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 张世界湖北巴东绿葱坡居委会,退休教师</p> <p class="ql-block">湖北省巴东县的农村在变样,在时间的推移中变样。巴东的农民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现代化科学生产,从农民“哧哧”的耕牛声到拖拉机在地里“突突”的欢叫;从原始的农家点煤油灯照明到今天的电灯瓦亮;从过去挑水、背水饮用到今天农家的自来水管;从农家推古老的石磨到今天家家户户的脱粒机,粉粹机,破壁机,洗衣机,电锯,冰箱等等一切农家使用的机械化,电器化;从上坡下岭崎岖不平的山路到条条水泥公路村村相通且户户相连;从土坯茅草屋到今时代的钢筋水泥平台白墙蓝色琉璃瓦屋;经历了无数个朝代,农民从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摆脱到今时代农家舒适的沙发椅以及物质生活的优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巴东的农村在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前进,在前进,乡村村在大踏步的前进。</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的帝王将相没有想到的事,没有做到的事,今时代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做到了 !在党的英明政策“脱贫攻坚”中实现了 !</p><p class="ql-block"> 看,巴东县村村在脱贫攻坚中变样了,青山绿水隐藏着幢幢白墙琉璃瓦屋,她虽然没有城市高楼那样鳞次栉比,但镶嵌在了绿水青山中坐落别致,星罗棋布。</p><p class="ql-block"> 看,巴东农村巍峨群山万壑赴荆门,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悬崖绝壁中延伸的一条条主线水泥大道给山村系上银白色的腰带。</p><p class="ql-block"> 看,人民的精神面貌 : 在悄悄吹大气,悄悄拍胸部,“钱,不算什么,一碗饭不算什么,穿,算个什么,我一年打工挣个几万八百的……”“人只要勤快不去外地打工,在本地挣个万儿八千的不费吹灰之力的”“我不敢正大光明喊穷字,因为丑唦,我家不比哪个差些”。一句话,人民悄悄的富起来了,腰杆子悄悄的挺起来了,才敢悄悄地吹这样的牛皮。</p><p class="ql-block"> 听,小贩们生活车的喇叭声响彻各个乡村,城市乡贩们的吆喝声在农家门前激荡。</p><p class="ql-block"> 听,农家水泥院坝中音响的节奏伴随着农家妇女天一黑走出家门扭动不很纤细的腰肢在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 听,“这个政策没话说,历个朝代没有今天的共产党领导得好”“背下说,共产党组织的这个尖刀班有能力,他们搞些事啊,脱贫离不开尖刀班啦”“从前没有尖刀班,智慧的力量是有限的,感谢尖刀班领导村委会带领大家建设乡村”“我在医院住院缴了三万多钱,到结账时,我只掏了一千多块钱,其它的全报销了,要在以前是整穷啊”。“还是共产党好,要知恩报恩啦”……这就是当代农民在心里的共同声音。</p><p class="ql-block"> 作者之所以写一个乡村的《村城记》从低矮的茅草屋发展到家家都是白墙琉璃瓦屋甚至是高大的平台建筑,之间穿越了人数几辈,皇帝数朝的时空。它是一个乡村从解放初期贫穷走向富裕的代言。也是作者一生记忆的经历看到农村从解放初期一穷二白的面貌到今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中从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产生的动力,创造了前人未有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从过去大山里喊人打“呜呼”声到今时代人人手拿手机坐在家里“喂喂”的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经验,不管老人还是孩子都能掌握一定的科技技能在信息中遨游。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的飞腾达到了巅峰。一切一切的成就就是一个国家的政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英明,使不管繁华的城市还是偏僻的乡村所发生的举世瞩目的变化。同时也告诫后来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永远跟共产党走,不忘从前我们的祖辈都穷得锅舔灰。不忘自己的父辈在共产党领导下在前面艰苦卓越为改变乡村面貌,摆脱贫困而忘我励志奋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社会在前进,乡村在跟着社会大踏步前进,社会在改革,乡村在跟着社会改革洪流的步伐在大踏步的改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 张世界</p><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巴东县绿葱坡镇水浒坪村</p> <p class="ql-block"> “当当当……”天将拂晓,指挥全村生产的大队长敲响大干快上的钟声,这就是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年代的号角。</p><p class="ql-block"> “起床啦,集体上工了!”接着传来生产队长催人们上工的吆喝声,大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达生产的地点。在人民公社化优越的条件下,大队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按生产队兴办食堂,集体生产中农民无需再在自己家里吃饭,只按各生产队的安排到指定的地点随季节干各种农活。社员们劳动热情高涨,集体的生产力量也很强大。</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学生随时起床,背好书包,往学校走去,学校那时也是兴办的食堂,学生统一吃饭,那时的我们是不懂事的小学生,对社会事务理解很少,天真的只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很善良,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因父母常教育孩子们说:“老师是先生,是孔子,要有礼貌,要尊敬”。所以那时的学生都很尊敬、热爱老师。学校里流传着:“水浒的易美东,样子很威风,教的学生考初中”。学生学习很带劲,父母的话是不能违背的,否则就会被旁人说你“忤逆不孝”。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忤逆不孝,人们经常说某年轻人忤逆不孝,只觉得这句话很可怕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土地,物资,一切的一切都归集体所有,(解放初期农民分得的土地,山林,大型的农具如:晒席,风斗,耕牛)就连食堂的锅盆碗盏都是各农户集中起来的。人们的思想特别单纯,向往着美好,向往着幸福,和平,都是一股劲的大干社会主义。在“政治空气浓浓的,阶级觉悟高高的,好人好事多多的,坏人坏事少少的”口号声中很少有人扯皮拉筋,做好事的人层出不穷。每到吃晚饭,全体社员总要集体唱一遍:“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向阳花……”讲团结,讲奉献,好像一个百十来人的生产队就像一家人一样,同吃同劳动,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代的变迁,政策的完善,作者从小经历过(解放初期农村成立互助组,就是几家互相劳动生产)从初级社转到高级社再转入到人民公社。也从小学的一年级读到三年级正是一九五八年,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年代也是一个由高级社转入到人民公社社会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财智学中有一条定律:“对于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如果第一个百万花费了十年时间,那么从一百万到一千万只需要五年时间,再从一千万到一个亿只需要三年时间就足够了”。根据这条定律,那么一个家庭的财富积累开头是艰苦的日子,接下来就越来越容易,比如:从前一个家庭修建房子是打土墙,一般一天最低需要八至十人,而现在修建一座平台房子除了倒模板和地平以外,只需要四个人搬砖垒砖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一条财智定律对于一个地方乃至国家来说那就不可估量了。所以从一九四九年解放到一九五九年的十年时间,在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中已有了领导人民丰富的治国经验和足够的资金奠定了今时代“改革开放”的基础,就像汽车跑起来只要轻轻踩住油门就会前进如飞一样。</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是一个社会巨变万众一心大跃进的年代。人们的思想特别单纯,向往团结,合作,可以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有饭大家吃,有利益大家共享。只有阶级的划分,没有利益的纷争,好像进入尧舜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各级党政和人民公社党委,村委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党员群众正气很浓,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听从毛主席的号召,全国团结一致,大干社会主义,大办农业,大办钢铁,兴修水利。</p><p class="ql-block"> 水浒坪村很多壮劳力去参加新修从巴东到建始的公路二零九国道连三坡路段(原四区,现在的茶店子镇)又从绿葱坡(原五区)分支修建到杨柳池(原八区,现在的水布垭镇)的公路(娃娃寨)路段。这两条国道除了炸药雷管炸开岩壁外,全是人民用双手抡起大锤,钢钎,锄头打出来的!民工除了每天记十个工分以外,没有任何待遇,相反为自己能参加义务新修公路,建设国家出力而光荣自豪。</p><p class="ql-block"> 这两条公路才算是巴东真正东达荆楚,西到巴蜀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在五十年代,山区农业是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之中,在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制的初期,一个生产队的劳动力把一片山林的树和杂草砍倒,晒几天,就放火一烧,就成了黑黝黝的一片。生产队长开始撒上玉米或者小谷种,社员们排成一字形朝前把烧过的泥土挖一遍,掩上种子,就播种了。尽管这种原始的耕种,庄稼长势还蛮好呢,往往是一个大丰收。</p><p class="ql-block"> 在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引下,一九五八年水浒坪村(那时叫红星大队)在党委的领导下启动从龙潭湾引水工程,灌溉一,二,三,四,五组共计百余亩水田,动用百余的义务劳动工奋战两个月的冬天,圆梦了解放前人们总想引进龙潭湾水源造福于水浒的梦想。那时有一首民众顺口溜赞美水浒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说讲武,就讲武,讲起水浒谭元武,他提意见真是够,他说龙潭湾是好水头,洋钱花了几百块,水沟没有打过来。共产党力量大,组织起来搞规划,只要大家使点力,三天修到垭花里,只要大家出工多,十天修到茶儿坡,土号号,真好笑,石号号,放上几百炮,顽光石砸得飞下桥,热气冲天如高潮,如高潮”。(谭元武,旧社会谭氏族长)。</p><p class="ql-block"> 龙潭湾的水解决了水浒坪村水田旱灾的问题。在党委的规划下,全大队又新增旱田改水田百余亩,一到夏天,水浒坪村就像绿色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修改那么多亩的水田,完全靠人力来完成,水浒坪村老一辈在历个冬季冒北风,战严寒,风餐田野,披星戴月,一把锄头,一把夯坨,一担撮箕在只有十个工分的报酬下他们奇迹般地绘出了水浒坪村梯等水平式水田在四季变换中显耀着绚丽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收下的粮食按照每家人口的多少留下基本口粮,(从十六岁起按正式劳动人口分配,七岁至15岁的一个标准,出生的婴儿至六岁的儿童只留基本口粮),农村对这三个标准叫“三留”,同时各个生产队按每月发放到户。在毛主席的“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教导下,那时人们对吃,穿,用非常节俭,从不浪费。</p><p class="ql-block"> 剩余的粮食作为公粮和余粮全部卖给国家,公粮指给国家应该上交的任务。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余粮上交给国库作为战备储存。</p> <p class="ql-block">那时背公粮,余粮是一个很苦的事。特别是地处偏僻的水浒坪村,一上一下的山路,空手都难走,更不用说背上百余斤重的公粮了。生产队的保管员按男子汉自报能背多少就称好斤数,装好口袋,第二天天不亮男人们就背上百把斤公粮三步两打杵背上绿葱坡粮管所。男人们为减少背公余粮一路的疲劳,还编一些顺口溜让大家在路上说说笑笑:“上坡上得急,越上越有力”。“平路好走,摇脚摆手”。“之字拐,转过来”。“梯等子,慢点子”。“嗨着,嗨着”……</p><p class="ql-block"> 我们那时的教科书编辑着农民卖公余粮的课文:</p><p class="ql-block"> 踩着露水,披着月光,雄鸡叫着送出庄。车轮飞,马蹄忙,车轮隆隆歌声响,前头到了翻身桥,后头还在幸福塘。哪里去?卖余粮……</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学生被分配在各自的生产队里,参加到卖公余粮的队伍,虽然肩膀到最后被背篓系勒得犹如狗子啃,只要听到大人们的背脚号就浑身充满力量,坚持跟着背粮的队伍爬上庙垭子,越过苏家坡,翻过果子包,直达绿葱坡粮管所。</p><p class="ql-block"> 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下,党员,干部带头不断狠抓以粮为纲,还大办钢铁,引领全国人民全面逐步走向工业化的道路。因为在一九四九年以前我们国家基本没有重工业,连最基本的一盒火柴都要从外国进口,人们称它叫“洋火”,一包水泥叫“洋石灰”,一包头痛粉什么的叫“洋药”。</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怪祖先没给我们的国家治理先进的护国家当,那时的封建朝代统治者们只是维护当时的统治地位,没有重视科技的发展,没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党罢了。秦始皇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没有重视文化科学的发展,甚至还把有文化的人极力贬低,引发历史上最残酷的“焚尸坑儒”。那时有科学创造的人才被称为异端学说,杀之而后快。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纺织,造纸。虽然发明了,但封建统治者们不是鼓励人们继续攻克尖端技术为国强盛为民造福,而是让外国人学去这些科学技术制造枪炮来侵略,横行,掠夺我们国家的财宝,杀害我们的同胞,瓜分我们国家的疆土。</p><p class="ql-block"> 自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从秋收起义擎火炬,高举红旗上井岗,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三年沥血奋战的解放战争,一九四九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老一辈革命家在奋起自卫消灭列强铁蹄的蹂躏下,经过鸦片战争,甲午日战争,八国联军战争,日寇侵华战争,国内三年解放战争。一个国家被外寇洗劫一空,内被三座大山压榨一贫如洗的中国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成立何等不易!毛主席向全世界喊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喊出了中国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又是何等的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全国人民以“勒紧裤腰带”的精神战胜了五九,六零,六一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在这三年中不但以粮为纲,而且农村三级所有的集体经济日益强大,集体经济始终占据主体地位。尊重农民,当模范,就要实干。农民还可以当干部,巴东泉口的张植弟当巴东县委书记,就是实干干出来的,我那时在《恩施报》上看到刊登过张植弟抡起大锤的照片,写的是:“瞧吧,党委书记张植弟抡起大锤和社员一道共建泉口”。那时的干部和社员一样参加劳动。</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在“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中,水浒坪村响应党的号召,利用集体的力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全村农田整改,由集体抽出劳动力到基建班,专门从事农田整改的建设。在轰轰烈烈学大寨中水浒坪村十一个生产组共建起梯田达千余亩,那时的口号是:为早日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各队按上级统一规划实施农田改造的基本工程,整理好的梯田在各生产组至今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九八二年集体农田分下到户,现在小型的拖拉机在各块农田里翻飞,代替了千百年来耕牛犁田的劳作,农家的粉粹机代替了古老的石磨,古老的舂米的石头碓窝子被脱粒机代替,电动鼓风机代替了从古至今的木制风斗,各种农家机械屡不胜数,农业机械的诞生使体力劳动轻松愉悦。想一想,在那时一米五的钢钎经十年的打磨只剩下一尺长,八棱的大锤打磨得只有四斤重,基建班的人用十年的汗水换来今时代种田的轻松。</p><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我们国家工业原创力是很大的,群众对工业的兴起是有强烈的愿望的。在毛主席提出“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下,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白手起家带领人民走向工业化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水浒坪村那时叫红星大队,在全国走工业化的道路大办钢铁的洪流兴起中,在“讲团结,讲奉献”中,我们的大队随着党委的号召从烧黑炭到烧白炭的义务劳动开始,大批的男劳力抽调到现在的绿葱坡镇十二岭、峰子岩伐木烧炭,支援国家炼钢炼铁。</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学生也不例外,就由几所学校的老师组织在现在的辛家包伐木烧黑炭,由专请的大人把大树砍倒,稍大的同学把倒下的树剁成一节一节的,女同学和小一些的男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挖坑。坑挖好后,把一节一节的木头放进坑里,然后点上火,等全部燃烧后,再在上面掩上一层厚厚的土,过几天打开,就是黑炭了。</p><p class="ql-block"> 收起来的黑炭由老师带领学生每人背10斤至20斤的数量,浩浩荡荡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背上绿葱坡收购站,无赏的上交国家作炼钢铁之用。尽管很累,返家途中在老师的带领下排成整齐的队伍边走边唱着:“一天功课完毕了,收获有多少,缺点要改掉,优点要提高……”的歌声震荡山谷,穿越林梢,这就是小学生在当时大办钢铁的年代所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在“全国人民一盘棋”讲团结讲奉献中我们的国家从短短几年发展到自造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大型交通工具,各级各类的轻、重工业在各大城市腾起,大批高、精、尖端工业设备,大型计算机,人工合成基因等等屡不胜数。</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四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七年生产了第一颗氢弹。</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零年卫星进入太空轨道。</p><p class="ql-block"> 新的四大发明:</p><p class="ql-block"> 一、杂交水稻。</p><p class="ql-block"> 二、汉字激光照排。</p><p class="ql-block"> 三、人工合成激光素。</p><p class="ql-block"> 四、复方蒿甲醚,通式R- o- R/。</p><p class="ql-block"> 一个乡村的小变化,关联到一个国家的大变化,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他是不相信的,还以为作者在胡吹瞎吹,那我们摘录《共和国史记》中记录一九七四年一年的国家成果 :</p><p class="ql-block"> 2月23日 : 汉江丹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p><p class="ql-block"> 3月20日 : 成昆铁路建成通车。</p><p class="ql-block"> 4月23日 : 医疗器械工业获得较大发展。铁道兵修建青藏,南疆铁路。</p><p class="ql-block"> 5月5日 : 中国自己设计,安装的大型现代化炼油装置在南京石化厂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 5月15日 : 我国在华北东部建成大港油田。</p><p class="ql-block"> 5月16日 : 广东省枫树坝水电站建成。</p><p class="ql-block"> 7月15日 : 黄龙滩水电站在湖北建成。</p><p class="ql-block"> 8月15日 : 自行车自行设计的单机4000马力交直流电传动内燃机车成批生产。</p><p class="ql-block"> 8月31日 : 大连红旗造船厂建成2 .48万吨油轮“大庆61”号。</p><p class="ql-block"> 9月12日 : 哈尔滨制成3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p><p class="ql-block"> 9月13日 : 中国第一座5万吨级油码头在湛江港建成并交付使用。</p><p class="ql-block"> 9月15日 :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p><p class="ql-block"> 9月21日 : 中国一座水槽双壁沉井螺旋式升降的大型煤气储气柜建成。</p><p class="ql-block"> 9月25日 : 湘黔铁路建成通车。</p><p class="ql-block"> 9月29日 : 建成又一大油田——胜利油田。</p><p class="ql-block"> 10月2日 : 上海制成中国最大的竖井钻机。</p><p class="ql-block"> 12月27日: 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建成输油。</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九七四年中国在一年里所作出的大事。全国人民团结在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以“自力更生,发奋图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前的“洋火,洋石灰”的洋东西一去不复返了。现代的科学技术,工程建设一直发展到今时代在世界跃跃领先。</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农村原来的识字班和上夜校识字的形式逐步优化,教育在各乡村兴起,农民那时识字的很少,基本都是文盲,半文盲。在毛主席和党中央扫除文盲的号召下,各级党委政府支持生产队兴办耕读小学。那时各生产队能上学的孩子很多,有的一个生产队就能办一所耕读小学。上级党委研究决定我担任三个生产队的耕读教师,就上整天课,待遇不计工分,由三个生产队承担我一年的口粮,就这样,我一直教学到一九六八年八月。</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九月受文化大革命造反派的影响,我被勒令停课,原因是站错了队,被打成保各级党委领导的保皇派。去跟着公社党委书记税先文,副书记田天林先后参加过修建野三关至榔坪的野榔公路。六九年与公社副书记田天林去修建现在的茶店子镇风吹垭经万福河老鸦岩的公路。后又到宜昌修建鸦官铁路。</p><p class="ql-block"> 在所谓的三年的改造中,让我实实在在学习了三年。我亲眼目睹了党的干部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精神,他们肩扛大锤,锄头,脚穿偏耳草鞋,头上带着一块土家族的白布帕子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带领民工历时九个月劈山凿石,使绝壁陡峭的老鸦岩畅通迎来汽车的喇叭声。</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0年,在“不作用”的帽子下,造反派指派我参加修建宜昌的鸦官铁路。我第一次坐“东方红63”号轮船,第一次看见了雄伟壮丽的三峡。轮船每到一个地方,轮船上的广播就介绍那里的风景。我记得到了“牛肝马肺峡”,广播介绍 : “牛肝马肺”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曾经炮击牛肝马肺,打坏了一片肺叶,至今犹存。我一直记住这件事,后来在教书育人中,偶然在一篇刊物中也记载了日本帝国主义炮击牛肝马肺的事,并付有一诗。诗曰 : </p><p class="ql-block"> 牛肝马肺挂石壁,</p><p class="ql-block"> 天然美景古来稀。</p><p class="ql-block"> 当年横遭敌炮炸,</p><p class="ql-block"> 飞石回击米字旗。</p><p class="ql-block"> 今朝这里更壮观,</p><p class="ql-block"> 忙坏游客照相机。</p><p class="ql-block"> 峡江风景美如画,</p><p class="ql-block"> 长达西江八百里。</p><p class="ql-block"> 人工修建铁路是一项很苦的劳动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巴东全县一个团,大部分全是年轻的小伙子,那时没有机械化,只有几台碾压推土机,铁路是逢山挖山,遇沟架桥,低洼处打填方,全部是人工挖,肩膀挑,任务是 : 团划到营,营到连,连到排,排到班。在愚公移山的精神鼓舞下,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声中,小伙子们肩挑重担,快步如飞,你追我赶,生怕落后于后面。在短短六个月的奋战中挖去了离宜昌不远地名: 花园的一座山,填起了花园冲的沟涵,使两山连接成平坦的铁路轨道。</p><p class="ql-block"> 在修建铁路中,我看到了“人心齐,泰山移”的豪迈气概,也看到了战天斗地的无畏精神,在那个只见扁担如一字长蛇两端的闪动,来去如飞的脚步,大干快上的劲头,在“移山倒海 ,众志成城”的口号声中铁锨奋飞,铲下的泥土装满撮箕,一担一担运往铁道上的路基,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有如蚂蚁搬走须弥山,又如精卫衔石填东海。</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精神让那时的年轻人凝聚成一股撼山易的力量,搬走一座大山?靠的就是人民对党的忠诚,对建设祖国的满腔热忱,更是毛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精神,使中国的铁路南通闵粤,北到黔赣。现在那代人已经是六十几,七十几岁了,而那个时代的中华健儿为祖国的强盛流下多少汗水 ! 他们日夜奋战在“三线建设”(公路,铁路,国防)上只有每天十个工分的报酬,没有任何的特殊待遇,而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鞠躬尽瘁是何等的豪迈无私 ! 一个工分那时抵人民币三分钱,十个工分才三角钱,他们为什么不计较名利得失而忘我流汗,忘我付出,忘我牺牲,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正确的思想,毛泽东的思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融进他们身上的血液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使乾坤翻转,使中华民族在光复旧物的决心中以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奇迹,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教育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育领域缺乏教育教学的人才,为补充教育的新鲜血液,各级党委政府在农村选拔政治思想好,且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对事业心强,觉悟高的青年走上高等学府,接受党的正规师范教育学习三年,结业后分配到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p><p class="ql-block"> 农村那时的学校一般都很简陋,教室里只有一块黑板,学生的座位一般都是家庭的老式两屉桌,一条古老的木板凳,人们叫它“高板凳”,老师的办公桌也是一张老式的抽屉桌。</p><p class="ql-block"> 尽管学校条件差,但学生们读书的兴趣很浓,乡村的小路一上一下,崎岖不平,每天早晨不管天晴下雨,孩子们总是叫喳喳的向小鸟一样从各条小路向学校走来,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学习。学生们的衣着很朴素,心地很善良,对老师很尊敬,写大字,小字,数学作业一律用毛笔。</p><p class="ql-block"> 课外活动很简单 : 老鹰抓小鸡,抓石子,跳绳,跳房,打陀螺……虽然活动简单,学生们都喜爱在操场上自由的寻乐天真。</p><p class="ql-block"> 正规的教师一个月按主粮吃29斤,每一个月 0 . 4斤菜油。凭粮折每个季度到粮管所批发。也可以领一部分粮票,粮票分湖北省通用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两种,便于国家职工出行方便。</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商品是供给制,每年每人布票一丈五尺,大人只能做一套衣服,买布匹执布票在合作社才能买到衣料。那时的布料很便宜,一件上好的蓝卡呢布最多只有八角多钱一尺,一件衣服只要几块钱。</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乡村的农民住房盖的大多是一种生长在野外的丝毛草,如果盖得厚,需要三年更换一次,在高山地带,就连一千八百公尺的绿葱坡街上的房子都是蓼叶屋,铺在屋上一尺多厚,蓼叶不怕大雨,大雪和冰雹,可以管十几年不需要更换。尽管住的茅草屋简陋,还传出 : “茅草屋里嘎嘎香”的农村习俗语。</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住房从一九七六年开始改变,从茅草屋换成石板屋,在集体建设中,有的生产队建起瓦厂,烧好的瓦片用于盖集体的仓库,多余的瓦卖给农户,农户的房子从石板屋换上第三代瓦屋,人们流传 : “瓦片子上屋,子孙享福”,在那时瓦是土坯烧的,比起毛草屋`石板屋先进一大步,瓦屋虽然比茅草屋美观大方,但是瓦片怕冬天的寒凌,每一年冬天结束,春天就要重新捡一次屋,换上新瓦。</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土坯瓦片屋一直延续到二千零一十八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前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在“国富民强”的政策,路线,方针的指引下,全国农村开展脱贫攻坚战的策略,农村进驻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尖刀班”,在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中,农村的住房可以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在脱贫攻坚中换上琉璃瓦,雪白的墙,室内装修一新。这是新中国建立七十周年农民住房一次普遍性的大改革,每家的住房在经村级党委和驻村尖刀班的干部走访检查核实,房屋损坏的贫困户一律迁移到新农村统一安置。新农村的房子是按国家统一标准建筑的钢筋水泥平台屋,一排排整齐,明亮。非贫困户号召农户自行改造住房,室内装修。形成农村住房标准统一化。</p><p class="ql-block"> 现在不管是在自己的家乡还是在外村走亲访友仰或是旅游,看到的是农村普遍天下房屋的焕然一新。走进农户,屋外雪白的墙,蔚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闪着蓝光。室内过去的木头凳凳,长条的木板凳还有过去草原上的首领——甲拉森式的围桶消失一空。换来的是清洁,软和各色各样的沙发椅,家家成套的组阁家具整洁明亮。不管走到哪里,清洁卫生随地吐痰的恶习在清洁环境的映照下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七十年代,作者曾经在一个刊物上看到刊载一个外国人评价中国人随地吐痰的恶习 : “不管干部也罢,工人也罢,大人也罢,小孩也罢,都是 ‘咳嗤——叭’的一声,一口浓痰随地吐出,更恶心的是用脚上穿的鞋底子在痰的上面来回搓一搓,让人见了真是作呕”。</p><p class="ql-block"> 而在我们祖国满七十周年国庆庆典中,作者又在电视上看到外国人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翘起大拇指 : “我爱你,中国”</p><p class="ql-block">“中国,我爱你”。这难道不是对中华民族的赞颂吗?你说是不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就拿我的家乡一个偏僻的农村垃圾的归类回收,让它变废为宝,难道不是农村在生态环境发展中呈现的不是面貌一新吗。</p><p class="ql-block"> 巴东县,不管是城镇还是偏僻的乡村,人们的口头语就是 :“共产党的政策好,领导好”。朴实的语言让人们发自内心的呼喊,的确,中国历时的朝代都没有今天的共产党领导好,尽管唐朝时代记载是贞观元年,怎比得上今时代的中华民族国祚家兴邦有道呢。</p><p class="ql-block">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从毛泽东时代一代代人走出来的,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科技,信息网络的巅峰是一代代人前仆后继从没有停止对科学的研究而奋斗在路上,使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满怀信心走上科技强国富民之路,给中国人民每一天留下路上的精彩。</p><p class="ql-block">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p> <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说 : “在科学的道理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以走的,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从前,巴东绿葱坡镇水浒坪村的路是崎岖不平,陡峭关峡,有一条从现在的茶店子镇西坪村的和尚头一上一下经三河口的连耳壶湾到水浒坪村寨子垭通达枣子坪,直抵四川省。这条路就是好几个村的主线路了。这条主线路历经先辈们在陡峭的山崖上铺就了石头的阶梯,沿途的风景之处格外加宽供路人歇息观赏地处的风景。如 : 杨家垭,庙垭子,青堡佬,梯子口,寨子垭等险要的地方特别引人俯视。这条主线路就是祖辈们的生存之路,也留下了祖辈人的坚强果敢。曾几何时,老一辈人肩挑背磨把农家产品经此路背向山外换回盐巴,煤油和布匹。老一辈人一到秋收,身披牛皮肩手提打杵子把百来斤的公余粮三步两打杵背上绿葱坡粮管所。</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人们只是在想象中把山村的小路走成一条宽一点的大路,有谁能想到把山村的小路改变成能通汽车的康庄大道呢?有 !毛泽东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 ! 从一九七五年开始在各级党委领导下从二零九国道的果子堡分支到水浒的公路。在 “要致富,先修路”的号召下,一九七六年又从庙垭子开始以义务劳动的形式修建了通水浒坪村的公路。在义务劳动中,分组划段,以锄头,钢钎,大锤,战酷暑严寒,劈山凿石,凿开独树子,挖断鸡公岭,豁开岩口子,打开梯子口,劈开龙朝观这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早去晚归,通过两年的奋斗一条崭新的公路在汽车的喇叭声中抵达水浒坪村。这喇叭声结束了老祖辈们上坡下岭,肩挑背磨,三步两打杵的“嗨——唉”声。</p><p class="ql-block"> 二千零一十八年,随着党的“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 ,大批的干部到农村扶持农村的发展。驻村的尖刀班与村基层党支部逐步落实党的英明政策,各个扶贫项目一律就位。村里的特困户以及孤寡老人和房屋陈旧老住户都迁入新农村。为让他们住得安稳,建立水池,三厢用电。根据农家喂养牲畜的特性,统一规划新修一排排的圈栏,分给农户以便养猪。每家分得菜田改善生活。新农村整齐,明亮,舒适。</p><p class="ql-block"> 路,幸福的路,致富之路。自从国家扶持建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公路落成,人们走出山外,物资生活用品轻松的运进运出,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年轻人开始走出山外,走进大城市打工挣钱,这种打工的形式在农村逐步发展成一股打工的洪流。他们在城市随着老板建起了城市的高楼大厦,铺就了铁路和公路。同时带回了打工的成果,挣回点钱建设自己温暖的家庭,有的建起跟城市一样的高楼。有的在打工中积累经验,学到了技术,把技术带回家,在家创业。有的养殖,有的种植。还有的学会了特殊的技能安家到城市创业生存。</p> <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建设伴随着勤劳、有志的劳动人民,他们在自己的祖地靠党的英明政策迈向小康之家,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建起幸福的家园。村村,处处都有自修的高楼,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密林深处,有的平阳景苑……真是坐落别致,各有千秋。让巴东的乡村呈现一派社会脱贫的新颖景象,虽不像城市那样的高楼鳞次栉比,但也能在青山绿水中星罗棋布,成为山里人特有的村城。</p><p class="ql-block"> 康庄大道的幸福路上,摩托车,轿车,面包车,大车夹杂老人车在乡村来往穿梭。农村家庭基本家家都有车,家家都有司机。城里的商贩们也把城市的生活物品运进山村,到处都有商贩们的喇叭声。农民在自家门前就能享受城市的物资待遇。</p><p class="ql-block"> 城,山村的城,它是山里的自然氧吧,是山村与城市缩小差别的天平砝码,更是繁华的城市延伸到山村的都邑。</p> <p class="ql-block">人生在曲折的弯路中行走,固然是难免的事,但只要心存善良,就能便于应付,未尝不可化难为易,度过难关,安登彼岸。一个年轻人的就业,也是如此,四周都为困难所包围,你得镇静应付,把层层障碍打破,便发现你的康庄大道。你须知道,老天决不辜负有心人的上进志向,除非你畏难苟安,无毅力应付,结果才覆败。你看看这个农村的家庭就是靠立志打工,克服困难,凭一双手换来舒适的安乐窝,它给山里的村城树立了一根标杆。</p> <p class="ql-block">阳光返照射村斜(xia),千百人家。几处忽被暮云遮,羡慕村城落宿处,林满归鸦。早晚观云霞,云雾缭绕,征尘飞上关紫霞。又见蟾光升树,映著窗前芦花。</p> <p class="ql-block">乳白色的雾,在山谷中一团一团地溢出,缓缓地漫上山坡,散成一片轻柔的薄纱,飘飘忽忽地笼罩着整个山村。山城在云里,山城在雾里。云开日出,城,山里的城,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绚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 作者 张世界,昵称 : 草根石鸣,湖北省巴东县绿葱坡镇,退休教师</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二年于湖北省巴东县首届师范毕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任职中,在中央教科所及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发表过多篇教育科研论文。曾获中央教科所《乐教杯》奖,《求是杯》奖三次,在《人民教师》刊物公布。文章在《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中国当代教育研究》、《烛光 . 中国教育论坛》等大型教育书籍经《中国言实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中国环境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p><p class="ql-block"> “十二五”期间,接湖北省教育研究课题“山区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探索与实践”编号 : 2011B587撰著《育花缘》结题。</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 : </p><p class="ql-block"> 《硒都视野 》编辑: 武 荀</p><p class="ql-block"> 张爱民</p><p class="ql-block"> 水浒坪村: 田恒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