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刹 鉴真故里 文章太守 风流宛在——扬州大明寺

卞鹄(Aubrey凡人哥)

<p class="ql-block">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p class="ql-block">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据《旧五代史》载,公元887年,庐州刺史杨行密与宣州刺史秦彦对战时,在此扎营。</p> <p class="ql-block">牌楼</p><p class="ql-block">沿着数百节舒缓石阶登上大明寺前的广场,迎面是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牌楼为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中门之上面南有篆书“栖灵遗址”四字,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雄美。</p><p class="ql-block">牌楼前面南而踞的一对石狮格外引人注目,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雕镌,造型雄健,正头,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视远方。它们是扬州名刹重宁寺的古老遗物,60年代移至此处。寺前东西院墙上分别嵌着两块石碑,东为蒋衡山“淮东第一观”,西为王澍书“天下第五泉”大字。</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大明寺正门上额的“大明寺”三字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集隋代《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殿内供有弥勒像,背面为护法韦驮,两旁分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过天王殿,但见庭院开阔,古木参天,香烟缭绕。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处嵌有宝镜,阳有“国泰民安”四字,阴有“风调雨顺”四字。大雄宝殿内法相庄严,经幢肃穆,法器俱全。正中坐于莲花高台之上的释迦牟尼大佛,被尊称为“大雄”。</p> <p class="ql-block">  栖灵塔共九层,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蒋涣、陈润、刘禹锡、白居易均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反映了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的栖灵塔气势磅礴、高耸云天的雄伟气概。</p><p class="ql-block"> 栖灵塔自唐会昌三年(843)毁灭,大明寺只剩“栖灵遗址”,而无栖灵宝塔,香客和游人深深引为憾事。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僧人可政募集资金建造了一座七级多宝塔。这座宝塔又于南宋时毁圮,自此,大明寺再也没有重建栖灵塔之举。</p><p class="ql-block"> 时值1980年,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励图宏业。大明寺僧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准备兴建。1988年,大明寺主持僧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园择址奠基,仪式隆重,并立石为记。瑞祥法师圆寂后,能修法师赓续其志,募化资金,虔心操作,企求早日建成栖灵塔。</p><p class="ql-block"> 根据扬州市计委“扬计(93)字第313号”《关于扬州大明寺重建栖灵塔项目计划》的批复,大明寺将设计要求委托于扬州市建筑设计院。首先为栖灵塔定点及方案设计,市领导及有关单位非常重视,从1993年3月23日至7月29日,魏芝田副市长及朱加强副秘书长和市建委、规划局、文管会、园林局、宗教局、建筑设计院、大明寺等单位,在先后召开的八次会议上共商大计。其中有两次还特邀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同济大学路秉杰教授论证。栖灵塔的定点及方案最终在7月29日确定。扬州建筑设计院聘请潘德华带领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有关栖灵塔的点滴文献记载,复经实地调研、考察国内现存唐塔,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设计了这座仿唐宝塔。新建塔为仿木构楼阁式。原设计欲制成木塔,可惜优质大直径的杉木在国内很难筹集,于是更改方案,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木构结合。平座、剪力墙为混凝土,铺作做三层钢筋混凝土、二层木构。剪力墙上贴斗拱、木枋等,建成仿木构楼阁式。塔为方形,九层;各层东西南北每四柱三间,一门两窗,平座,腰檐,平座与屋檐由斗拱支撑,出檐大而平,柱以腰鼓形,窗形直棂,凸现唐代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 建筑用料,精心检选,木石两大类,尤加重视。所有木制构件材类,一律用自然生长杉木,并认真阴干,严格杜绝掺用、误用速生杉木和松木。石材则预先详细了解材质的抗压强度与理论重量及色彩,经选定后方进料使用。</p><p class="ql-block"> 栖灵塔塔身方形,底层平面为22米×22米,面积484平方米。九级佛塔置于2.50米高的承台之上,塔下设地宫,深4米。建筑总面积1865平方米。塔高各层不一,第一层8.10米、第二层7.15米、第三层6.55米、第四层6.45米、第五层6.35米、第六层6.25米、第七层6.15米、第八层6.05米、第九层7.40米,塔尖8.55米,包括地宫在内总高度73米。</p><p class="ql-block">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上海内外缁素大众、护法檀越广种福田,共襄盛举,集得重建栖灵塔资金,终于在1993年8月27日破土动工,开机钻探,12月7日打入桩基,工程桩柱36根,另有锚固桩9根,每根桩径为0.9米,桩深25米。经过两年多的紧张施工,于1995年岁末落成。</p><p class="ql-block"> 栖灵塔的底层台基、踏道的基面皆为花岗岩麻石。台基的压栏石、衬土石、角石、角柱、隔身板柱等石构件,皆安装严密,处置妥贴,尺寸标准,衔接得天衣无缝。踏道的阶石、副子石、衬土石、象眼石等构置精良、美观大方,与台基交圈,榫接得珠连璧合。</p><p class="ql-block"> 一至九层地面、楼面、平座面皆为清水磨砖架空层。方砖厚60毫米,龙墙宽240毫米,上座1∶1黄粘土,石灰膏,加百分之五水泥,掼浓铺设,软下方砖,复用油灰腻平砖缝。</p><p class="ql-block"> 外墙、内墙,所有现浇、预制的裸露的混凝土浇制的柱、墙、梁、枋、斗拱等构件,一律为清水模板,不加粉刷,表面显得平整、光洁。</p><p class="ql-block"> 屋面,铺设银灰色琉璃筒瓦,“五样”。瓦铺盖时,严格按“压六露四”搭接瓦面。檐口瓦当每隔一块,中部预留直径40毫米的孔,供避雷系统用。铺设时用1∶1煤碴屑、纸筋石灰,另加百分之三的水泥苫背。屋面由于出檐较大,超过了斗拱出跳尺寸,故在圈梁上预留椽窝,以加强椽尾压槽。</p><p class="ql-block"> 栖灵塔“铺作”,参照佛光寺大殿与南禅寺大殿的斗拱作法,但昂头未采用国内的“批竹昂”,而取日本唐招提寺金堂“方斗昂”,以其不失古风。“补间铺作”,依旧参照山西佛光寺大殿的做法,即“出跳下减斗和一华拱”。</p><p class="ql-block"> 栖灵塔楼梯,依唐人刘长卿《登栖灵寺塔诗》“盘梯接云气,半壁栖夜魄”诗意,作“壁内析上式”梯形。另据佛教教义,和尚上殿念经,是由门的左边进殿,念完经靠右出殿,作顺时针行走,故塔中楼梯也依顺时针盘旋而上。楼梯栏杆用卧棂做法。</p><p class="ql-block"> 塔内外,上下天光,皆用油漆细加髹刷。拱眼壁、栏额与腰串之间,柱与柱之间,腰串与地袱之间,心柱与柱之间油漆成白色;门窗、天花、梁枋、斗拱、椽等油漆成紫檀木色。两种色彩分明,相映成趣,十分悦目。</p><p class="ql-block">栖灵塔的一些建筑设置、配件、装饰,设计时也颇具匠心,构思巧妙,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采用内外槽做法,内槽内供七世佛: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每层四面同四尊。外槽内供游客回拜,即千佛绕毗卢之意。二是一至九层须弥座,施1150只莲花瓣,寓塔毁至重建时隔1150年。三是塔设金铎,分置在仔角梁、塔刹、华盖,四道铜索各36只,合计108只。依《三藏法数》闻钟声,除众生108种烦恼。</p><p class="ql-block"> 新建成的栖灵塔气势雄伟,在绿杨城郭的许多地方远远地就能目睹这九级浮屠的风姿。游览大明寺,在大雄宝殿廊檐左序东折处就发现有一通道,入通道即可抵达栖灵塔前。塔尖刺入云端,塔的第三层四面各自悬挂一块长方形的“栖灵塔”蓝底金字匾。宝塔每层四角的飞檐下,皆垂有风铃,清风吹来,叮当作响,与塔内传出的梵音浑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大殿西侧,有“仙人旧馆”门额,人们即是有名的平山堂。</p><p class="ql-block">平山堂是北宋大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静,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远山来与此堂平”,故称“平山堂”。堂前有联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是欧阳修当年潇洒流运的生动写照。后来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常来此凭吊,并在后面为欧阳建造了“谷林堂”和“欧阳河”。谷林堂取自苏东坡“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的诗句。欧阳祠内有欧阳修石刻画像,供人凭吊。</p> <p class="ql-block">谷林堂位于平山堂之北。宋元祐七年(1092),苏轼由颍州徙知扬州,为纪念恩师欧阳修而建此堂,取自己诗句“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中的“谷”、“林”二字为堂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苏轼(1037~1101),字子瞻,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10岁时,父苏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每能语其要。嘉祐二年(1057)试礼部,欧阳修擢置第二,道:“我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对策入三等签书凤翔府判官,召直史馆。熙宁中,王安石创行新政,他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穷治无所得。他遂请外,通判杭州,再徙知湖州。言者摭其诗语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于死。锻炼久不决,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他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元祐中,累官翰林学士兼侍读。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于西湖中南北径作三十里长堤,杭人名为苏公堤。召为翰林承旨,历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惠州。绍圣中(1096)累贬琼州别驾。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善文,尤善诗、词、书、画,著有《东坡集》115卷、《东坡词》1卷及《易传》、《书传》、《仇池笔记》、《东坡志林》、《苏沈良方》、《渔樵闲话》、《物类相感志》等,并传于世。文风以雄健豪放著称,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极大的影响。谷林堂原在大雄宝殿后,宋后久废。清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在真赏楼旧址重建。建国后多次维修。</p><p class="ql-block"> 谷林堂面南而建,五楹,七架梁,面南设廊和栏杆,硬山屋顶,东与大雄宝殿毗连。堂中上方悬 “谷林堂”三字匾,黑色底,深蓝色字,为扬州浅刻名家黄汉侯集自东坡法贴。原方浚颐所题“谷林堂”匾、所书“遗址在栖灵,稚竹老槐,风景模糊今异昔;开轩借真赏,焚香酹酒,仙踪戾止弟从师”联,均已不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堂之东壁悬扬州书画家李亚如草书苏轼《谷林堂》诗,西壁悬扬州国画院画师所绘《赤壁夜游图》。堂中陈列海梅家具,置一“赤壁怀古”盆景,其介绍文字曰:“苏东坡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所作的地方,并不是在三国时的‘赤壁之战’处,‘赤壁之战’的赤壁,是在湖北省蒲圻县境内,因峭壁上刻有‘赤壁’二字,传为周瑜所书,故称‘周郎赤壁’。其实,字系何人何时所书已不可考。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在黄冈境内,还有一处‘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他游乐至此,触景而作,故称此为‘东坡赤壁’,这里与赤壁之战并无直接关系。这是一段容易含糊的历史事实,作此盆景也含说明之意”。堂内还悬挂六边形宫灯4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  欧阳祠又名欧阳文忠公祠、六一祠,位于谷林堂之北。为纪念欧阳修知扬州之德政,扬州人当时曾建生祠于“旧城”,岁久祠废,移祀平山堂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运使曾燠按内府藏本临摹欧阳修像,刻石嵌于祠堂壁间。咸丰年间,此祠毁于兵火。光绪五年(1879),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墉重建,费白金五千余。1953年、1963年两度维修,相继接柱0.3~0.8米不等。1974年春进行了大修,1997年又进行了修缮。</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熙宁三年(1070)七月,欧阳修由青州知州改官蔡州(州治在今河南汝阳县)知州。九月到任,九月七日采用汉赋常见的主客问答形式作《六一居士传》,反映了欧阳修晚年的心态。文中第二段写道: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p><p class="ql-block"> 欧阳祠面南而建,五楹,九架梁,方梁方柱,单檐歇山顶,室内北侧两边设落地罩槅,东、南、西、北四面设卷棚,并有正方形廊柱24根。欧阳祠规模宏巨,体量高大。中楹上悬 “六一宗风”匾,为欧阳正墉原立,庚申(1980)春日武中奇书,黑色底,金黄色字。两旁有联曰:“遗构溯欧阳,公为文章道德之宗,侑客传花,也自徜徉诗酒;名区冠淮海,我从丰乐醉翁而至,携云载鹤,更教旷览江山。”清薛时雨原题,庚申春日李圣和书,咖啡色底,淡绿色字。中楹北墙面南的墙壁上,嵌有光绪五年(1879)九月欧阳修裔孙、江苏候补道欧阳炳按临摹于滁州醉翁亭之清宫内府藏本所刻的欧公石刻像,像的上部有欧阳正墉临摹乾隆皇帝于壬申(1752)初夏为欧阳修画像所题御书像赞。像的左侧下方刻有“光绪己卯秋九月裔孙欧阳炳敬摹 邗江朱静斋镌”20字。欧阳修石刻像与题书均由邗江著名石工朱静斋勒石,刀工精致,石像传神,加之石面稍凹,造成光线折射,远看为白胡须,近看为黑胡须,且观者从任何角度看,石刻像的脸、眼、足始终正对观者,世称神品。</p><p class="ql-block"> 关于欧阳修石刻像还流传着一段故事。光绪初年,欧阳炳在京为官,以千两纹银,通过太监临摹了清宫内府藏本欧阳修像。临摹水平极高,可以假乱真,欧阳炳视为珍宝。光绪五年(1879),欧阳炳以江苏候补道的身份参与了欧阳正墉复建欧阳文忠公祠的工程。他在扬州重金延聘了当时最著名的石工朱静斋,按他所收藏的内府藏本画像勒石。双方议定,工钱为300两纹银。朱静斋年事已高,几十年间虽驰名大江南北,但并未在其家乡扬州留下得意之作,所以他决心要将欧阳修像刻成“神品”而留名后世。石像刻成后,欧阳炳来到大明寺,他背手踱步,用官腔对朱静斋说:“果然名不虚传,一丝不苟,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矣!特别是胡须,纤细入微,根根见肉,大有风吹欲动之势。甚佳!甚佳!我再赏你100两。”正在朱静斋得意之时,欧阳炳继续说:“不过,我已经改变了主意,想将这一绝妙的神品运回我的家乡平江去。”朱静斋一听,“噗”的一声跪了下来,凄楚地说:“大人容禀:我已年老力衰,想在家乡留名后世,呕心沥血,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刻成这幅画像。它是我这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大人珍藏的画稿已不肯再示,碑又要立即运走而得不到借鉴,连再做一块的可能都没有了。别说留传后世,连我的有生之年也不能再见到它了。”说着老泪纵横,连在场的几个和尚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老汉请求欧阳炳开恩,只要能留下这块石碑,他情愿不要一文工钱。欧阳炳对朱静斋欲在家乡留名后世的想法早有所闻,耍了这小小的花招就省了400两纹银。可惜“神品”中的胡须现已失去了当年的风采。“文革”中,扬州的一些红卫兵扬言要上平山堂砸烂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臭老九”。和尚知道了,偷偷地用石灰粉平石刻像,才使它幸存下来。后石刻像重见天日,但那纤细入微的胡须却已连成一片了。</p><p class="ql-block"> 祠内西侧置有精致的三座楠木雕件,为旧时出会用的香亭,其外形、花纹、结构等均不相同。东侧现为拓片字画的卖品部。两厢壁间悬今人书的欧阳修词、苏轼词及所画山水画幅。祠内原有欧阳正墉题联云:“歌吹有遗音,溯坡老重来,此地宜赓杨柳曲;宦游留胜迹,访先人手植,几时开到木兰花。”欧阳利见联云:“山与堂平,千古高风传太守;我生公后,二分明月梦扬州。”徐转运文达联云:“酒酌碧筒杯,到此山翁仍一醉;文成青史笔,允宜坡老定千秋。</p><p class="ql-block"> 祠东外墙上嵌有长方形石刻3块。其一为光绪五年岁次已卯小阳月楚南周鹏谨录的苏轼[醉翁操]词;其二为《重修平山堂欧阳文忠公祠记》,题款:梁溪杨应桓少云氏撰,桐城张思安惠叔氏书,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夏六月旦日;其三为《重浚保障河记》,题款:钦差丙午科广西乡试主考博陵尹会一撰,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翰林院编修、加一级直武英殿充内廷纂修官、翰林院庶吉士江都程梦星书,月阳华岐昌镌。在其东外墙的中间还嵌一长方形石碑《重修平山堂欧阳文忠公祠记》,题款:钦加布政使衔署理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江苏遇缺题补道南陵徐文达拜撰书丹。</p><p class="ql-block"> 祠西外墙上嵌有星悟禅师兰花石刻一方,并有题诗:满庭风露接孤尘,怅望千秋亦有因。</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五泉位于船厅西南、池水中央,有石径可通往返。汪应庚《平山揽胜志》卷九引《墨庄漫录》云:元祐六年七夕日,东坡时知扬州,与发运使晁端彦、吴倅、晁无咎大明寺汲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二水,较其高下,以塔院水为胜。岁久茫昧,失其故处。明景泰间,有僧智沧溟者,行脚至扬。郡守王宗贯、卫使李铠等为之结茅于平山堂东,掘地得井,内有残碑,刊“大明禅寺”数字,遂以第五泉目之,而顾托于梦中神授之说诞矣。今乾隆二年(当作“三年”)戊午岁,予凿山池方亩,中忽得泉穴,而古井出焉。井围十五尺,深二十丈,较智僧所浚者,广狭既异,而泉复清美过之。中有唐景福钱数十,又有古砖一方,刻“殿司”二字。详其地,正《墨庄漫录》所谓“塔院西廊”也。意当日刘、陆诸公所品题者,其在是与?金坛王司勋澍为书“天下第五泉”五大字,太守高公为之记,今俱刻石池上。</p><p class="ql-block">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云:先是雍正辛亥间,王虚舟为马秋玉书“天下第五泉”五字,欲嵌入小玲珑山馆廊下旧泉之侧,忽为刘景山索去。迨应庚建是园得泉,遣人往索虚舟书。时虚舟痔作不得书,因命来者往惠山歇马亭拓其少时所书“天下第二泉”石刻,即以“二”字改“五”字。故是地“天下第五泉”石刻之字与惠山同。</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现天下第五泉为汪应庚于乾隆三年戊午(1738)凿池时发现。井围15尺,深20丈,井中得唐景福年间(892~893)钱数十枚,有古砖一方,刻有“殿司”二字,当即历史上的“塔院西廊井”。</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乾隆年间,扬州知府高士钥《第五泉铭并序》云:自冬徂春,积畚锸之勤,唯恐水不灌注。忽有源泉从地涌出,乃亟捎朽壤、刜榛薉,洼然而井谷见,泓然而天日下,霅然而珠玑沸。汲而饮之,其味甘美,不减中泠、惠山。观者接踵,日不下数千人,咸拊手赞叹曰:“咄哉!此真第五泉也。”……乃即旧井,坚甃以石,周以层台,絙以修梁,而作亭于其北,四面临池。复立碑于池之东,与井相直,而覆以屋,表之曰:“天下第五泉”,良常王司勋虚舟笔也。烟波弥漫,竹树环匝,自堂西望,缥缈如瀛洲蓬岛;自井东望,则又如华严楼阁,涌现空际,讵非伟观耶!今年夏秋苦旱,塘井皆涸,汲水而饮者日万家而不竭,尤足副公利济人物之素心。</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在宋代,欧阳修写了《大明寺水记》,王令写过《平山堂寄欧阳公》诗二首,其中有“春入壶觞分蜀井,风回谈笑落芜城。”北宋末年抗金的民族英雄李纲写过《次韵赵帅登平山堂》诗二首,其中有:“小蜀井寒冰齿,旋俯波光碧蘸空。”明代“江南四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也写过《平山堂》诗,其中有“往事难追嘉祐迹,闲情聊试第五泉。”清代泰州著名诗人吴嘉纪有《分赋古迹得第五泉》诗,李良年有《第五泉歌》等等。大明寺第五泉水,不仅宜茶,而且宜酒,在清代有“平山堂酒”,就是用第五泉水酿成的。此泉系地脉中流出,至今仍清澈甘冽,夏天寒碧异常,冬天温暖如春,水虽然比以前小了,但水位仍明显高于放生池水面,内高外低,泉水不犯河水;又因泉水表面张力大,水盈出杯许而不溢,实为一奇观。此泉经鉴定,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级饮用水标准,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清代雍乾间书法家王澍所书的“天下第五泉”刻石,乾隆间本立于西园中水池上,兵燹后重修法净寺时移立于山门外西墙壁上,与东墙壁上清初书法家蒋衡所书的“淮东第一观”刻石相对应。天下第五泉周边植有榔榆、黑松、桂花、无患子、丝棉木、天竺、络石等。</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五泉四周设有正方形透空栏杆,其上建有美泉亭。清代赵之璧《平山堂图志》卷一云:“宋时,泉上有美泉亭,欧阳修建。《修集》自注:大明井、美泉亭,今无可考。”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云:“覆井亭在池中,高十数丈,重屋反宇,上置辘轳,效古美泉亭之制。”</p><p class="ql-block"> 现美泉亭为1963年复建,四角方亭,板瓦顶,置挂楣,下有四根混凝土圆柱支撑,亭顶中间开正方形口,设透空圆形窗,可直观蓝天。圆窗周边设有红、黑、蓝、白等色的彩绘,亭北向悬“美泉亭”匾,咖啡色底,淡蓝色字,为吴南敏书。立此亭,四周景色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在亭之西北侧有一长方形的“天下第五泉”石碑,石碑架于黄石之上,构架适中。碑文曰:大明泉列天下第五,泠在蜀冈上、山馆廊下。旧有泉,王虚舟太史为马氏书“天下第五泉”,将寿石而寘诸壁,后刘景山索去,遂不果。予重葺是园,泉已规石为井。暇日因缩摹虚舟书,补勒于石,刻诸廊侧,聊志蓺林一段佳话云。道光癸巳初夏,个园主人识,王城书。</p> <p class="ql-block">平远楼庭院的东南隅置有“印心石屋”石碑一座。该石碑立在植有杜鹃、金丝桃等花的长方形的花坛之上,面西设五级台阶。石碑面西嵌有“印心石屋”四个红色大字,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宣宗旻宁赐给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陶澍的御笔。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道光十年(1830)加太子少保总督两江,兼管盐政。</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五年入京觐见,宣宗旻宁问其家世里居,得知“印心石屋”的来历:陶澍寓居洞庭资水畔,两岸石壁,屹立如重门,澄潭潆伏,深数十丈,有石出于潭,方正若印,名曰“印心石”;陶澍幼时随父读书,书斋在此石北岸,名曰“印心石屋”。旻宁因此为陶澍题“印心石屋”四字。陶澍得到皇帝的亲笔御书,倍感荣宠,除于道光十六年在安化县资江某处摩崖勒石外,还在两江总督所辖重要城镇摹刻立碑。当时不少官僚、文人写诗作文,对此事大加颂扬,陶澍请魏源编辑成册。魏源有《御书印心石屋诗文录叙》记此事。</p><p class="ql-block"> 陶澍将此视作一生最大的荣耀,把自己的著作定名为《印心石屋诗文集》,死后又葬于家乡“印心石屋”摩崖之处。今江苏省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均有此碑,以扬州的这方保存最为完好。该碑面东刻有《印心石屋山水全图》、《印心石屋南宴全图》、《奏折》、《跋语》和《勒石平山堂后记》,惜部分文字已风化漫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