021年12月22日捐赠给沙县博物馆了。連同我珍藏52年的知青锄头一起捐了。</p><p class="ql-block">良英@吴柳凤,你存档意识较强,不愧为老档案。</p><p class="ql-block">吴柳凤@张建闽 ,@良英 ,你们也可向博物馆捐赠私藏的珍贵知青物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