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石家庄村名的来历

于建洪

<p class="ql-block">  石家庄是一个年轻的省会城市,也是一个移民城市,是一个因铁路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位于市区新华路的石家庄村是它的原点,现代的石家庄市就是以此为基点而扩展开来的。在1903年京汉铁路修到这里之前,它就是获鹿县(鹿泉)管辖的一个小村庄,只有93户,532口人。 </p><p class="ql-block"> 根据1863年的一本《同治二年九月石家庄保甲册》的记载,当年石家庄村共计94家。其中,殷姓28户;于姓21户;刘姓8户;芦姓7户;马姓7户;尹姓6;张姓4户;沈姓3户;姚姓3户;袁姓2户;李姓1户;潘姓1户;赵姓1户;胡姓1户;王姓1户,全村共15个姓氏。 近些年据一些专家学者考证,这个村子起源于明代真定卫的一个官庄。那什么是“官庄”呢?这就要从明朝初年说起。明朝建立初期,政权还不稳定,面对着内忧外患,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专制集权统治在全国设立了卫所制度。将全国的军队分成了若干卫(如天津卫、威海卫、真定卫),卫下边设千户所,千户所下边是百户所,再下边是总旗,小旗。这是一种军事组织制度,如同今天的军区、战区制度。庞大的军费开支、粮草供应,使朝廷的经济压力巨大。为了供养全国的军队,朝廷又在卫所的基础上,在全国实行了军屯制。被编入军屯的士兵们在和平时期、作战之余,要在所居住的地区耕作土地、种菜种粮,所得粮食除了一部分自给自足、作为充军粮饷外,剩下的要全部上缴朝廷。这些军屯的军丁们可以娶妻生子,携家眷共同生活。这些军屯不归地方府县管辖,被人们称作“官庄”——官家的村庄,也就是公家的、国家的村庄。有点类似于现代的生产建设兵团。有资料记载,在滹沱河沿岸的真定卫所,共设立了七十二个军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的石家庄村西,远处的山峰就是抱犊寨。</p> <p class="ql-block">  石家庄村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它是真定卫的军屯或官庄。在明代,既不属于真定县也不属于获鹿县,一直属真定卫管辖。清朝康熙年间,废除了卫所军屯制,士兵们由军籍集体改为民籍,石家庄村才归获鹿县留营社管辖。石家庄村在获鹿县内无论是土地数量还是人口数量,都是属于一个比较小的村子了,但是却有15个姓氏,不像一般的村庄,两三个姓氏就占了村庄人口的绝大部分。从这一点来说,也正符合了村民都是来自于军队的士兵,因为士兵是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村庄,有着不同的姓氏。我家就是石家庄村最老的居民之一,在我们于氏家谱中明确记载:于氏始祖原籍贵州,明洪武元年随军北征,洪武三年留守真定卫右千户所。清康熙年间得到朝廷赐券占田,在此繁衍。</p> <p class="ql-block">  清楚了石家庄村的来历,再来讨论石家庄村名的来历。在石家庄村15个姓氏中,并没有姓石的,那为什么叫“石家庄”呢?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种的传说。一说这个军屯中的最高长官姓石,所以叫石家庄。一说军屯中有十来户人家,所以叫“十家庄”。一说村中有很多打石头的石匠,所以叫“石匠庄”,后来谐音成石家庄了。但这些说法都没有碑牒谱志等证据证明,所以也就无法采信。</p><p class="ql-block"> 我在长期的学习思索中,发现本地获鹿人说话的口音,或许能为石家庄村名的来历提供一点依据。获鹿人在说石头的“石”字时,就是读作石(shi),如:石桌,石凳,石头村,石井村。而读数字八九十的时候,一般把“十”读作蛇(she),比如,“这是几呀?”“十五”(she wu)。重点就是这里,“十”是读作“蛇she”的。而老一辈的获鹿人,在说石家庄时,就是读作“十庄”(蛇庄she zhuang,这里的“家”是省略不发音的。获鹿人在说这类的词语时,中间的“家”都是省略不出声的,比如张家庄,读作“张庄”,王家庄读作“王庄”)。所以,在老一辈的获鹿人眼中,那个在县城东南35里,有着十来户人家的官庄,是叫作“十家庄”(shezhuang)的。而如果是“石家庄”,发音就应该是“shijiazhuang”。所以,我认为在一般老百姓的认知中,当年那个军屯的官庄,是被叫做“十家庄”的(这也符合当时只有十来户人家的情况),只是在康熙年间划归地方府县时,可能被某位官吏书面记载写成了“石家庄”。所以,石家庄的村名应该就来自于十家庄。</p> <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我对石家庄村名来历的一点猜想,也算是一种说法吧。还望在此领域有探索研究的专家学者前辈们多提意见,共同商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