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老三届经历的年代(二)

炳哥哥

<p class="ql-block">共和国的一代,即解放前三年和解放后三年出生的婴儿,后来称为“老三届”。</p><p class="ql-block">这代人,一般为1954年至1959年入读小学。</p> <p class="ql-block">50年代广州少先队员。</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小学校不多,教育还未普及,七周岁入读小学的儿童,需要经过老师考核。考核不及格的,只能明年再考,或高价读民办小学。</p><p class="ql-block">后来为了让更多适龄儿童入学,不少学校实行“二部制”,即半天在校上课,半天在校外分散或分组自习。</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0年在东堤码头弃泊的紫洞艇上办起的珠江区水上第二学,入学儿童300多人。</p><p class="ql-block">1952年又在沙面利用修复的英高码头办起珠江区水上第三小学。</p> <p class="ql-block">50年代的广州小学生。他们决心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敬爱的老师给我们小学生上课。</p> <p class="ql-block">1958年,将汉语拼音列入小学语文教材,代替北洋政府1918年以来的注音符号。使小学生更加容易学习生字。随之掀起推广普通话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这是五十年代的公立小学学费单。开始是一个学期五元,后来降至四元。而民办学校学费比公立的高。</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生活水平不高,学生没有统一的校服,多数学生还是赤脚返学。</p> <p class="ql-block">我们那时的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兄弟姐妹之间,老大不合身的老二穿,老二不合身的老三穿…。</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初,国家还是“一穷二白”,大多数家庭收入不高。国家对贫困生给予人民助学金。广州解放初期根据米价补助。</p><p class="ql-block">补助表格中的学校后来为:千倾中学(14中)、大中中学(17中)、(培桂中学(16中)、贤兴中学(4中)……</p><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18日政务院发出《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7月2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调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员工工资及人民助学金标准的通知》。</p><p class="ql-block">至60年代初期,广州市按家庭月总收入计算,家庭成员已参加工作18元/人,无退休金老人15元/人,未成年人12元/人。未达到这一标准的中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每月补助至本人达到12元标准。</p><p class="ql-block">另外符合条件的学生还免交学费,以及寒衣补助。</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三届读小学时用过的学习用品,以及下课后文体活动用品。当时对《九因歌》必须要背熟。</p> <p class="ql-block">当时小学每堂课都要用的石笔和石板(图13),如今都不用了。</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大人带自己去文化公园坐旋转木马、风兜、飞机。</p> <p class="ql-block">每个学期,老师都带我们去越秀山、中山纪念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动物公园等地旅游,我们十分开心。</p> <p class="ql-block">这是那个年代的学生手册。</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代人,小学都学过《朱德的扁担》的课文,但文革时,这篇课文却换了《林彪的扁担》。虽然当时不敢言,心中却引起深思。</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学校经常举行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体育成绩的奖章、奖状。</p> <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1960年根据中央指示进行教育改革,试行适当缩短学制,适当控制学时。在朱光市长支持下,广州市33中校长罗文运,将33中、19中(今南武中学)、龙溪南首约小学合并为广州市实现学校,学制为九年。1960年5月18日《羊城晚报》头版也报道。</p><p class="ql-block">1961年,三校分立,市33中、龙溪南首约小学各自复名办学,市19中继续为“广州市实验学校”(罗文运任校长),学制为10年,即小学5年,中学5年。</p><p class="ql-block">1960年6月,罗文运校长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1960年市33中小学生二年级手册,校长为罗文运。</p><p class="ql-block">下图为1964年广州实验学校小学生学生证,校长为王真。</p><p class="ql-block">1968年广州实现学校改为58中学,1984年复名南武中学。</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不少中学都印发月历。</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五、六十年代的校徽。</p> <p class="ql-block">这是五、六十年代广州中、小学生学生证。</p> <p class="ql-block">这是五、六十年代中小学生毕业证。</p> <p class="ql-block">在五、六十年代,每学期中学生都有“农忙假”,即秋夏农田抢收抢种季节,农村学生回家帮忙,城市学生到农村去参加农忙劳动。夏收夏种称为“双夏”,是最辛苦的。但同学们表示向贫下中农学习,“晒黑皮肤,染红思想”。</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毛主席11次来广州。</p><p class="ql-block">这是五十年代毛主席在广州视察工作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时代,英雄辈出。我们除了听老师讲革命战争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故事,还学习向秀丽、刘文学、马口英雄、南京路上好八连、草原英雄小姐妹、雷锋叔叔、欧阳海、刘英俊、王杰、焦裕禄、麦贤得、蔡永祥等英雄人物。</p> <p class="ql-block">向秀丽是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女工。1958年12月13日晚她与女工罗秀明、蔡秋梅加班制造化学药剂“甲基硫氧嘧啶”,不幸旁边的50斤装酒精瓶底破裂,酒精外流引起车间大火,而4米处又放着7桶60公斤的金属纳,一旦引燃爆炸,整个工厂及周边居民必定毁于一旦,向秀丽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熊熊烈火,直至人们赶来将大火扑灭。向秀丽却全身烧伤达67.25%,于1959年1月15日抢救无效牺牲,年仅25岁。</p><p class="ql-block">向秀丽是我们身边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广州市民向马口英雄学习。</p> <p class="ql-block">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广州市开展“学雷锋,见行动”活动。老师向我们讲雷锋的故事,带我们去广州文化公园参观“向雷锋同志学习展览会”。</p> <p class="ql-block">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代代传。</p> <p class="ql-block">麦贤得是海军611号护卫艇电机兵。在1965年8月6日凌晨的“八六海战”中,头部中弹失去知觉,鲜血和脑液都流出来,苏醒后眼睛也不能视物,他凭着平时练就的过硬技术,排除机械故障,保障轮机正常运作,坚持了3个多小时,直到我军击沉国民党“章江号”、“剑门号”两艘军舰。</p><p class="ql-block">广州少先队员到广州部队总医院,向战斗英雄、钢铁战士麦贤得致敬及慰问,学习麦贤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p> <p class="ql-block">通过学习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在小学,广大同学参加少先队。在中学,不少同学积极参加团课学习,争取加入团组织。争取划上“三条红线”。即入队、入团,将来争取入党。做一个共产主义接班人。</p><p class="ql-block">团组织开始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思想哺育着一代英雄的成长。学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做毛主席的好战士。</p><p class="ql-block">1964年全国开展学毛著运动高潮,树立了廖初江、丰福生、黄祖示等人学毛著标兵。中南局也发出通知,掀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并树立了博罗县黄山洞大队学毛著榜样。</p> <p class="ql-block">广州市中学生,主要是学习老三篇:《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使自己锻炼成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p><p class="ql-block">各学校都涌现出一大批学毛著积极分子。</p> <p class="ql-block">1958年全国开展“除四害”卫生运动,广州市也召开了动员大会。</p> <p class="ql-block">1958年周总理和卫生部领导来广州视察卫生工作。1960年邓小平到广东佛山视察卫生工作。</p> <p class="ql-block">清理粪便和垃圾,是搞好城市卫生的首要问题。</p><p class="ql-block">50年代,广州多是平房,住家厕所极少,公厕也不多,居民大小便多在家用屎桶(子孙桶)、屎塔。粪便也是当时农业主要肥料,近效农民早上入城收尿水,晚上入城收粪便。为了答谢居民,中秋节前将收成的番薯芋头送给市民。</p><p class="ql-block">至1964年,广州统一粪便清理,不再入户收取,夜晚收屎尿,清粪工人拉着清粪车上街摇铃,由居民将屎桶屎塔放在门口,清粪工人倒完拉走。一些人称“坦克车”来倒“夜香”。那时,学校也组织中学生参加清粪劳动。</p> <p class="ql-block">当时收运居民垃圾,用垃圾箩或三轮车,定时由清运工人到街头摇铃,各家各户出门倒垃圾。50年代中期,大多数居民烧柴改烧煤,</p><p class="ql-block">收运垃圾都将生活垃圾和煤灰分开。这是广州早期的垃圾分类。</p><p class="ql-block">过了收运钟点,居民则走去收运点倒,绝不许随便倒地,否则罚款。</p> <p class="ql-block">1958年将麻雀列入“四害”,后来将麻雀改为臭虫。</p> <p class="ql-block">市、区领导经常深入街道检查卫生工作,引导居民创建卫生之家。</p> <p class="ql-block">人人齐动手灭“四害”,搞好卫生保健康。</p> <p class="ql-block">我们小学生也上街派传单,宣传卫生知识,在街头巷尾拍乌蝇。</p><p class="ql-block">对随地吐痰、丢果皮、烟头…,当时是要罚款5角钱或者扫街。</p> <p class="ql-block">这是卫生工作积极分子和卫生之家获得的奖状。</p> <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25日,毛主席及中央首长参加十三陵水库开挖义务劳动。5月17日广州市委、市人委也发出《关于动员全市力量积极参加市政建设义务劳动的通告》,要求全市除老弱病残外,每人每月义务劳动一至两天,组织市民进行义务劳动,大力整治河涌和地洼地方,美化市容环境,铲除“四害”滋生地。</p> <p class="ql-block">流花湖、荔湾湖、麓湖、东湖就是当年数十万广州市民参加义务劳动开挖出来的,既增添了市民休闲地方,又改变了周边“落雨大,水浸街”的状况。</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广州市民都到越秀山运动场集会,随后上街游行庆祝。而越秀山体育场,也是广州市民义务劳动开挖的。</p> <p class="ql-block">中学生、小学生也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广州不少居民仍住在解放前的木屋,尤其是海珠区。木屋区一旦发生大火,居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p> <p class="ql-block">当时住在拉天窗的砖瓦屋已经是很好了。</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广州木屋都改为砖屋了。</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珠江长堤、海珠区(含芳村)一带河面的木船,住着15万水上居民,旧社会称“疍家”</p><p class="ql-block">上图为省总码头旁边的水上居民,对面河南是广州业余大学,如今的“一劳大旧址”。</p> <p class="ql-block">广州市各级领导和市民,欢迎水上居民乔迁新居。</p> <p class="ql-block">水上居民上岸定居,解决了水上居民的住房问题,又整治了珠江两岸。</p> <p class="ql-block">广州是祖国的南大门,1957年起,每年春季秋季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都在广州举行,搞好环境卫生,搞好城市绿化最重要。</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对广州交易会十分关心,好多时都亲临指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广交会举办地址:</p><p class="ql-block">(一)中苏友好大厦举办第1~2届。第一届为1957年4月25日。</p><p class="ql-block">(二)侨光路1号举办第3~5届。第三届为1958年4月15日。(侨光路1号今东江长堤店)。</p><p class="ql-block">(三)起义路1号举办6~34届。第六届为1959年11月1日。</p><p class="ql-block">(四)流花路117号举办35~103届。第三十五届为1974年4月15日。2003年94届后在琶洲设分馆。</p><p class="ql-block">(五)2008年9月整体迁至阅江中路380号琶洲展馆。举办104届至今。</p> <p class="ql-block">1958年提出“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p><p class="ql-block">8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全国各地人民公社相继成立。</p> <p class="ql-block">广州市与全国一样,农村成立人民公社。</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将工、农、商、学、兵(民兵)结合一起,实行政社合一,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权机构。</p><p class="ql-block">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逐步向全民所有制过渡。</p><p class="ql-block">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1984年底完成。这样取消了人民公社,建立镇政府、乡政府、村民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公社成立后,不少基层大搞试验田、放卫星,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干部队伍出现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官僚主义风,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大办公共食堂,实行供给制,吃饭不用钱。导致一部份人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力。社员家里也开不了灶,养不了猪。食堂也难以为维计,伙食越来越差。</p><p class="ql-block">1961年5月21日中央通过的《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36条规定:“生产队办不办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这样,吃了三年的“大锅饭”渐渐退出舞台,一些地方早就停办。</p> <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城市人民公社的指示》,10月10广州市委发出《关于开展城市人民公社运动的指示》,广州各区街道成立人民公社,组织闲散人员举办幼儿园、公共食堂及各种服务站。</p><p class="ql-block">由于“政社合一”不符合城市实际,财政也无法大包大揽,1961年8月份广州市调整人民公社的体制,恢复原来的街道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大跃进时代提出“一天等于二十年”、“十五年赶上英国”、“生产跃进再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不切合实际的口号。</p> <p class="ql-block">1958年5月17日中央通过了《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不仅是钢铁厂日夜快马加鞭炼钢,而且从中南海至全国各地工厂、机关、农村、学校、街道都大筑高炉,大炼钢铁。</p> <p class="ql-block">铁矿石不够,家庭妇女就将家里的铁盘铁桶等铁器用具送去炼钢炉。小学生则去拣废铁。</p> <p class="ql-block">全民大炼钢,很多地方土法上马,有条件要上,无条件也要上。结果炼出来不少废渣。合格只有六~七成。</p> <p class="ql-block">当时人们干劲十足。开展“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提出“见先进就学,见困难就上,见落后就帮,见荣誉就让”。</p> <p class="ql-block">大跃进反映了领导急于求成,盲目冒进,群众也希望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导致了决策者违反客观规律、不切实际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这是先进生产工作者获得的奖状、奖章。</p> <p class="ql-block">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严重“左倾错误”,加上从1959年到1961年连续几年正遭受大面积自然灾害,而苏联撤走专家,逼我国政府偿还抗美援朝购买武器的债务,遇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p><p class="ql-block">为了填饱肚皮,用粮食增量法蒸双蒸饭,用糠饼、禾杆饼、蔗渣粉、禾杆粉代替粮食,小球藻代替肉类。</p> <p class="ql-block">副食供应紧张,就进口古巴糖、伊拉克蜜枣、阿尔巴尼亚香烟、苏联菠菜。</p> <p class="ql-block">由于粮食缺乏,营养不良,许多地方出现了肝炎、水肿病。</p> <p class="ql-block">广州居民有亲友在香港的,都希望他们寄些食油、面饼等食品回来。返广州探亲的港澳同胞,都挑着衣物、食品回来分送给亲友。</p> <p class="ql-block">由于生活困难,广州又临近港澳,1962年又出现了逃港潮。</p> <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1日开始,就规定内地公民往港,必须经当地公安局发出的通行证,5月15日,港英政府又规定内地公民进入香港,还要经香港政府批准。香港同胞返内地,也须持香港政府的旅行证明或回乡证。</p> <p class="ql-block">对于大批人逃港,周总理说:这是非法探亲。邓小平同志说:是我们的政策出现了问题。习仲勋书记说:他们是外流,不是外逃。</p><p class="ql-block">1978年习仲勋同志主政广东后,实行开放改革,创办特区,发展经济,逐步缩小粤港之间的差距。至80年代中后期,逃港逐渐成为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1959年,印度尼西亚排华,数十万印尼华侨流离失所,1960年1月中国开始撤侨,2月29日撤侨客轮“美美号”到达广州,广州各界群众欢迎侨胞归来。</p><p class="ql-block">归来的侨胞,有的到学校成为我们的老师,有的同龄人则成为我们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1962年印度侵犯我国边境,挑起中印战争,被人民解放军击退。</p> <p class="ql-block">美国和逃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也经常派U-2型高空侦察机、无人高空侦察机搜集大陆情报。被人民解放军击落。</p> <p class="ql-block">三年自然灾害,逃到台湾的蒋介石集团以为时机已到,叫嚣反攻大陆。先后派出九股武装特务破坏大陆,被广东沿海军民全部歼灭。</p> <p class="ql-block">为了做好备战,随时歼灭来犯之敌,广州民兵加强训练。</p><p class="ql-block">陶铸、陈郁同志亲临检查民兵射击成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5年2月9日,我国政府发表支援越南反抗美国侵略斗争的声明,广州50万人参加集会游行,开展“援越抗美”。</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拥有核武器的第五个国家,国防力量不断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p><p class="ql-block">广州市民兴高采烈,争买当天的《南方日报》。</p> <p class="ql-block">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第三套人民币先后发行7种面额,8种版本,9种票劵。连同第二套分币同时使用。</p> <p class="ql-block">1963年至1966年上半年,中共中央通知在全国城乡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前期在农村开展“清工分、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后期发展为“清思想、清政治、清组织、清经济”,简称“四清”运动。</p> <p class="ql-block">广州市机关、学校都抽派了干部、教师到工厂、农村去开展“四清运动”。</p><p class="ql-block">由于“左”的思想指导,将不少问题都归纳到“阶级斗争的反映”。并且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是毫无具体标准的打击对象。</p> <p class="ql-block">摆脱了三年的经济困难,国民经济逐渐好转。但“四清运动”未达到运动的重点目的,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