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也被称为“春龙节”。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在神话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而农耕,最要紧的,就是水。春天,先民们渴望丰盈的雨水,于是,对龙神更加崇拜。他们祈求龙神赐福人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每一年的二月二,皇帝要亲自下地农耕,皇后送饭,并举行盛大的仪式,百官也参加农耕,就是给百姓做示范,号召大家做好春耕工作,秋日才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月二,还是土地神的生日。土地神,是管理一方土地的神灵。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每到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先民都要举行活动,祭祀土地神,即春社和秋社,或祈求风调雨顺,或酬报收获。陆游《游山西村》中有诗: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社日将近,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春耕也正式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抬头的日子,当然少不了舞龙表演了。蛰伏了一冬,为了让龙神清醒兴奋,先民们进行热烈地舞龙表演,让龙高高兴兴地行云降雨。所以,每逢“二月二”,乡村舞龙表演最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说:正月不能剃头。二月二,正月刚过,许多人想沾沾龙气,争先理发,意为“剃龙头”,也叫做“从头开始”。儿童“剃头”,寓意孩子健康成长。成人剃头,表示新的一年,顺顺利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中国人过节,吃,永远是重头戏。二月二也不例外。在龙抬头这一天,食物都被赋了“龙”气。面条叫“龙须面”,水饺叫“龙耳”,米饭称“龙子”,吃猪头称为“食龙头”,煎饼烙成龙鳞状,称“龙鳞饼”。吃下与“龙”有关的食物,也会沾到龙的福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抬头,还有一些不能干的禁忌之事。不能动针线。先民们崇拜龙,惟恐惹它不高兴。这一天,妇女都不动针线,怕尖尖的针头,刺伤了龙眼,扎伤了龙身,招惹灾祸。此外,不能在河边或井里挑水,玩水。古人认为龙要出来活动,不要惊扰了它。还不能盖房打夯,会伤了“龙头”。习俗和禁忌,是先民对信仰的尊重,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最早这个节日,还和星象有关。古时,先民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28组,称为二十八星宿。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八星宿又被分为四个宫,每宫七宿。每个宫的形象,神似某种动物,古人于是用动物命名,即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二月初二的夜晚,苍龙星宿从东方开始露头。大约一个小时后,象征龙头的“亢宿”升至地平线以上。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龙,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星空变化不断,古人总结规律。春天农耕之时,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秋天丰收,苍龙星宿从西方坠落。其时间与农耕时令恰好相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苍龙七宿第一宿,是角宿,可能是龙的角。怎么找呢?沿着斗柄几颗星连成的曲线延长出去,可找到大角星,它是牧夫座的最亮星,在东方半空中闪耀着橙色的光辉。把北斗斗柄的曲线从大角星再延长一倍,可找到另一颗亮星角宿一,它就龙的一只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月二,龙抬头”,是春耕的开始,万物于此昂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劳耕种,秋日,方有硕果累累。二月二,是一年的序曲,日光和煦,草木萌芽,吃一碗喜气的“龙食”,祈愿这一年,事事都有好兆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