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乡村记忆之秦姑庵村——记住乡愁系列

摄影 姜学东

<p class="ql-block">图文 大东</p><p class="ql-block">秦姑庵村隶属于平度市大泽山镇,从平度出发向北行大约23公里,该村人口800多人。</p><p class="ql-block">秦姑庵村的西北面,有一座高耸的山头,叫做大顶山,海拔425米。秦姑庵村在平度北部,翻过大顶山就是莱州,这里东与北台村隔山相邻,南与大疃相邻,从大疃村向东北走就是莱州市柞村镇的地界了。</p><p class="ql-block">2023年正月的一天,我的好友,摄影大师赵亮相约我一起去秦姑庵村,一起去拍摄这个古老的山村。</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来到秦姑庵村的王大爷家,王大爷家的房子是很有味道的石头房子,已经有好几百年的老房子,有沧桑感,在他家里,王大爷给我们讲叙这个村的来历。</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1522年)莱州黄花村王虎、王豹兄弟携家迁来,在秦姑庵的北面定居建村,繁衍生息,定村名为秦姑庵。</p><p class="ql-block">村名来历是因为北宋熙宁年间,在村前有一座庵子庙,主持尼姑姓秦,秦姓尼姑在山下建庵子庙修行,名为秦姑庵。其香火很盛,一直延续到清代。到清朝咸丰年间(1861年)的时候太平天国捻军和清政府部队打仗的时候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苏皖鲁交界之地的民众多有迎神赛会组织(称为捻),各自设置堂主。</p><p class="ql-block">咸丰元年,广西爆发了著名的太平天国起义,苏皖捻党也响应起义。捻军是自发组织数百人为一股,并没有统一领导,比较混乱,纪律也不严明,咸丰十一年以赖文光,李成,张闵刑为首的几大股数万捻军进军胶东。士兵皆因蓄长发,手持长杆铁矛,因此百姓称捻军为《长毛子》。 </p><p class="ql-block">在当时,清军在李鸿章的率领下与太平天国死磕,在平度的秦姑庵周围就发生了一场大战,捻军被清军围困在秦姑庵周围,最后在这里的捻军全军覆没,连同秦姑庵一同烧毁。</p><p class="ql-block">好在庙毁了,留下那棵大槐树,现在这因为经历好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已经有点枯萎了,好在村委已经保护起来。他在用另一种方式来告诉村民秦姑庵村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王大爷告诉我们,村里的老人们都是代代口传说秦姑庵,这座建于北宋年间的一座大庵就是毁于清军与捻军的战事。据王大爷说,当年庵庙规模很大,香火甚盛,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此上香求太平。以至于王氏族在此定居后,没有用姓氏命名村庄,直接用秦姑庵庙的名字命名村庄。</p><p class="ql-block">我们走在乡间的石头路上,心情十分复杂,流年似水,冲刷着世间的万事和万物,但冲洗不了历史的痕迹,只有历史日夜不息,一代一代传下去,被带走被改变被沉淀,这些都是已经成为历史的化石。</p><p class="ql-block">我俩告别王大爷,在老村区域里拍摄照片,走在高凹不平的山路上,穿梭在细窄的小巷里,因为年久的原因,路面已经闪着亮光了 ,在山谷下面的村庄四周非常寂静,只有飞鸟时不时发出叫声,再有就是我和赵大师的相机的咔嚓咔嚓拍照声,去掉这些声音静的能听到自己心的跳声,看到眼前的老房子,老街道,我觉得我这是听到历史的呼吸。我们走的不是石头巷子,而是一条穿越往昔的时光隧道。</p><p class="ql-block">破旧的木门上雕刻精美花纹,低矮的老石头屋,青色的小砖门把,一道道高矮不齐的石头围墙,所有这一切,都像王大爷给我们讲述村的来历一样,在讲述着这个几百年来村庄变迁光阴的故事,我只是一个过客,旁听者荣耀与沧桑的村庄变化,现在秦姑庵新村,是一排排整齐的砖瓦大房子,整齐又宽大,漂亮又干净,已没有原来的那个不堪的小石头屋了,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为之一振,脚步也轻松有劲,神情高昂,感觉到了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民俗,老摄影,旅游,青岛摄影家协会会员,本人喜爱摄影,驴行,旅行,登山,运动,自驾游。独立摄影师,自由撰稿人,喜欢记录拍摄和分享旅途中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