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学习资料共享

清峰

<p class="ql-block">作者:胡玉琢的博客 </p><p class="ql-block">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 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 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 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众友 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 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 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 者好景不长, 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 共二十八行, 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 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 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 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 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 ,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牵丝引带、神韵,都得以体 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 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 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p><p class="ql-block">《兰亭序》 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 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 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堪称绝妙的比喻。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 。</p><p class="ql-block">1、最能体现原貌的摹本——冯承素摹《兰亭序》 冯本》 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 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 ,因使用“双钩 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p><p class="ql-block"> 2、最能体现意韵的摹本——虞世南摹《兰亭序》 虞本》 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 称“天历本”。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 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最能体现魂魄的摹本——褚遂良摹《兰亭序》 版本</p><p class="ql-block">《褚本》 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 因卷后有米芾题诗, 故亦称“米 芾诗题本”。此册临本笔力轻健,点画温润,血脉流畅,风 身洒落,深得兰亭神韵。</p><p class="ql-block">4、最能体现风骨的摹本——欧阳询定武《兰亭序》 《定武 本》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临本,于北宋宣和年间勾勒上 石,因于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定武原石久 佚仅有拓本传世,此本为原石&gt;</p><p class="ql-block">5、《兰亭序》黄绢本(褚遂良摹本,领字从山本) 现藏湖南省博物馆,原托名为褚遂良所书《兰亭序》 兰亭序》 纵 24.5 厘米、横 65.6 厘米。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 印”、“子由”二朱文印, 印文已模糊不太清晰。 《兰亭序》“唐 人五大摹本”从不同层面表现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 ,卷中 领字从山,正文质地为绢本,黄褐色,亦称“黄绢本” ,其 是后世兰亭两大体系的鼻祖:一是以虞本、褚本、冯本、黄 体系并行于世,孕育了后世无数大家。唐人五大摹本,曾被 收入清乾隆内府,后流散四方:虞本、褚本、冯本现藏于北 京故宫博物院,黄绢本、定武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隔海 相望。</p><p class="ql-block"> 这两大 绢本为宗的贴学体系 ;一是以定武本为宗的碑学体系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 ,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 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 。不管 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 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 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 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 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p> <p class="ql-block">文物简介"兰亭八柱″之第二柱</p><p class="ql-block">纸本,行书,纵24cm,横88.5cm。</p><p class="ql-block">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名士四十一人集于兰亭,修禊祭,宴曲水。即席赋诗,汇为一卷,由王羲之当场作序。这篇序情文并茂,心手双畅,向称“天下第一行书”。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兰亭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最为接近原作;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p><p class="ql-block">此卷旧传为褚遂良所摹,故卷前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简称为“褚摹兰亭”,实未必确切。全卷有宋、元、明诸家题跋或观款,以及鉴藏印记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滕中”等2方北宋印和南宋绍兴内府“绍兴”、“内府印”、“睿思东阁”等7方印属真,第一后纸上米芾诗题及7方钤印亦真。因知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但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或可证此为北宋摹本。全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19行,后纸9行,行款排列较松匀,以临写为主,辅以勾描,因此书写较为流畅,亦具一定功力。此卷流传鉴藏经过大致为: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頫、明浦江郑氏、项元汴、清卞永誉、乾隆内府。褚遂良临摹《兰亭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输于王羲之的原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兰亭八柱</p><p class="ql-block">关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在隋唐时期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争议,核心争议的一般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兰亭序》到底是不是王羲之写的?第二《兰亭序》的真迹是否存世?第三目前存世的《兰亭序》最好的版本是哪个版本?</p><p class="ql-block">以上问题,在历代的书法论书当中争论不休,但从一个书法学习者的角度而言,这三个问题都不是问题,王羲之有没有写过《兰亭序》并不重要,此作身在何处也并非关键,《兰亭序》究竟有哪些版本也没有必要做深究,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择其善者而学之</p><p class="ql-block">但关键问题是很多人没有自己的认知标准和审美体系,往往学不得法。我们简单来梳理一下,就不难发现哪一个版本的《兰亭序》最值得学习了。并且这些版本的水平,也在清朝的时候,被乾隆皇帝做了水平高低的分类。并且将这些全天下最好的版本刻在圆明园的八根柱子上面,史称“兰亭八柱”。</p><p class="ql-block">这“兰亭八柱”是按水平高低而分类的,排在第一名的是虞世南的临本《兰亭序》,我们知道虞世南的笔法来自于智永,智永的笔法来自于家传,可以说虞世南是最得王羲之笔法的一个人,所以他临摹的《兰亭序》从笔法和意趣上则更符合原作。</p><p class="ql-block">但此作最可惜的是墨色已经脱落,可辨清晰的自己仅有寥寥数字,对于学习者大卫不利,所以不建议初学者学习</p><p class="ql-block">排在第二的乃是褚遂良的摹本,褚遂良被誉为“唐代书法界的广大教化之主”,他的笔法来自于欧阳询和虞世南的言传身教,并且他在内府当中尽窥王羲之3000纸真迹,他是唐代见过和临摹过王羲之真迹最多的一个人,他临摹的《兰亭序》可以说在意境和书写性上,直接魏晋风度</p><p class="ql-block">排在第三的就是所谓的“神龙本”钩摹本《兰亭序》。曾经有人作为一个实验,将20个书法初学者分成两个小组,10个人学习褚摹本,10个人学习神龙本,两个月之后,学习褚摹本的人能够创作一幅完整的作品了,并且笔笔皆是围巾风度,而学习“神龙本”的人,尚且处于集字阶段,作品也难以贯通一气,这就是钩摹本的弊端,在气度和笔墨上不能够贯通一气,学习单字尚可为之,而在行气与章法布局上,则不值得提倡。</p><p class="ql-block">这三部是目前存世最好的《兰亭序》版本了,简单梳理一件就知道最值得学习的版本就是褚遂良的临本,作为唐代第一高手,也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师,即便是褚遂良随手写的其他内容,此作的艺术价值也同样不可估量,更何况是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呢?</p><p class="ql-block">而今,我们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件褚遂良摹本《兰亭序》的原作全卷含全部题跋的版本进行了超高清的1:1复原,还原出了跟原作毫无二致的作品,字字细腻精细与真迹无二。此卷也是唐代极罕有的大高手真迹,后面的历代名家题跋更是蔚为大观,不仅是临摹行书的首选,也是值得毕生珍藏的法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政治家和书法家。‌‌1</p><p class="ql-block">褚遂良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褚亮在隋朝官至散骑常侍,与虞世南、欧阳询等人为好友。隋末时期,褚遂良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他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唐高宗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因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p><p class="ql-block">在书法领域,褚遂良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他的书法特点可以用“灵动多变、结构俏丽、章法严谨”八个字来概括。</p><p class="ql-block">褚遂良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笔法灵动多变、结构俏丽善变、章法布局严谨等特点,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他的作品和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在世界书法艺术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摹《兰亭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输于王羲之的原作!</p><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兰亭八柱</p><p class="ql-block">关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在隋唐时期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争议,核心争议的一般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兰亭序》到底是不是王羲之写的?第二《兰亭序》的真迹是否存世?第三目前存世的《兰亭序》最好的版本是哪个版本?</p><p class="ql-block">以上问题,在历代的书法论书当中争论不休,但从一个书法学习者的角度而言,这三个问题都不是问题,王羲之有没有写过《兰亭序》并不重要,此作身在何处也并非关键,《兰亭序》究竟有哪些版本也没有必要做深究,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择其善者而学之”</p><p class="ql-block">但关键问题是很多人没有自己的认知标准和审美体系,往往学不得法。我们简单来梳理一下,就不难发现哪一个版本的《兰亭序》最值得学习了。并且这些版本的水平,也在清朝的时候,被乾隆皇帝做了水平高低的分类。并且将这些全天下最好的版本刻在圆明园的八根柱子上面,史称“兰亭八柱”。</p><p class="ql-block">这“兰亭八柱”是按水平高低而分类的,排在第一名的是虞世南的临本《兰亭序》,我们知道虞世南的笔法来自于智永,智永的笔法来自于家传,可以说虞世南是最得王羲之笔法的一个人,所以他临摹的《兰亭序》从笔法和意趣上则更符合原作。</p><p class="ql-block">但此作最可惜的是墨色已经脱落,可辨清晰的自己仅有寥寥数字,对于学习者大卫不利,所以不建议初学者学习</p><p class="ql-block">排在第二的乃是褚遂良的摹本,褚遂良被誉为“唐代书法界的广大教化之主”,他的笔法来自于欧阳询和虞世南的言传身教,并且他在内府当中尽窥王羲之3000纸真迹,他是唐代见过和临摹过王羲之真迹最多的一个人,他临摹的《兰亭序》可以说在意境和书写性上,直接魏晋风度。</p><p class="ql-block">排在第三的就是所谓的“神龙本”钩摹本《兰亭序》。曾经有人作为一个实验,将20个书法初学者分成两个小组,10个人学习褚摹本,10个人学习神龙本,两个月之后,学习褚摹本的人能够创作一幅完整的作品了,并且笔笔皆是围巾风度,而学习“神龙本”的人,尚且处于集字阶段,作品也难以贯通一气,这就是钩摹本的弊端,在气度和笔墨上不能够贯通一气,学习单字尚可为之,而在行气与章法布局上,则不值得提倡。</p><p class="ql-block">这三部是目前存世最好的《兰亭序》版本了,简单梳理一件就知道最值得学习的版本就是褚遂良的临本,作为唐代第一高手,也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师,即便是褚遂良随手写的其他内容,此作的艺术价值也同样不可估量,更何况是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今,我们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件褚遂良摹本《兰亭序》的原作全卷含全部题跋的版本进行了超高清的1:1复原,还原出了跟原作毫无二致的作品,字字细腻精细与真迹无二。此卷也是唐代极罕有的大高手真迹,后面的历代名家题跋更是蔚为大观,不仅是临摹行书的首选,也是值得毕生珍藏的法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才是王羲之“真正传人”,临摹的《兰亭序》,远胜神龙本</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收藏了马王堆大墓等文物18万余件,其中包括10件“镇馆之宝”。其中,褚遂良的《黄绢本兰亭序》是书法界的珍稀之作,其笔法精湛,展现了魏晋的潇洒流逸之风,非常值得临摹学习。本店独家版权复刻品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与原作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九大博物馆之一”,著名的马王堆大墓所出土文物,基本都保存此馆,同时馆中还有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书画等,共计18万余件文物。</p><p class="ql-block">而在湖南博物馆的万千珍宝中,藏有10件最名贵的“镇馆之宝”,其中只有一件书法,它们分别是素纱褝衣、T形帛画、大禾方鼎、人物龙凤帛画、黄纱地印花敷彩丝绵袍等,以及褚遂良《黄绢本兰亭序》。</p><p class="ql-block">《兰亭序》传世摹本中,书法界公认“神龙本”最还原,而在乾隆设立的“兰亭八柱”中,排在第一位的则是“虞摹本”,似乎少有人关注褚遂良的摹本。</p><p class="ql-block">然而在唐代书法界,甚至于魏晋之后的1000多年来,褚遂良才是钻研“王书”最深入的书法家,乃王羲之“真正传人”,他自幼跟随虞世南、欧阳询学书。</p><p class="ql-block">因此得“二王”笔法传承,早期楷书紧结肃穆,常用方笔,起笔锋利刚健,字体形态端庄遒和,将“欧楷”的峭拔,同“虞体”的典雅结合,个人风格不强。</p><p class="ql-block">虞世南离世后,朝中善书者缺少,魏征将他举荐给李世民,自此鉴赏民间购买的王羲之法帖,观摩宫中收藏的历代名帖,深谙“王字”的万千变化之妙</p><p class="ql-block">终于改变早前的拘谨笔势,分析他临摹的《兰亭序》,笔画婉转绰约、畅和婉转,结字欹侧跌宕,写出魏晋的潇洒流逸之风,笔势极具韧性和弹力。</p><p class="ql-block">例如卷中的“会”字,上方一撇一捺,极为舒展开张,尤其是撇画弯曲幅度大,以尖峰入纸,中锋运笔,不断衄挫,呈现波折的起伏势态,同时褚遂良十分善用逆锋,便于随时调转毛笔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当然还能在开头奠定浑重的势态,保持气力凝实,力道沉着,除了这一种笔法,褚遂良为了增强仙灵之气,入纸前多虚空造势,同逆锋一样,便于多重变化。</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他对于“二王”笔法研究之深,没有一味效仿前人,而是用自身方法,写出魏晋灵巧生动的神韵,甚至褚遂良笔法精悍度,强过“大弟子”米芾</p><p class="ql-block">同时卷中略有隶书高古质朴之韵,由此丰富艺术内涵,防止浅薄之病,此等高超的技法功力和艺术性,比“神龙本”强百倍,非常值得后世临摹。</p><p class="ql-block">而且此作乃墨迹传世,利于观察细节变化,充分参透“二王”笔法,真迹近代不慎流入民间,好在几经颠簸,最终被湖南博物馆以50万元收入囊中</p><p class="ql-block">时常临摹此作,可以充分掌握纯正的魏晋技法,若能将此作参透,日后以此笔法,对照练习其他师法“二王”的晋唐摹本,就能学习的更加深入、顺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会稽郡(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人</p><p class="ql-block">。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p><p class="ql-block">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虞世南善书法,曾亲承智永传授,又得王羲之笔法。其笔致圆融遒劲,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不外露锋芒。后世将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为“初唐三大家”73</p><p class="ql-block">。其诗作多为应制诗和乐府。此外,虞世南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后人辑录有《虞秘监集》 传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虞世南出生在山明水秀的地方,书风又受以温腆著称的智永和尚的教诲,所以他的书法,虽然在字的形态上也以狭长取势,在规整中见蕴藉,沉粹中显气度,风骨以内涵为主。</p><p class="ql-block">虞世南更多的是魏晋时期尚意重韵书风的继承者。他的书学理论有《笔髓论》《书旨述》两篇文字存世。“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强调书法艺术的玄妙和神韵,主张学书者只有心悟于至道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在创作中,虞世南继承多于创新,书作表现出雍容肃穆的气象。</p><p class="ql-block">在《笔髓论》中,他运用比喻论及用笔规律,对真、行、草书各体的用笔分别做了详细的论述。他在建立“尚法”的基础上对用笔做了及其精到的叙述,有拂、惊、勾、截、波等不同的种类,而用笔方式则有横毫、侧管、直锋等诸多技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虞世南行书摹兰亭序</p><p class="ql-block">《虞摹兰亭序》卷,源自盛唐时期虞世南之精妙手笔,轻铺于细腻白麻纸之上,岁月悠悠,纸面泛黄,却难掩其唐风遗韵。字里行间,勾笔痕迹若隐若现,宛如历史长河中的浅浅涟漪,诉说着唐人勾摹的匠心独运。此卷曾误冠褚遂良之名,直至董其昌慧眼识珠,以“似永兴所临”一语定乾坤,遂正名虞世南摹本,梁清标更添卷首题签,以“唐虞世南臨禊帖”铭记其不朽风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作采用双纸拼接,布局疏朗有致,行笔间流露出石刻“定武本”之古朴韵味,而点画圆润流转,少了几分褚本之锋芒毕露,更显温润如玉。墨色淡雅,勾描间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古穆之气,仿佛能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唐代书风的雅致与深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卷上题跋累累,宋、明、清三代名家墨迹交相辉映,共计题跋、观款十七则,钤印之多,达百零四方,半印五方,皆为鉴藏之证。元代天历内府藏印赫然在目,彰显其皇家旧藏之尊贵;“天曆之寶”朱文印,与“臣张金界奴上进”小楷题字相映成趣,真伪立判。宋内府印迹虽系后添,却也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p><p class="ql-block">此卷流转有序,南宋高宗、元天历、明清诸多藏家竞相珍藏,董其昌、梁清标等大家之名,更添其文化价值。历代著录,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到阮元《石渠随笔》,无一不彰显其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清代更被镌刻于“兰亭八柱”之首,成为后世临摹研习之典范,其艺术魅力跨越千年,历久弥</p> <p class="ql-block">赵孟頫临《兰亭序》十种,你最爱哪款</p><p class="ql-block">赵孟頫,元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博学多才,尤其在书法和绘画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一生对《兰亭序》极为推崇,并多次进行临摹,留下了多个版本的《临兰亭序》。</p><p class="ql-block">《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自然流畅,气韵生动,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赵孟頫对《兰亭序》极为推崇,认为它是学习书法的最佳范本。他一生多次临摹《兰亭序》,力求忠实于原帖,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感悟。</p><p class="ql-block">赵孟頫临《兰亭序》有多个版本流传于世:《临兰亭序》苏博本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绢本,计七页,前六页纵为23.9公分,横为12公分,末页稍狭,横为7.3公分。《临兰亭序》乐善堂帖本元拓本,上册26开半(53页),下册20开半(41页),均纵29.5厘米,横16.5厘米。《临兰亭序》故宫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绢本行书,纵27.4厘米,横102厘米。此卷原在赵孟頫“定武兰亭”十六跋后,之后被人分割,另装在南宋翻刻兰亭拓本后面。除了上述版本外,还有多个其他版本的赵孟頫《临兰亭序》流传于世。</p><p class="ql-block">赵孟頫在临写《兰亭序》时,注重笔法的精准和流畅,力求还原王羲之的书法神韵。他在临摹过程中,对字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端庄稳重,又不失灵动之感。赵孟頫在临写《兰亭序》时,也融入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感悟,使得作品在忠实于原帖的基础上,又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赵孟頫临《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赵孟頫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造诣,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赵孟頫的《临兰亭序》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书法爱好者都将其视为学习和临摹的典范。同时,它也成为了研究赵孟頫书法艺术风格和思想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赵孟頫临《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赵孟頫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造诣,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自东晋之后,《兰亭序》成为历代文人墨客争先临摹的行书范本,其中以元代赵孟頫为最,其一生推崇《兰亭序》,为临摹时间最长、次数最多、临摹作品留世最多的书法家。据统计,赵孟頫临摹《兰亭序》作品有10个版本,其中《玉枕兰亭序》、《临兰亭序卷》(无锡博物馆藏本)为其最优秀</p><p class="ql-block">公元1310年前赵孟頫所临摹《兰亭序》,传世的有乐善、崇恩、苏博、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美国程琦氏藏、缩临兰亭等版本,也许是因为摹本离《兰亭序》原稿相差太远,这一时期赵孟頫的临摹作品,无论是从整体布局、单字笔画、着墨行笔、字字呼应、行距配合、风格韵味等,与冯承素摹写《兰亭序》和《宋拓定武兰亭序》相比,相差甚远。</p><p class="ql-block">公元1310年9月初,赵孟頫从好友独孤长老手中得到《宋拓定武兰亭序》,从此爱不惜手,废寝忘食,日夜临摹,先后为《宋拓定武兰亭序》题跋13次,世称此为《兰亭帖十三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孟頫虽临摹《兰亭序》千万次,但自己认为效小收微,感叹不得“书圣”之笔法和神韵,由此深感迷茫和失望。</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流觞曲水的美景之下,于群贤汇集畅谈、饮酒赋诗的气氛之中,半醉半醒之际乘兴挥毫写下《兰亭序》,造就了“天下第一行书”。</p><p class="ql-block">相传王羲之酒醒之后,对《兰亭序》十分满意,但提笔重书写多次,也无法写出初作的意境和风韵。可见一件伟大艺术作品的产生,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非常重要。由此,赵孟頫临《兰亭序》千万次而感叹不得“书圣”之笔法和神韵,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学习鉴赏书画艺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行草《兰亭序》,自幼愚钝,却一生挥毫不止</p><p class="ql-block">2018-04-15 11:58</p><p class="ql-block">文徵明行草《兰亭序》,纵29.2厘米,横120.5厘米,书于明嘉靖戊午年春三月,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禊序》、《临河序》、《禊贴》。位列三大行书书法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堪称千年书法之绝响。明代文徵明所临《兰亭序》相传共四种版本,此版本为其八十九岁时所作。</p><p class="ql-block">文征明(1470~1559年),号衡山居士,江苏苏州人。五十四岁时授翰林院待诏,人称“文待诏”。在明代书画界,文征明称得上成就重大、影响广泛的书画全才,他能诗、会画、擅文,在书法方面真草隶篆样样皆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诸体中,以行书、小楷名气最大。</p><p class="ql-block">少年时代的文征明由于天资不高,处处显得迟钝、木讷,到了十八岁时语言还表达不清,父辈们对他的智力深感失望。进学后,文征明时常受到同学嘲弄,十九岁时他参加生员岁考,因写字歪歪斜斜,成绩降为三等,故未能参加乡试。</p><p class="ql-block">文征明在书坛上初露头角,全在于他的勤奋。他从临写《千字文》开始,每天写两遍,等到熟练之后,他加快书写速度,最多一天写十遍。他一直把书写《千字文》作为每日的功课,一生中他临写的遍数之多难以数计。无数次严谨的训练、无数次精细的探求使文征明书艺进步很快。</p><p class="ql-block">文征明师法东晋二王,兼取苏轼、智永笔意,并得益于元代赵孟兆页和康里崾崾,师承面很广。如果细作分析,则可以发现他的楷书效法钟繇,草书师承怀素,篆书学习李阳冰,榜书大字则深含黄庭坚意趣。文征明在书法风格上有雄强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以秀雅、工整的风格出现,这与他后来担任翰林院待诏时受“馆阁体”的影响不无关系。</p><p class="ql-block">文征明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墨迹,也为后人树立了勤奋、严谨的书画家形象。当我们翻阅他的大量书法创作,都能得到一个很鲜明的印象——精细。不管创作鸿篇巨制,还是书写信札小品,他认真严肃、毫不懈怠,即使在名扬吴门,声噪海内外的时候,仍然不卑不亢,每日临池,一以贯之,一笔一画都要求十分精到完美。在同亲友的书信往来时,一件小小信札,也要求落笔严谨、出神入化,有一点不满意便撕去重写。从他的作品中显示出过人的精熟。精熟使文征明名重书坛。</p><p class="ql-block">文征明谦虚豁达、不恃才傲物,他的平易近人赢得大家尊敬。在他八十五岁时依然每日挥毫创作,并自谦地说:“今稍知用笔”。文征明德为世重,寿以人尊,成为书坛的中心人物。文征明的书法艺术在后世广为流传,后人学习书法,经常以师承文征明行书为正途,再由此上溯晋唐。文征明的《四体千字文》法帖在民间流传很广。</p><p class="ql-block">文征明五十三岁时为贡生,五十四岁时授翰林院待诏,从时间上看他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反观他的创作生涯,文征明是以资质不佳而踏入明代书坛大家行列的,勤奋和苦练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文征明逝世时八十九岁,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仍然端坐在桌案前进行书法创作。生命不息,挥毫不止,文征明成功的经验是足以令后人借鉴的。</p><p class="ql-block">文征明的传世作品颇多,著名者有《四体千字文卷》《金刚经》《离骚经九歌册》《自书诗卷》《真赏斋铭并序》《西苑诗》等。(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征明《兰亭序》全局</p> <p class="ql-block">冯承素神龙本</p><p class="ql-block">冯承素(617-672年),字万寿,长乐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左监门卫长史冯士的儿子。</p><p class="ql-block">贞观年间,起家门下省典仪,迁弘文馆直学士。工于书法,摹写《乐毅论》《兰亭序》真迹1</p><p class="ql-block">,“笔势精妙,萧散朴拙”,迁太子典书坊录事。</p><p class="ql-block">唐高宗即位,累迁中书主书。咸亨三年(672),病逝,时年五十六岁,安葬于高阳原。</p><p class="ql-block">冯承素简介</p><p class="ql-block">‌冯承素(617-672年),字万寿,长安信都(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和官员‌。他在贞观年间担任门下省典仪,并在弘文馆任职,后迁至太子典书坊录事。唐高宗即位后,他累迁至中书主书。‌12</p><p class="ql-block">冯承素的书法成就</p><p class="ql-block">冯承素以临摹《兰亭序》而闻名,他的摹本被认为是最接近王羲之原帖的版本之一,被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他在临摹过程中完全尊重原帖,没有加入个人理解和风格,使得摹本精细入微,毫发毕现。此外,他还临摹了《乐毅论》,同样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p><p class="ql-block">冯承素的书法风格</p><p class="ql-block">冯承素的楷书作品,如他为父亲冯师英所写的墓志铭,展示了其高超的书法功力。这件楷书作品字口清晰,结构中紧外松,略带扁方,符合初唐的书法风格,被认为是初唐楷书的精品。尽管他的原创作品流传不多,但临摹作品的影响力极大,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墨轩聊书法</p><p class="ql-block">2021-12-05 12:</p><p class="ql-block"> 智永版本的草书《兰亭序》,用笔精湛,是难得一见的草书精品。《兰亭序》是王羲之和众多好友聚会时写的。由于书写时出现了错字,回家之后王羲之想要从新写一遍,可是写了好几遍都没有刚开始的那一幅写得好。于是就此作罢。这就是流传后世的《兰亭序》是流传千古的书法经典范本,历代有很多书法家都曾临写过。像欧阳询、虞世南和赵孟頫都有临本传世,大家应该都见过。但还有一个版本的《兰亭序》却十分少见,就是智永用草书写的版本。</p><p class="ql-block"> 智永书法有家学渊源,他是王羲之的后代,曾用心研习王羲之书法。他独创的“永字八法”,是后世学习书法的典范。他的代表作品《真草千字文》更是影响深远,被我们作为经典书法教材使用。</p><p class="ql-block"> 智永的《草书兰亭序》也是难得一见的精品,由于过去都是秘藏在博物馆里,所以知道这本帖的人不多。智永的《草书兰亭序》属于小草作品,他继承了王羲之草书的笔法,作品字字独立,用笔秀润圆劲,清俊流美,不逊于王羲之的《十七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行书法帖《兰亭序》全文和释文</p><p class="ql-block">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死,以真迹殉葬。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兰亭序》繁体全文:</p><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 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 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p><p class="ql-block">是日也,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p><p class="ql-block">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 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 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 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 哉!</p><p class="ql-block">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 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 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文翻译</p><p class="ql-block">晋穆帝永和九年,干支纪年是癸卯年,这年三月初三,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春禊活动。众多贤能之士都来参加,王、谢家的小辈长辈也来。兰亭这地方有高高的山,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翠竹,还有清澈的溪水、急泻的湍流,这些景物交相辉映,环绕在兰亭四周。把溪水引来作为漂酒杯的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环曲水道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的热闹场面,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这一天,天空睛朗,空气清新,春风和暖,使人舒畅。抬头纵观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地上万物之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畅舒胸怀,尽情地享受眼观耳听的乐趣,确实很快乐啊。</p><p class="ql-block">人们相处在天地之间,一生很快就度过了。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家里与朋友倾心交谈;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而纵情游乐。虽然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不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暂时感到得志,就会喜悦满足,竟然忘记了人生衰老之年很快将要来临。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感情也随着事物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跟着发生了。原先所喜爱的事物,转眼之间就变成了陈旧的遗迹,对这些尚且不能激起心中的感触;更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完全由造化安排,最终归于消灭呢。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想到这一点,怎不令人悲痛呢!</p><p class="ql-block">每当看到古人文章中对死生问题所发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慨的总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自己心中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我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看成一样是虚妄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量齐观也是胡说。人总是要死的,后代的人看不到现代的人,如同现代的人再也看不到古人一样,这真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兰亭集会的人的名字,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编成诗集。即使将来时代不同,世事会发生变化,但人们因死生问题而会产生感慨,这个情致是一样的。后代的人读了这本诗集,也将与我这篇序文有同样的感慨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冯慕绢本</p> <p class="ql-block">文征明</p> <p class="ql-block">祝允明</p><p class="ql-block">[zhù yǔn míng]</p><p class="ql-block">明代著名书法家</p><p class="ql-block">共2个同名词条</p><p class="ql-block">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字希哲,因长相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著名书法家。34</p><p class="ql-block">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甚至其子祝续也在前一科中进士。于是祝允明绝了科举念头,以举人选官,于正德九年(1514年),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年),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p><p class="ql-block">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阳询)、虞(世南)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p><p class="ql-block">猜你想问:</p><p class="ql-block">祝允明是哪个朝代的人物?祝允明以什么闻名于世?祝允明有哪些主要的文学作品?祝允明在书法上有何成就?祝允明与哪位皇帝有过从?祝允明是如何死的?祝允明有什么历史影响?祝允明与哪些文化名人交往过?祝允明有什么后代?祝允明故居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祝枝山</p><p class="ql-block">字</p><p class="ql-block">希哲</p><p class="ql-block">所处时代</p><p class="ql-block">明代</p><p class="ql-block">籍贯</p><p class="ql-block">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2</p><p class="ql-block">民族</p> <p class="ql-block">赵孟頫</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千字文》欣赏,书圣没有一个字写得不好看的!</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12日 00:01 黑龙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最专业的书画艺术品收藏、学习、交流、交易平台,满足普通大众“亲近艺术、感悟生活”的文化空间!集书画交流、研讨、鉴赏、养生、文论于一体,旨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书画艺术,宣传高端书画人才,打造优质的书画艺术交流平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303年—361年) ,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姨母)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已置身于新的历史层面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师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草圣”写的《心经》,水平没的说,颜真卿看了也就算个学生</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书法网</p><p class="ql-block">2022-04-22 18:33山东北京墨品文化科技官方账号</p><p class="ql-block">已关注</p><p class="ql-block">当代书法中流行一种“射书”和“吼书”,可以将他们定义为行为书法。这种激情的书法形式,中国的书法史上,也有一位著名的书法行为艺术家,他极度嗜酒,他的佳作也往往都是他喝醉酒之后的作品,有时写到尽兴之时甚至会用自己的头发进行书法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人就是被后世称为“草圣”的张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旭作为唐朝时期最具个性的书法家,作为中国书法史的位置也是无人不可比拟的,他的书法往往是将他自己的的感情倾注在笔墨之间,将自己性情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作为他徒弟的颜真卿是这样评价他的老师的:“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详,特为真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世对欧、颜、柳、赵都有不同程度的褒贬,但是对于张旭,好像从古到今都没有过多的贬义评价,这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也没有第二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因为你找不到他书法上的缺点,他的书法看似是恣意妄为,有点像“鬼画符”但却又合乎法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旭似与不似之间把握了这个度,既表达了情有表达了个性,所以张旭以他过人的书法才学,被后人称为“草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将自己的喜怒寄寓书中,再规整一点没有乐趣,再自由一点,那就不能辩识了,写了个啥别人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心经》作为张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短短的200多个字,将他醉酒后的状态展现出来,洒脱奔放,变幻莫测,但又极具章法,让你感觉有一种不吐不快,一泻千里的快感,它不像狂草那样让你感觉杂乱如麻,又不像行书的有意克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虽取法于张芝和“二王”,却勇有与创新,将草书的奔放激扬的气势展现出了,是张旭草书中不可多得佳作。是张旭性格和艺术的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张旭的《心经》作为张旭的代表作,其中的艺术营养,是当代草书学习者永远汲取不尽的,这就是为啥张旭在教授颜真卿笔法时,只是给他写了几幅字,让其临摹感悟。我们现在是没有颜真卿那样的机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通过《心经》来感悟学习张旭的笔法精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此,我们为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学习,将张旭的《心经》进行高清复制,以便于大家学习临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欲购此张旭的《心经》者,请点击下面“</p> <p class="ql-block">怀素</p><p class="ql-block">唐代书法家</p><p class="ql-block">共4个同名词条</p><p class="ql-block">怀素(737年~799年),唐代杰出书法家,史称“草圣”。俗姓钱,字藏真,僧名怀素,永州零陵(今湖南永州)人,后移居长沙。大历十才子之一钱起的侄子。</p><p class="ql-block">23-26</p><p class="ql-block">怀素早年出家为僧。大历三年(768年)至七年(772年),负笈赴京,走访名家,书名大振。大历七年(772年),怀素在洛阳谒访颜真卿,向颜真卿介绍其笔法“折钗股”,颜真卿则向其讲了自己的“屋漏痕”,怀素大为敬佩,拜颜真卿为师。颜真卿为其作《怀素上人草书歌》。不久,怀素回湖州省亲。在湖州期间,拜会了陆羽、皎然等名士。怀素出家以后,经禅之余,弄笔不辍。后其觉得所见不广,又云游长安、洛阳等地,见到一些珍贵的书法精品,豁然开朗,书艺大进。其沉迷于草书,又喜喝酒,酒阑兴起,拿起笔就写。28</p><p class="ql-block">怀素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于唐贞元十五年(799年)圆寂。</p><p class="ql-block">25</p><p class="ql-block">怀素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怀素小草“纸本”真迹的发现,也标志着唐代小草书法的最高水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怀素作为“天下第一草书”的作者,以“瘦劲超逸”的笔法蜚声朝野,蒋之奇曾称赞怀素:“草书有妙理,惟怀素为得之。”现存的唐代怀素真迹只有三件:分别是《苦笋帖》《小草千字文》纸本和《自叙帖》。</p><p class="ql-block">29</p><p class="ql-block">猜你想问:</p><p class="ql-block">怀素是哪个时代的人物?怀素在洛阳拜颜真卿为师后,得到了哪些指导?怀素的草书有什么特点?怀素在湖州期间,拜访了哪些名人?怀素在长安、洛阳等地云游时,有什么收获?怀素的草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蒋之奇对怀素的草书有什么评价?现存的唐代怀素真迹有哪些?怀素在长安、洛阳等地云游时,有什么收获?怀素的笔法“折钗股”是什么?</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草圣</p><p class="ql-block">字</p><p class="ql-block">藏真</p><p class="ql-block">所处时代</p><p class="ql-block">唐朝</p><p class="ql-block">民族</p><p class="ql-block">汉族</p><p class="ql-block">出生信息</p><p class="ql-block">737年(或725年),永州零陵</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p><p class="ql-block">799年(或785年)</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苦笋帖》、《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