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初入世即供职于政府部门,人到中年时赶浪潮下海从企经商,连前起计已是四十余年了,人生已过大半。</p><p class="ql-block"> 我素来就是个不安分天命的人,做着此却想着彼,做着经营企业的活路,却也喜欢自作风雅、舞文弄墨。</p><p class="ql-block"> 闲暇得空,夜深人静时,也会读一些《人民文学》、《诗刊》和国内外文学名著等,偶尔心血来潮也会学着写几首现代诗,古体诗或散文之类,不求闻达于世,只为心中那份美好的愿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有朋友戏称我是企业中的“文化人”,文化人中的“企业人”。</span></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就是心猿意马,不务正业,不伦不类吧。也正是这种不务正业,让我有幸结识了中国当代颇有名气的诗人王永华先生,并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记得六年前,仙桃《白泥湖诗词》社举行创刊活动,社长郑朝阳先生请我出任该杂志社常务社长,我几经推脱不能,也只好恭敬不如从命,自然也在此次庆典活动之中。</p><p class="ql-block"> 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大多是仙桃各文学杂志社社长、编辑和文化名流,有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他们中大多为仙桃市级作家,也有几位省级、国家级驻仙桃的作家和诗人,王永华先生是湖北省作协会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在人民日报文艺副刊发表长诗三首,被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达流先生评称为新时代歌手、九十年代正气篇,从此王永华的名字蜚声全国享誉诗坛,因而王永华先生自然也在本次活动受邀之列。</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在这次活动中让我结识了王永华先生,并对他有了初步的印象。王永华先生中等个儿,方正的脸盘,他衣着简朴,为人谦和,看上去显出几分儒雅、几分憨厚、几分真诚。</p><p class="ql-block"> 活动中我们有过简短的交流,分别时又各自记下了对方的电话号码并加为微信好友。在之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在诗歌微信群里读到他的一些诗歌作品,常看常新,不觉对王永华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间或里我也会发出些小作品,王永华先生总是能热情关注并高度点评,这从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深了我们之间的友谊,让彼此心灵有了交流,情感得到升华。</p><p class="ql-block"> 此后我们之间又有了更多的接触,经常汇聚于酒店、歌厅,一起讨论文学和诗歌,开始了思想火花的碰撞,让我感受到王永华先生对文学的那份执着、那种坚定、那份痴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有时候我们也通过电话讨论一些问题,主体还是离不开文学,离不开写诗。每每与他讨论总能让我从中多获教益,多受启发,从而进一步激发出我的写作热情,即便在百忙中也能挤出点时间做些写作的尝试。</span></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对王永华先生真正了解应该是从读他的诗歌、散文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王永华先生通过长江文艺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和江西高校出版社分别出版他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向灵魂开枪》、《背着太阳去爱你》、《第三翅膀》、《把月光领回家》</span>等文集,每出一书王永华先生都送我一本,我便成了他的忠实读者、“铁杆粉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从他的诗歌、散文的字里行间隐约可见他的人生轨迹、文字功底和不舍精神,进一步感受到他的勤奋、坚定与执着和对诗意人生的渴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读着他的诗歌和散文,情感的脉搏会随着他的文字一起跳动,思绪也会随着文字一起游走,会伴着他的文字一起走进那久远的乡村,仿佛在乡村火热的田野里,看到一位满脸沮丧的青年农耕的身影;在乡村的学校,看到一位踌躇满志的青年,站在简陋教室的讲台上黑板前,面对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正在神情专注的演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王永华先生的作品直击心灵、直面生活、真诚坦露,梦想之灯永不泯灭,追求之步从未停止。</span></p><p class="ql-block"> 他顶替父亲走进供销社,感觉与他的梦想渐渐接近了,喜形之色溢于言表,流于笔端。</p><p class="ql-block">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并不如他的想象,往往理想与现实会出现激烈的冲突和碰撞,常常会因为忘情的写作带来工作的失误,也因此受到领导的批评,同事们的冷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就是王永华先生的创作之路,一条坎坷的人生之路,每每读到这些,我不禁为作者扼腕叹息,感佩他的精神之执着,意志之坚强,也不禁从心底发出一声赞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细品王永华先生的诗作和散文,感觉出他的心灵很纯粹,涉世面很单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他的很多作品多是写他的父亲、母亲和妻子的。</span></p><p class="ql-block"> 《我的苦楝树》即是写他妻子的。“我相潘以沫的苦楝树啊,只能在你的树底下,我的梦境才会变得殷实,我诗歌的风铃,才会撞响真实的声音……”表达出对妻子深切的爱、崇高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他写母亲的诗歌、散文多篇,《向母亲借钱》写出了母亲对儿女最无私的爱,道出了儿子的真诚与坦荡。</p><p class="ql-block"> 《菜籽命的母亲》写出了母亲生活之路的艰辛,含辛茹苦哺育儿女,为儿女的高兴而高兴、忧伤而忧伤,如同黄灿灿的菜花自然生自然长,给人们送去一缕结清香,表达出儿子对母亲深情的歌诵。</p><p class="ql-block"> 在他很多写父亲的诗歌,散文中,我最有印象的是《沉默的旧木箱》这篇散文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只相伴父亲历经人生风雨的旧木箱,是家里唯一的老古董,传世之宝,父亲还要把它传给孙子,直到父亲病重休克醒来,还在喃喃自语“这是我最后的,最后的灯盏”这是一个很生动的画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旧木箱记载了父亲酸甜苦辣的一生,折射出那一代人勤俭奋斗的精神。它不是一只普通的木箱,而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相袭的伟大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小见大,向人们充分展示了这种精神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王永华先生的作品中,也有多篇写同学朋友友谊的,表达出他对同学朋友的满腔真诚和深厚的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还有很多采风、游记的作品,热情的讴歌祖国的山川河流,表达出诗人无限的爱国之情,把这种爱聚干笔端,移干纸上,表达出一位诗人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 他的一首《我的江汉平原》,诗的开篇“我的江汉平原,是谜语,是童话/是一个神奇的梦,在月光里荡漾/涉过凝止的娇明/抵达纯粹。"<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表达出诗人对江汉平原的满腔赤诚,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眷念,他的爱浸入骨随,渗进心田·王永华先生不是那种喜形于色、情露于外的人,往往看上去他的外表显得很平静,胸中却燃烧着激情的火焰。</span></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是写爱情的,他写爱情不失于对妻子的忠贞、对家庭的责任、对父母的孝顺、对儿女的挚爱。</p><p class="ql-block"> 他写爱情不是写男女间的营营苟苟、男欢女爱,而是用他清丽的笔触、优美的文字、空灵的意象,表达出化。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即便是我们一起在歌厅娱乐唱歌时,他每每唱到忘情时,总也会高昂着头扬起双臂,表达出他那股难以按捺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文如其人、诗如其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读王永华先生的诗歌、散文,如同品一壶香醇的酒,赏一束鲜艳的花,沐一层春天的晨雾,踏一棵晶莹的露珠,让人醉在心头、美在心间、悦在心田,透过他的人生轨迹,让我们看到了王永华先生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一位以命写诗的人,一位敢于挖掘灵魂、向灵魂开枪的诗人,一位彻头彻尾的诗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他的品质是纯洁的、高贵的,在这种高贵中即便有小的过失小的不当,但他所有的愿望、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着文学,为着诗歌,他是为写诗而生为文学而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王永华先生经济上贫困甚至可以说是潦倒,而他的精神是富有的,有了这种精神的富有,一切经济上甚至肉体上的苦痛都是微不足道甚至不屑一顾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王永华先生对待朋友的真诚,体现在他的几算关于同学朋友的诗歌、散文中,更直接来自于我与他交往的亲身感受,我平日里在朋友圈、诗友群中发出一些诗歌散文之类;王永华先生除给予关注点评外,还悉心收藏,并向有关省级杂志社推荐刊载,这让我很是感动,也很受鼓舞,类似这方面还有很多,经常会有文友也向我提起,多获得他的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 王永华先生和我是同龄人,且为同年同月出生,这也许是上帝冥冥中的安排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很珍惜这份友谊、这份友好。愿王永华先生生命之树长青,创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开出更加灿烂的精神之花,结出绚丽的精神之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2月16日</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廖明超,笔名秋实,系仙桃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某公司董事长,曾在《中华诗词》、《文学世界》、《文学欣赏》、《北方文苑》、《时代文学》和《文学家》等杂志及各网络媒体发表诗歌、散文计20余篇,并部分获奖。诗观:<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诗是血液的流动:灵魂的皈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