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12-03</p><p class="ql-block">阅读 0</p><p class="ql-block">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特色与主要经验(一)</p><p class="ql-block">钱和辉(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 233041)</p><p class="ql-block">摘要:新四军的发展壮大,除了其自身合法的国民革命军身份、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和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外,文化建设也是其发展壮大的因素之一。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历史同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胜利的历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回顾新四军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探讨其文化建设的个性特色,总结其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关键词:新四军;文化建设;根据地 </p><p class="ql-block"> 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605X(2006)05- 0118- 04C</p><p class="ql-block"> 八年抗战,驰骋江淮的新四军功不可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除了其自身合法的国民革命军身份、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和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外,文化建设也是其发展壮大因素之一。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历史同新四军的发展壮大、胜利的历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四军文化建设工作的蓬勃发展,一方面教育了根据地的广大军民,鼓舞了军民斗志,提高了军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为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文化建设人才,积累了许多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 一、新四军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开展,得益于新四军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众多文化建设人才的积聚。</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与华中抗日根据地创建后,新四军领导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他们利用各自不同的社会背景与影响,积极号召和动员一批文化界人士和学者名流参加新四军,投身于神圣的抗战事业。与此同时,上海、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以及东南亚地区的爱国华侨也冲破重重障碍,汇集到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在充分尊重人才、善待与善用人才的基础上,新四军积极加强根据地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军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加强文化教育与培训,提高根据地军民文化水准。</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的前身是红军长征后留下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其主要成员是工农群众,许多人文化程度很低,即便是军中干部,有文化的人也很少,更有一部分人一字不识。同时,初创之时的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又多地处偏僻的农村,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教育事业一向很不发达。当地原有的为数不多的小学,也由于时局混乱、经费无着而大多关门。中学、成人教育学校,则一所都没有。广大农民中的文盲率达90%以上。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四军的文化建设首先是从军队开始的,把其当作教育官兵的重要工具与部队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38年2月,新四军教导队正式开学,按照抗大的办学模式,结合新四军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和管理。后经中央军委批准,教导队扩建为教导总队。教导总队以抗大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队训,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为教育方针,部署和开展教学等相关活动。此后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又先后创办6个抗日军政大学分校,用以培养军政干部。新四军每个团以上机关都设有大、中、小学各种层次的全日制学校,并且还开设适合战争需要和战争环境的各类专业、业余学校。1941年1月和6月,刘少奇先后两次主持华中局会议,讨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确定了“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发展社会教育,推动抗日文化运动,提高人民的政治水平,提高抗战胜利信心和不胜不休的决心,提高民族气节,发扬民族自尊心”的基本方针。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小学、中学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起来。小学教育以学习文化课为主,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课之中。中学教育以政治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坚持政治、文化、军事、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对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时事形势教育、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使他们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与必胜的信念,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为了发展根据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改善部队的医疗卫生状况,新四军各级卫生机构十分重视医务培训工作,并专门设置医务教育机构,分级分批进行轮训。军卫生部主要是培养高级医务人员;师卫生部则开办卫生学校、医训队,主要培养中级医务人员;初级卫生人员主要由旅卫训班负责培养。培训班按照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内容,课目主要包括生理解剖、护病基础、常见疾病、外伤治疗和卫生防病知识等,既要照顾临床应用之需要,又要使学员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力求做到学用统一。据初步统计,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新四军共举办各种训练班、卫生学校、医学院等102期,培养卫生技术人员4011人次、药剂人员300人、化验人员51人、集训团卫生队长以上250余人【1】。由于新四军领导的重视与倡导,全军上下学文化知识、学政治理论、学军事技术一时蔚然成风,新四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由此得以不断提高。军民们有了文化就可以看报读书,学习理论知识,把握科学常识,进而可以破除迷信,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通过开展以扫除愚昧、提高军民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文化教育活动,使新四军发展成为一支“最有效、最文明的军事力量”,成为一支“文化水平最高和最有力的部队”。</p><p class="ql-block"> 2、创办报刊杂志,注重发挥舆论导向作用。</p><p class="ql-block"> 194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发展文化运动的指示,指出“要把运输文化粮食看到比运输被服弹药还重要”【2】,要求军队政治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宣传、出版、教育事业。根据这一指示精神,1941年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后,即在华中局宣传部下设立了出版科。各根据地党委宣传部下也设立了出版科,负责领导、组织本组织本地区的报刊出版、印刷与发行工作。新四军的报刊出版,以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为限分前后两个阶段。1938年5月,新四军军部机关报《抗敌报》在安徽歙县岩寺创刊。随后《战士园地》、《抗敌》杂志、《建军》杂志等相继发行。新四军各支队也相继创办了《突击》、《前哨》、《拂晓》、《挺进》、《大江报》等报刊。两年半内共出版了30多种报刊。重建军部后,在刘少奇、陈毅的直接领导下,新四军在苏北创办了《江淮日报》、《江淮文化》、《真理》等报刊。为了提高办报人员的素质,新四军各部先后举办报刊工作人员训练班,培训学员。学员结业后即被分到各部队与边区各县,以加强和充实办报力量。据统计,新四军军部与各师、旅、团四级领导机关都出版了报刊,报刊总数约150种。新四军所创办报刊可分为综合报刊、信息报、政治理论刊物、文艺报刊四类。各种报刊的内容主要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刊发中央与新四军领导人讲话,发布新四军胜利消息与英勇战绩,解释边区政府法令文告,向根据地军民介绍国际国内抗战形势,揭露日寇残暴行为和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的行径,同时对新四军指战员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情操、革命精神、优良作风教育以及纪律教育等。这些报刊杂志的创办,有力推动了新四军抗战文化的发展,提高了新四军指战员和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粉碎了日伪的奴化宣传和企图瓦解人民抗战意志的阴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军事新闻宣传的重要生力军,同时也是华中抗日根据地“文化垦荒”的一支生力军,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壮美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3、繁荣文学艺术,丰富军民精神生活需求。</p><p class="ql-block"> 新四军不仅在新闻报刊工作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也是成绩斐然。文学、战地通讯、戏剧、美术、音乐等门类,都具有为军民所喜闻乐见的特点,容易被他们接受。运用文学艺术这种宣传形式,在新四军与各根据地内部从事抗日宣传,既可以活跃军民的文化生活,鼓舞军民反侵略的勇气,又可以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根据文学艺术所具有的灵活性、多样性特点,新四军十分注重各种艺术形式的巧妙运用,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精神需求。新四军筹建之初,叶挺等领导人就议定要招收一批进步文化工作者和知识青年,组成战地服务团,用进步的文化工作为部队服务,为抗日服务。在新四军首长们的关怀指导下,战地服务团先后成立了戏剧组、歌咏组、绘画组、舞蹈组等,以音乐、戏剧、美术、文学、讲演等形式,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鼓动抗日救亡运动,怒斥敌伪,瓦解敌军,最终锻炼成为一支红专相融、文武兼优的文艺战斗队,成为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的得力助手和开路先锋。反对日本侵略的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的文艺作品。新四军在教唱《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的同时,非常重视音乐创作。新四军军歌的创作就是集体智慧的产物。它先由陈毅草拟歌词,叶挺、项英等参与讨论修改,最后由何士德谱曲教唱。据不完全统计,仅新四军创作的歌曲就有500多首。为了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1939年4月,新四军剧社正式成立,除了演出军外作家创作的剧目外,更多的是演出自己创作的剧目。剧社以皖南前线和大江南北敌后战场军民的英勇奋战为素材,先后创作了《一条扁担》、《夜袭奔牛车站》、《繁昌之战》等优秀剧目。这些剧目后来多次公演,受到根据地军民的热情欢迎。面向文化程度不同的战士与民众传播新闻、开展教育,出版画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新四军的艺术家们创作了众多的宣传画,用木刻、漫画、水彩画、油画等形式,把抗日救国的道理、新四军的战绩以及军民合作的场面画在墙上,刻在纸上,直接以画面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了鼓励文化人进行文艺创作,新四军军部和各师部千方百计地创办印刷厂,出版报刊图书,借以给文化人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同时开展文学创作评奖活动。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艺工作者的联合。新四军各抗日根据地相继成立了文化协会,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动员广大民众支持与参加抗战作出贡献。在纷纭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新四军文化建设始终把握了正确的政治导向,使其起到了凝聚军心、唤起民众抗战热情的积极作用。新四军的文化建设,“是对于`征服无知识'与敌伪宣传的一种艰苦的尖锐的斗争。大江南北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而新的文化事业也就跟着发展了”;“只要有我们部队活动的地方,那儿就有新的文化事业的生长与繁衍”;“这样的`游击文化'的发展,……和敌伪的那种欺骗、麻醉、虚妄、陈腐的`侵略文化',恰恰形成了两个世界两种文化的映照”【3】。1940年10月21日《新华日报》报道里的这些论述,是对新四军文化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