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2022年4月,蓦然想起2023年就是父亲母亲诞辰100周年,觉得应该做点什么缅怀双亲。父亲母亲都出生于1923年2月,父亲生日2月28日,母亲生日2月24日。父亲母亲是东北吉林通榆人,通榆县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最初称“龙江省开通县”、“吉林省开通县”,1958年11月开通县与原瞻榆县合并,称“吉林省通榆县”。父母都是农民出身,于1942年结婚。我曾于2007年春节让父亲口述在老家情况和参军打仗的经历,并进行了整理。为了更多了解父亲的情况,2022年4月28日,我到父亲生前所在工作单位,查阅了父亲档案。</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旧社会,父亲从小给地主家放猪、放牛马、扛活,成年后曾被抓到日本人军营当劳工,吃苦受罪。东北解放,经过土改分到土地房屋,父亲参军后家里生活好了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祖辈是山东人,闯关东到了东北。爷爷叫张百富,奶奶无姓名,娘家姓王,称王氏。爷爷奶奶生4子6女10个,父亲在男孩中排老三,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一个弟弟,两个妹妹。1939年闹瘟疫,又躲日本人,经不住折腾,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四姐嫁给一家地主,其他男孩出去扛活养家。父亲小时候很苦,8岁就给地主家放猪,10岁放牛放马,14岁到22岁给地主家扛活。那时家乡被日本人侵占,日本人要劳工,五家人必须去一个,有粮出粮,无粮出人。父亲这年22岁,没有粮食只好出人,离家到300多公里外的齐齐哈尔,在日本人67部队当劳工,每天在军营仓库往火车皮装运木材等物资,日本不知掠夺了中国多少财富。父亲挨打受骂饿肚子,受尽日本人的欺凌。1945年8月,苏军出兵东北,日本人被打跑了,父亲回到家乡,继续给地主家扛活。1947年,家乡解放了,土改分到四垧五亩地,两间房子。土改工作队来了之后,父亲积极参加土改,斗地主,打狗腿,清查地主家财物分给穷人。通过土改,父亲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地主虽然被打倒了,但地主的总后台是蒋介石,国民党还有几百万军队,想彻底翻身必须拿起武器,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穷人就完全解放了。这时工作队动员参军,父亲想起当劳工受日本鬼子那个罪,给地主扛活受的那个苦,也想到参军了母亲就是军属,军属有优待。就积极报名参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父亲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是他一生的光荣。参军3天就打仗,先后参加过八次战斗,从东北一路打到广东、海南岛。全国解放后,在部队转建团学习地方有关政策,转业地方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0月25日,父亲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军区七纵队20师一营四连当战士。当时部队机枪连挑人,重机枪用马驮,父亲给地主家扛活赶过马车熟悉马,就分到了机枪连。父亲参军一年,于1948年10月入党。1949年1月,部队番号改为第四野战军44军131师392团一营四连。父亲参军3天就打仗,先后参加过八次战斗:1947年11月,参加东九门战斗;1948年元月,国民党部队逃跑,参加追击战;1948年3月,参加四平战役;1948年10月,参加锦州战役;1948年12月,参加天津塘沽战役;1949年春节,随部队南下,10月参加广东曾城战斗;1950年3月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1950年5月,参加万山战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解放战争中,在枪林弹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父亲作战勇敢,不怕苦不怕死,立过六次小功(其中战斗两小功),一次大功,评为模范共产党员。父亲小时候曾读过两年私塾,识点字,加上作战勇敢,受到任用,从战士升任副班长、班长、副排长、代理排长、排长。1955年被授予少尉军衔。</p> <p class="ql-block"> 解放东北纪念章(1948年)。</p> <p class="ql-block"> 新广州纪念章(1949年10月14日)</p> <p class="ql-block"> 华北解放纪念章(1950年)。</p> <p class="ql-block"> 解放华中南纪念章(1950年)。</p> <p class="ql-block"> 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纪念章(1954年2月17日)</p> <p class="ql-block"> 少尉军銜肩章(1955年)。</p> <p class="ql-block"> 立功证明书(1951年)</p> <p class="ql-block"> 立功证明书功臣照片(1951年)。</p> <p class="ql-block"> 文化学习获高小算术、语文修业证书(1953年5月)。</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防部长彭德怀颁发,</span>1958年2月28日)。</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三九二团颁发任命书(1954年3月1日)</p> <p class="ql-block"> 部队打完仗,开始扫盲学文化,建营房,武器改装。1954年10月,父亲在广东梅县等地接新兵后,在41军122师新兵团任区队长,1955年1月在复员团任区队长,1955年6月在广东潮州安普镇转建团当学员,学习有关政策两年,为转业地方工作打好基础。1956年1月正式脱下军衣转业地方工作。</p> <p class="ql-block"> 父亲转业地方后,到地质部门广东南岭队工作。地质工作到处跑,父亲这时工作轨迹:梅县、英德、江门、惠阳,广州,1958年下放到广东省委白云山试验农场,1960年回广州省地质局,再返惠阳。广东南岭队后来撤销,成立粤南(701队)、粤北(702队)、粤西(703队)、粤东(704队)四个队,不久又合并。1963年到开平赤坎。1965年7月,全队成建制调到云南。</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纪念章 (1952年)。</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6年2月,父亲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地质勘探队,5月份到广东南岭队(中苏合办),编绘1:20万地质图幅。后到广州,分到英德3分队任总务,每个分队都有苏联专家。曾到江门两星期,听不懂话又回到惠阳。1958年,父亲下放到广东省委白云山试验农场,住景泰坑,任副组长、副队长。在农场父亲得过肺炎和肝炎,身体瘦得不行,在部队都叫父亲胖子,这时老部队战友相见都认不出来,后身体慢慢恢复。1960年,父亲在农场因劳动出色,记者采访拍照,还登了报纸。1960年5月份,父亲回一分队任副分队长,住在省地质局,后搬到惠阳。惠阳成立6分队,父亲任副分队长,搞图谱。队上有苏联专家,帮助培养地质人才,帮助找矿,老百姓特别拥护,生活较好。父亲在部队时有工资100多元,这时工资是70多元,比部队少了一些,但当时物价便宜。</p><p class="ql-block"> 1960年广东南岭队撤消后,成立了四个区调队,称粤南、粤北、粤西、粤东四个队,也称761、762、763、764队,后四个队合并,父亲留守在副业场养家禽。四个队合并后,大多数人都到了广东开平县赤坎镇,父亲在副业场做收尾工作,用船把物资从惠阳运到开平赤坎。父亲在大队行政办公室负责安排住房。过一段时间后,父亲到三分队当副分队长,搞广东连江地质图幅。任务完成后,于1965年7月随区调队成建制调来云南。</p> <p class="ql-block"> 1965年春节,全家在广东开平赤坎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父亲:张年有,母亲:王淑琴,姐姐:张淑清,我:张树义,大弟弟:张树文,小弟弟:张树生。这是我家历史上第一张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父亲和大弟弟在广州越秀公园五羊雕象前合影(1965年)。</p> <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父亲从广东调动到云南,我因上学推迟前往。暑假后,我参加第二批学生组队前往云南。图为路过贵州我和姐姐在黄果树瀑布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父亲到了云南。云南原有一个区测队编为第一区测大队驻在大理,父亲所在广东区测队成为第二区测大队驻在玉溪。大队部设在大营街郭井龙吟寺,这是一个寺庙,稍加修整,就成了大队部总部,各分队队部分散在周边的农村,家属分散租住到农民家里,小孩就近入农村小学读书,买菜买米要到几公里外大营街去买,可见当时条件有多么艰苦。当时地质部门有规定,地质队须住在离城三公里以外的地方,才可以发给职工每天6角钱野外津贴,一个月有十多元,刚参加工作的工人工资就有50多元,社会普遍认为地质队工资高。为得到野外津贴,地质队选择远离城市,增加收入,但也给家属生活和小孩读书带来极大的不便。</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区调队召开大会时发表讲话。</p> <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1965年,父亲与两位同事从广东来到云南,40多年后,都已80 多岁高龄。</p> <p class="ql-block"> 在云南,父亲在地质队辗转玉溪、普洱、蒙自、开远等地,历任七分队、六分队、三分队、一分队副分队长、分队长、管理员、指导员,区调队纪检员,区调队子弟学校校长、党支部书记(那些年,区调队也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两派斗争激烈,区调队发生武斗造成伤亡。因为派性原因,父亲被斗,姐姐和我招工受影响,这里不再赘述)。1983年5月,父亲享受国务院离职休养荣誉和县处级待遇。1987年,区调队在玉溪建盖办公楼和住宅小区,从此,区调队的工作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家里生活最终稳定下来。父亲母亲在安闲平和中安度晚年,逢年过节子女回家团聚,欢声笑语,温暖幸福。母亲于1995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父亲于2014年因病去世,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父亲和姐夫到昆明来看我。</p> <p class="ql-block"> 1980 年春节,父亲、母亲与姐姐、姐夫一家及兄弟在大营街郭井龙吟寺后山家属区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春节,四姐弟和爱人在后山家属区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3年春节,全家在后山家属区合照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父亲和母亲怀抱孙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亲1983年离休后,回吉林通榆老家探望亲戚,与亲戚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吉林通榆老家与老姨、姨父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4年,父亲到部队来看我们。</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区调队从大营街郭井龙吟寺搬进玉溪城里区调队小区,父亲母亲在新楼住房里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8年,张家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1993年,父亲来昆明,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爷孙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爷孙在省政协办公大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祖孙三人在大观楼公园乘快艇游玩。</p> <p class="ql-block"> 1994年11月,祖孙三人在省体育场观看云南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张家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2002年2月,父亲、小弟弟一家来昆游玩。</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旧社会,母亲家里也很苦。母亲与父亲结婚时,除了母亲和妹妹,她父母兄弟因病全去世了。母亲最早生的两个女孩得病无钱医治夭折。东北解放,生活好转,父亲参军打仗离开东北转战广东,母亲在老家操持家务。父亲转业,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从东北到了广东,两个弟弟相继出生。随后父亲工作调动,携全家来到云南。母亲一生伴随父亲,照顾家庭,积劳成疾。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虽然没有文化,但心灵手巧,勤劳善良,是中国传统的典型的贤妻良母,是我们最亲的妈妈。</span></p> <p class="ql-block"> 母亲家也是穷人,姥爷姥姥是从辽宁过来的,姥爷叫王凤祥,姥姥无姓名,双目失明。姥爷会吹锁呐、拉板胡。生有两子两女。母亲和父亲两家相距有30华里,两人于1942年结婚。结婚时,姥爷姥姥和两个舅舅都因病去世,只剩母亲和老姨两人。父亲结婚时没像样衣服,穿着亲戚给的一件长衫结婚。母亲小时候得面瘫无钱医治导致嘴斜。母亲结婚后那几年也很苦,先后生的两个女孩因病没钱医治夭折,如果两个姐姐能活下来,我们将是6姐弟。1945年初,父亲被抓到齐齐哈尔给日本人当劳工,劳动强度大,每顿两窝窝头吃不饱,往家捎信,家里把小米炒熟碾成面,泡水吃可充饥。母亲和家乡村子几个人,带上小米炒面,到300公里外的齐齐哈尔看父亲,隔着电网见了面。父亲让母亲带一双胶鞋给老叔,被日本翻译和中队长发现,过来抓起胶鞋就打父亲,母亲被吓跑得病,到齐齐哈尔医院看病,好了一点回到家乡。</p><p class="ql-block"> 父亲参军走后,母亲在家辛苦耕作,操持家务,评为村里生产模范。父亲转业时,母亲带着我和姐姐,从东北千里迢迢到了广东,又添了两个弟弟。在广东,母亲携子女跟随父亲到处调动。19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母亲精打细算,总是让子女穿着整洁、干净。定量供应粮食不够吃,就到农民菜地检菜叶菜根,摘红薯叶,采野蕨菜,做菜稀饭,想方设法不让子女饿肚子,用父亲一人不高的收入,安排一家六口人的生活,艰难度过了困难时期。母亲心地善良,热心助人,帮双职工带孩子,为别家孩子做棉衣,春节家里包饺子,总是端上一碗送给邻居,与邻居相处,善良谦和、包容忍让,十分融洽。母亲的良好美德潜移默化影响着子女的成长。母亲在旧社会兵荒马乱,担惊受怕,生孩子条件差没有很好照顾保养。跟随父亲走南闯北,照顾家庭,多年来落下一身疾病,逐渐虚弱,去世较早,如能多活几年,也是我们子女莫大的幸福。我忘不了那些年,每当我从部队回家探亲和离家返回部队时,母亲总是站在窗前,久久眺望儿子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小弟弟合影(约1976年)</p> <p class="ql-block"> 1982年,母亲到昆明帮我们带小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什么是幸福?现在想起来,是春节子女回家和父母团聚,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时是最幸福的时刻,可当时并不觉得,现在成了奢望,才知那段时光有多么珍贵!这种感觉只能永远保存在记忆中。</span></p> <p class="ql-block"> 纪念父亲母亲,不得不说说姐姐。姐姐从小跟随父母到处跑,在动荡的环境上完小学。受文化大革命派性影响,没有找上工作。姐姐结婚后,姐夫也在地质队,就一直和父母亲生活在一起,承担了照顾父母亲的责任,几十年来付出了很多辛劳,让我们兄弟非常感激。姐姐后来身体不好,因病于2013年去世,享年仅67岁。</p> <p class="ql-block"> 姐姐来到云南不久,曾到大理工作一段时间。这是姐姐穿着白族服饰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83年,姐姐、姐夫一家。</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6年1月,</span>父亲和三个孙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9年1月,</span>父亲和三个儿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9年1月,</span>父亲和三个孙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0年9月22日(中秋),父亲和我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0年9月22日(中秋),父亲和大弟弟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0年9月22日(中秋),父亲和小弟弟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1年4月4日,全家祝贺父亲88岁诞辰。</p> <p class="ql-block"> 父亲88岁诞辰。</p> <p class="ql-block"> 父亲88岁诞辰。</p> <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底—-6月初,父亲来昆参加外孙婚礼。</p> <p class="ql-block"> 父亲来昆参加外孙婚礼,在婚礼现场。</p> <p class="ql-block"> 父亲来昆参加外孙婚礼,与我们亲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亲来昆参加外孙婚礼,与我们一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父亲来昆参加外孙婚礼,与子女娱乐。</p> <p class="ql-block"> 父亲来昆参加外孙婚礼,在海埂大坝游玩观海鸥。</p> <p class="ql-block"> 父亲来昆参加外孙婚礼,与我岳父交谈。</p> <p class="ql-block"> 父亲来昆参加外孙婚礼,在我家聚会。</p> <p class="ql-block">2013年2月10 日,全家祝贺父亲90岁诞辰。</p> <p class="ql-block"> 父亲90岁诞辰。</p> <p class="ql-block"> 父亲90岁诞辰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4年1月4日,我和夫人到玉溪看望父亲。几天后,父亲病重恶化,于1月18日永远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姐姐、姐夫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我们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大弟弟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22年9月,小弟弟全家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23年春节全家福。1965年从广东来云南时,张家有父母子女6人,经过58个春秋,现在有老少22人。</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父亲一生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光荣参军,跟随部队南征北战,从东北打到广东、海南岛,参加8次战斗,多次立下战功,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二是转业地方,辗转广东、云南两省,长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为地质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们纪念父亲母亲,要记住以下四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新中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英勇牺牲换来的,江山是父辈们打下来的。要记住父亲为建立新中国,参军作战荣立战功的光荣历史,要感恩党,感恩祖国。</p><p class="ql-block"> 第二、父亲转业地方,热爱祖国地质事业,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坚持原则,廉洁从政,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为国家地质事业作出了贡献。我们子孙后代,读书的,要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工作的,要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干出成绩,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第三、经历了旧社会的兵荒马乱,经历了1960年代国家困难时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在这样的环境中,父亲母亲呵护我们成长,母亲尽心竭力照顾家庭,抚育子女长大,现在我们都成家立业,有子有孙,家庭幸福。要永远牢记父亲母亲的养育之恩。</p><p class="ql-block"> 第四、纪念父亲母亲,要饮水思源,知道我们从那里来。我们张家大家庭的祖籍是吉林省通榆县。要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张家每个成员自身素质,增强凝聚力,使张家永远紧密团结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