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清,请听我说

龍龍

第二次干了,算是了解这工作吧;也接触了不少调查队员,共同交流也颇多。常常上山累的上气不接下气,座下看远山连绵时,总禁不住想些什么。有些话总在脑海里回响,得说说。 国家林业局安排这工作的初衷是什么呢?我妄自揣测过。七八十年代, 国民经济由高度计划性指令安排统领。林业生产也不例外。当时, 森林采伐如火如荼。也许要搞清资源状况,以便制订生产经营计划,控制采伐总量。森林连清登场了。而林区是蓄积富集区域,是调查重点,其布点密度之高也佐证了这点。 若上述分析合理,那么问题是,时过境迁,现在是重保护,兼顾利用,森林停采已近二十年。今天从生态保护角度着眼,连清调查体系是不是也该变变? 问题还不仅仅在目的层面。 如果说过去缺乏其他调查手段,只能步行去样地。现在可借助的工具很多了,比如无人机,航片卫片判读。如果蓄积量调查,暂时无法实现机器分析测算,非得人员到现地;那么灌木林地、宜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若非得调查下,是不是可以用带座标定位的无人机辅助调查呢? 而且,已经调查了那么多次,该有的数据已经掌握。考虑林业生态保护日趁严格的大背景,是不是可以以十年为调查间隔期呢? 而且,要求所有的实测样地都得到现地,几次调查下来,如果一直是未利用地,一直是灌木林地,……,它转变为其他地类的可能性、现实性有多大?这些样地非林业家管,调查其地类,作用是什么?这些结果谁又认可? 就对林区而言,尤其是无人区,森林生态系统已趁稳定,似乎应该减少布点密度才适宜。调查方式上,对难以到达的,改为目测样地,甚至判读样地,才觉得合适。而地表覆盖变动相对频繁的非林区,布点密度似乎应该增加才合理。 连清,设计的再周密,它的本质也许可以说是以点代面式的推算。过去这样搞,比起国土全面调查来说自然是省时省力省钱之举。可现在,像林地变更,已是国土全面区划,并且每年更新,如果卫片更清楚,那么,是机械布点的连清推算的地类面积准确,还是借助卫片并有目标现地验证的变更地类准确,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任何工作都可以讨论,并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东西让人奉为圭臬。连清工作的设计,既要追求准确,也要考虑调查队员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