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联办中学工作中的几点感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先前我在村里的小学教初中,(当时,一般村的小学都附设初中班,美其名曰上初中不出村。其实,一无师资二无设施。我们村的初中班,充其量也就我们两个教师。)这个班临近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我的搭档考取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中专生,上学去了。班上就我一个老师了,没办法,联中校长就安排我带着学生和桌櫈到联中去就读。于是,从一九七八年春节后到一九七九年秋季,这段时间我就在迟家联中工作,先后送走了两届初中毕业班,那时初中学制是二年,我带的班七八年七月份毕业后,学校领导又安排我教毕业班,这个班七九年七月份毕业后,我又去教五年级。不久,我就被调到乐山教重点班去了。这段工作经历虽然时间很短,但留在我心中的感悟却很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七八年前后,适逢改革开放不久。其时,十年动乱刚刚结束,拨乱反正刚刚开始,各条战线上各个领域中,逍遥自在、无所事事者大有人在,有甚者竟乐此不疲。然而,在当时的迟家联中,却是另一番景象,从领导到老师,大家一心扑在工作上,用勤勤垦垦、废寝忘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大家的这种敬业精神就是我当时感悟最深的一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在联中负责的赵老师应该是本公社离学校最远的,大约有十华里。周六下午离校,他是最晚的一个;周日下午返校,他是最早的一个。那时,连自行车都没有,往返家校都是步行。记忆中,我家在途经学校的马路边有一块菜地,星期六,每每我在菜园里快要把活干完时,才发现赵老师背着一个黄挎包,从学校里走出来;星期日,每每我还在菜地里劳作的时候,就发现他已经出现在往学校走的路上。晚离校早返校,这是赵老师工作的常态。周前会周前开,在当时是雷打不动的。上周工作的总结,本周工作的安排,他都是提前备好了课。他这种以校为家的精神,这种对工作的执着,对大家影响很大。老师们都以他为榜样,一心扑在工作上。记得一个初夏的周日下午,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这样的天,估计外乡的老师是无法返校的,赵老师已经做好了周前会改日再开的打算。然而就在天刚黑时,离校最远的厉老师、王老师硬是披着湿漉漉的雨衣出现在大家面前。其时,在联中工作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本公社的,有相当一部分是邻近村的,有的距离学校不到一公里,且基本上都是民办教师,靠工分吃饭,生活都比较清苦。但老师们都自觉的住校,为的就是拿出更多的时间去工作。两间简陋的房屋内,靠南墙一排床,北墙一排床,这大通铺就是老师们的集体宿舍。夏天,蚊虫叮咬;冬天,无任何取暖设施,宿舍内刺骨的寒冷。尽管条件艰苦,但老师们却乐在其中。早上,往往是天刚蒙蒙亮,老师们就来到了操场上,和同学们一起跑步做操;晚上,九点学生离校后,老师们往往还要自觉地在办公室里,在那微弱的罩子灯光下,俯案工作一段时间,就寝时一般都在十点左右。那时,我每日三餐回家吃饭。路上,不是小跑,也是大步流星。为的就是早一点返回学校,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学习。家属为了支持我的工作,总是早早把饭做好盛在碗里凉着,我回家坐下就吃,放下碗筷就走,什么家务也不做。就这样,也比不上在校就餐的老师速度快。每次,当我一进学校大门口,远远的就望见教数学的厉老师已经早就拿一把椅子坐在了教室门口,。不用问,教室里的学生一定是在学数学。教室里争不到时间,我们都会在办公室里或备课或批改作业。力争把课备好,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那时没有电视,没有手机,老师们除了偶尔抽袋烟或者喝一口白开水外,心里想的,手里做的,都是工作。记忆中,每当我走进办公室,就发现东南角的办公桌前,教语文的迟玉珍老师已经开始工作。教数学的厉老师、王老师,经常在茶余饭后,找一些疑难数学题进行研究。有时,我也跟着凑热闹,或听他们讨论,或自己也动动脑子想想。那围在办公桌边一起分析研究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脑海中感悟比较深的再一点就是当时的教学研究活动。其时,正常的教学秩序刚刚恢复不久,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的教研活动尚未正规,不少基层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都流入了形式。然而,在当时的迟家联中,教学研究活动却一直如火如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时,教学辅导资料奇缺,加上当时用的省编教材变化又较大,从教的教师又是学历参次不齐的社办教师,真正科班出身的教师少之又少。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面对这样一个教师群体,不抓教学研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简直是天方夜谭。对于这一点,时任学校领导心里非常清楚。因此,一直把教研活动看作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抓住不放。记忆中,每逢星期三下午两节课后,老师们就带着教本、备课簿来到联中,底年级以级部为单位,高年级以学科为单位,开展活动。大家围在一起,或研讨上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研究下一周所授教材的重难点以及重难点的突破方法。大家一起备课,一起交流教学体会。有时,听优秀教师讲示范课;有时请公社中学有经验的老教师来参与听课评课。记得有一次我们听杨玉祥老师的课,杨老师讲的是鲁迅的作品《一件小事》。评课时来自公社中学厉夫安老师的几句评语,至今仍留在我的脑海中。记得厉老师在言词诚恳的对杨老师的课做了简评后,针对当时大多数新教师对语文教学摸不着头脑的现象,着重指出,语文教学在分析课文时,要注意对题目和课后习题的研究。这是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或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而课后习题则是针对文章的重难点拟定的。抓住了这两点,有利于学生读懂课文。厉老师的简短几句话,令我茅塞顿开。细细琢磨,旳确如此!在随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注意做好这两点,收效一直不错。这就是我们当时业务活动的主要内容。正是这些看似平常,其实又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在刚刚恢复高考后的一九七八年,在竟争激烈的重点高中和中专招生考试中,迟家联中的升学率远远的超出了公社重点初中。有不少毕业生在随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成績斐然!如今在事业上颇有成就的席光任,席加宁等,他们的初中学业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尽管他们的成长有其自身天赋的因素,但与当时初中阶段的基础学习也不无关联。愿曾经在这里学习过的莘莘学子们事业蒸蒸日上,生活美满幸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间,这段经历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但那些充满活力的工作场面,那个充满正能量的教师团队,却至今令人难忘!好想念曾经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们,祝我的同事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span></p><p><br></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