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周前在厦门手绘地图公众号看到此文,了解到相关政策。城市更新兼具保住文脉的话题又撩拨大家的神经,一时有关同文顶的前世今生又成为大家的关注所在。</span></p> <p class="ql-block">对于同文顶,我也是有温暖情节的:自从2019年去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当志愿者,对这座小学春游秋游必来打卡的“旧地”有更深层次了解的兴趣,并由此了解到姐夫的表妹詹朝霞是研究鼓浪屿的专家,强烈的求知欲让我认识了她,她一开口就说让我去同文顶找她,她要给我一套她主编撰写的鼓浪屿书籍。我因此两次去同文顶,就在打小就流连忘返的鹭江道旁,要沿台阶爬山上去找到厦门社科联,就是她工作的地方。我亲切叫她姐姐,这无关年龄,是我对她身上焕发知识知性力量的敬爱。</p> <p class="ql-block">城记·中山路应时举办活动,邀请的主讲嘉宾就是詹朝霞老师,我义无反顾报名了。这几年读她的书、看她的网络直播课、朋友圈的洋洋洒洒、包罗万象,早已是铁杆霞粉。这次的讲座毋庸置疑又会是满满的收获。</p><p class="ql-block">她自己给这次活动在朋友圈写的文案如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我生而有涯,不过鹭江两岸。左岸同文顶,右岸鼓浪屿,朝来夕往,不觉经年,生命的半径荡不过鹭江的涟漪。感世界之大,却幸于天之所赐,安身立命于厦门历史文脉绵延之地。窃以为,厦门之历史文脉,以鹭江中分,呈两翼展开,西翼鼓浪屿,东翼同文顶,共同引领厦门人文高地。而相较于一水之隔之百年鼓浪屿,同文顶的历史则可溯及更远。对厦门人文气质之形成,厦门城市精神之塑造,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据说同文顶片区老城改造在即,又是一个牵动人心的事。因为单位(市社科联、市社科院)办公大楼位于同文顶上,从而与同文顶具有不可割舍的关系。故应“城记·中山路”之邀,与关心同文顶的朋友们分享“从凤凰山到同文顶”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时间:本周六(2·18 下午15:00~17:0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地点: 城记中山路三楼</span></p> <p class="ql-block">城记·中山路的苏晓东老板给詹朝霞老师颁发文史顾问聘书,作为一家梳理展现厦门城市文脉的机构、厦门城市文化更新项目的代表,同时经营鼓浪屿虫洞书店,这两个超有辨识度的文化地标所举办的活动,深深牵动文史爱好者的心。</p> <p class="ql-block">讲座的题目《从凤凰山到同文顶》,直奔主题。詹老师讲座开头就兴致盎然说等会儿结束可以移步到城记·中山路后面的同文顶去现场感受。</p> <p class="ql-block">思维敏捷、口吐莲花🌸知识的深广度和畅快流利的表达,同时兼具措辞严谨、逻辑思辩、诗情画意、文采飞扬,现场听众们屏息专注、深深被吸引感染。</p> <p class="ql-block">一、同文顶地理概念之界定</p><p class="ql-block">二、同文顶历史文脉浅梳</p><p class="ql-block">1、望高石下千帆过</p><p class="ql-block">2、烟火渐稀水仙宫</p><p class="ql-block">3、阮旻锡的夕阳寮</p><p class="ql-block">4、榕林别墅凤凰山</p><p class="ql-block">5、同文书院同文顶</p><p class="ql-block">三、重树同文书院 再造人文高地</p> <p class="ql-block">讲座高潮部分,好记性不如拍图,回去提取文字整理,反复阅读领会,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美好体验。</p> <p class="ql-block">同文顶历史文脉浅梳</p><p class="ql-block">5、同文书院同文顶</p><p class="ql-block">1898年3月12日,同文书院诞生于凤凰山之巅。风凰山从此为同文顶取代。</p><p class="ql-block">“五口通商”之时,戊戌变法之际,同文之意,兼融中西。中英文并举,数理化并重,博文达理,格物致知,学以致用,励精图治,同文书院之宗旨。海洋文化之启蒙,商业文明之奠基,“德智体群”之培育,同文书院之本义。</p> <p class="ql-block">早于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3年,1918年同文书院成立大学部,为厦门乃至福建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p><p class="ql-block">1919年,五四运动,厦门4000学子集于同文书院礼堂,举行声势浩大之示威游行,同文音乐队慷慨前导。爱国壮举,海天回响。</p><p class="ql-block">1926年,国民政府实施学制改革,外国人不得任学校主理。同文书院由中国董事会收回自办,改同文中学。前清举人周墨史出任首任华人校长,同文一跃而为福建名校。</p><p class="ql-block">1938年,厦门沦陷。同文中学迁公共租界鼓浪屿赁屋办学。设小学部、中学部,开厦门男女同校之先河,学生数达1000人以上,为当时厦门之最。</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文中学停办。</p> <p class="ql-block">同文书院创办至此,前后历43年。起于清末之危,始于戊戌之际,成于辛亥之后,止于日寇战火。虽曲折艰难,而能奋发有为。高视阔步,登高望远,教泽所及,人才辈出。民国时期如李清泉、庄希泉、陈义总、黄望青、虞愚、蔡吉堂、吴永源、林俊卿、叶天送、黄燧弼、张圣才、黄永砅等等,皆为同文杰出校友。而厦门第一个水泥篮球场、第一个广播电台,更是同文师生的骄傲。</p><p class="ql-block">同文中学虽止于战火,然文脉生生不息。以后历定安小学、思明中学、厦门七中、厦门市旅游职业中学等。1985年复名同文中学。</p> <p class="ql-block">人文积淀深厚的同文书院,在厦门近现代教育史上,创造过多个“第一”,展示了厦门文化的辉煌发展历程。讲座1小时匆匆而过,还没听过瘾,意犹未尽,苏总提议进入互动环节,现场来的很多是同文校友,因为同文围绕同文,大家讨论得激动又深情。</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后就走出城记,转身登陆同文顶,共同找寻大家关切的同文文脉所在,以及学习和工作记忆点滴。</p> <p class="ql-block">走过詹老师工作的办公楼,在小操场边最先找到“批襟”石,目光所至,形状跟鸿山公园的嘉兴寨很像,摩崖石刻因为文字太高又没有描红,不是轻易就能识别的。</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是摩崖石刻“望哥石”,依着闽南语的读音也叫“望高石”。历史上厦门男人们出海打鱼、下南洋经商,妻子挂念丈夫安全,常登上此石眺望,期盼丈夫早日安全归来。看不到要等的船破浪而来之前,她们便把牵挂和思念交托给庙里的神明和眼前这一片碧绿的鹭江水,那层层叠叠的涟漪便是她们川流不息的思念。我自然而然联想我工作所在地石狮市石光中学边上的宝盖山姑嫂塔,“盼归”是彼此共同的主题。《厦门掌故》地名篇记“望高山”有记:山上高处,一圆形大石伫立,传为少妇化身。据云其夫出洋谋生,杳无音讯。少妇思夫情切,每日至此待夫归航,日久化为岩石,人称“望夫石”,亦称望哥石。依记载现场寻访,低处的石壁上还有民国十三年韩江(潮州的别称)蔡少轩的题诗:</p> <p class="ql-block">满径枞林灿异葩,古香古色傲烟霞。</p><p class="ql-block">根盘峭壁倒悬树,笋插巉岩横茁芽。</p><p class="ql-block">怪石负隅惊虎豹,老松腾甲作龙蛇。</p><p class="ql-block">幽篁深处疑将断,转过山腰路不遐。</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望哥石原是清代乾隆年间厦门诗人黄日纪所建的榕林别墅的后花园(詹朝霞老师的讲座课件有1836年周凯的画作《榕林秋眺》)一座后花园有“披襟”石与“望哥石”两处摩崖石刻,可见的当年榕林别墅气派与绝美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欣赏过诗词后,我们沿着石壁上的台阶登上望哥石,此处就是同文顶最高处,两块大石顶上次第建有两座六角亭,分别是低处的宝珠亭和高处的赐爵亭,雌雄同顶,成双成对,又是同文顶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我本人对宝珠亭白玉兰塔尖心生爱恋,洁白无瑕、婉约雅致、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直是我的所爱。白玉兰象征着一种开路先锋、奋发向上的精神,也代表了美好的友谊。我在想:“开路先锋”契合同文书院是近代厦门首开大学身份,而美好的友谊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师生与学校之间最令人难忘与割舍的情缘,这种友谊自带纯洁意味,本就是白玉兰洁白花色的本质。如花似玉的莘莘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勤学苦练、奋发向上是校园之魂、时代精神。初看造型便被其典雅风韵吸引,细细品味更觉得参与造亭者对人们赋予白玉兰的象征与学校办学的宗旨高度契合的理解运用简直出神入化。我的同文情节又多了一处感召力量。</p> <p class="ql-block">石下有民国十九年由董事黄秀烺捐建的石碑。从时间上判断,是后人以他的名字捐建的可能性比较大。</p><p class="ql-block">这里隆重介绍下黄秀烺,他即是鼓浪屿核心建筑海天堂构的主人。我从《鼓浪屿建筑》这本书摘引句子来描绘:</p><p class="ql-block">海天堂构位于鼓浪屿福建路38号至42号,造型是十分饱满隆重的中国式门楼。原籍晋江的黄秀烺(中楼及前方左右两幢)与同乡黄念忆(中楼与左右两幢)是菲律宾华侨,1899年回厦门开办“炳记商行”,经营有道、获利丰厚,因向朝廷捐献巨资而被封“正四品中宪大夫”。黄秀烺一生热爱家乡、勤做公益,捐资重建东西塔在民间影响颇大,孙中山增其“热心公益”“急公好义”之匾额。海天堂构是“穿西装,戴中帽”的鼓浪屿建筑形式,建筑师对中西元素的把握简直就是不拘一格、信手拈来、自由发挥,近乎随心所欲又能落地生根、浑然天成。昭示着鼓浪屿折中主义潮流遍地开花、繁花似锦的年代正处在上升时期并走向鼎盛。</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人又在批襟石摩崖石刻前留影。詹朝霞老师因为找到此处风景,下次的讲座一定更好听了。</p> <p class="ql-block">詹朝霞老师提议去体验“夕阳寮”的美妙,此时刚过下午的5点,早春二月,阳光明媚,站在鹭江东岸的同文顶厦门社科院6楼看鹭江西岸的鼓浪屿夕阳西下,该是怎样的霞光丽影、婆娑梦幻?!</p> <p class="ql-block">再等等吧,阳光还没到橙黄迷人的时刻,我们尽情眺望这片即将换新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双子塔、演武桥,浩淼的鹭江与蓝天一色,山海风光无限、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双子塔与夫妻亭相互凝望、遥相呼应,共同见证厦门鹭江潮起潮落、日新月异。</p> <p class="ql-block">氤氲气息浓厚的厦门社科院、社科联大楼。</p> <p class="ql-block">落日与晚风深情相拥,天风与海涛真情相恋;日落尤其温柔,人间皆是浪漫;“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想不出更好的句子来形容这片橙黄这片绮丽这片温暖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