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编辑、策划、摄影:白长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斑翅山鹑(俗称:沙半鸡,蒙古语:业图)为雉科山鹑属鸟类。雄鸟的脸、喉中部及腹部桔黄色,腹部有一倒‘U'字形黑色斑块,雌鸟的胸部无桔黄色,但有‘羽须’。</p>  <p class="ql-block">  斑翅山鹑,在我家乡科尔沁疏林草原栖息于低山丘陵和灌木丛中。以植物性食物和农作物种子为食,冬季如:小麦、谷子、荞麦、糜子,春季包括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嫩芽、浆果,夏季吃蝗虫、蚱蜢、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p>  <p class="ql-block">  这里独特的地理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斑翅山鹑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草地、山川、丘陵、灌木丛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斑翅山鹑除繁殖期以外常成群活动,秋冬季形成15-25只家族群,有时由一些零散个体加入形成较大的群体。</p>  <p class="ql-block">  通常都呈家族群活动,并占据一定面积的领地。它们的觅食有一定的规律,早晚选择在自己的领地附近的农田进食。严寒冬日里的清晨,一丝丝暖暖的阳光透过淡淡的云层,洒在沟壑的斜坡上。这时群体成员中发出短促的“啾啾”低鸣,它们便排成一行向觅食的田里走去,8-9点时间又返回到它们的活动区域。簇拥在沟壑朝阳的坡地上,暖暖的阳光使它们肌肤轻松,睡意朦胧的晒着太阳疏理着羽毛,慢慢消化嗦裹里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  当太阳渐渐的西斜,和煦的阳光从稠密的灌木丛照射下来,在沟壑划出一道阴影。这时斑翅山鹑家族成员穿过灌木丛到晨起的觅食地去进食。山上的影子越来越厚,遮住了最后一缕阳光,渐渐的它与黑夜将融为一体。全体成员都吃饱了,向着每晚过夜的地方移动。这是沟壑一处向阳的坡地,坡地四周有很深的沟坎和灌木丛,能遮挡夜晚凛冽的寒风,也给它们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它们相互依偎在一起抱团取暖度过慢慢的长夜。</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5-7月份,斑翅山鹑进入繁殖期,巢多置于地上高草丛中或灌木丛下。有灌木丛和草的隐蔽一般很难发现。六月一天的清晨,我约朋友去山里拍摄鸟。这个季节山是丰膄的,极少有裸露的地表,茂密的植被将群山遮盖的严严实实。山丹花(蒙古语:萨日朗)的芳香弥漫在整个山谷里。我顺着一个山丘的斜坡慢慢的往上攀登,突然从脚下骆驼蒿草中一只斑翅山鹑‘呱’的飞了出去,把我吓的一个哆嗦。低头一看蒿草下地面凹陷处有个浅坑,里面垫层细细的干草,圆圆的巢里20枚排列整齐的浅褐色的卵,光滑无斑闪烁着徽微光泽。</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一目心里别说有多高兴了,因为我早就有计划要拍斑翅山鹑繁殖的整个过程。这可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做了个标记就迅速的离开了。之后的日子里我每隔几天去观察一下,第十六天的下午,当我再次来到斑翅山鹑巢边观察,这一次它和往日有所不同很恋巢。距离它不足一米了还没有飞走的意思,在我走到巢的近前了它站起身来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我俯下身惊喜的发现大部分雏鸟已经破壳而出,剩下的几个也从蛋壳中把身体探出了一半,褐黑色条纹的羽毛,黑黑的眼睛炯炯有神。</p>  <p class="ql-block">  为了不影响几只没有完全出壳的雏鸟,我退到安全距离继续观察。一会儿亲鸟就返回了巢穴,时间在一分一秒度过,初夏的阳光照射在伪装网上感觉到很闷热。这时看到亲鸟一会儿站立一会儿伏下,不时将头伸进巢里在啄着什么?先前已经出壳的雏鸟,从亲鸟的羽翼下探出头来观察着外面的世界。就在这时忽然一个灰色的影子出现在巢前,一条白腹小灰蛇。雏鸟破壳产生的气味招来了小蛇这样捕食者,亲鸟发现了不速之客拍打着翅膀冲了出去。蛇抬起头伸长身体目光炯炯,亲鸟仰头挺胸伸长脖子发出‘呱呱’的叫声。它们相互对峙着,这时我怕蛇伤及亲鸟快速起身将蛇赶走了。突如其来的变故,把雏鸟吓的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它们的身体颜色和地面如出一辙,不细看你发现不了它。</p>  <p class="ql-block">  太阳这时已经偏西,湛蓝天空明净的像洗过一样,几朵白云飘浮着像一块蓝底白花布。</p>  <p class="ql-block">  我回转身体继续观察雏鸟,这时就听到亲鸟发出了‘啾啾’的低鸣,雏鸟不约而同的向着声音的方向寻去……</p><p class="ql-block">                                            白长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