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之虢国行(一)

沧海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市为河南省地级市,与陕西、山西接壤,相传大禹在此处治水斧劈大山形成神门、人门、鬼门三条水道,故称“三门峡”。</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还是一处重要的界碑,周武王灭商后论功行赏,其中两位重臣周公、召(shao)公封地即以陕州(现为三门峡市区级)为界,陕州以西为召公封地,陕西也因此得名。当年的分陕石柱之今尚存。为一睹真迹打听多人才在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大门背后寻得,真有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感觉。石柱已风蚀严重,仅存一半体积,铭文也无存。</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还保存了“召公遗爱”石碑,为明朝所刻。导航的语音一路指示“前方左拐进入召(zhao)公路,沿召(zhao)公路直行500米”,看来历史的普及任重道远。</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晋国灭了虢国,留下了“假虞灭虢”和“唇亡齿寒”两个成语,而当年虢国即位于三门峡。虢国亦是周王朝同宗姬姓虢仲的封地,最初在雍城(现陕西宝鸡),后东迁至三门峡。</p> <p class="ql-block">虢国虽是小国,可在历史上却是周朝所依重的卫戍力量,从其封地便可一观,周初被封在雍城,紧邻咸阳,为周朝拱卫西边戎狄,周平王东迁洛阳,虢国也东迁至三门峡,依然守卫着周朝的西大门,同时还阻挡着北边商王朝的旧势力。</p> <p class="ql-block">从“虢”字各种甲骨文的写法看,右边为一虎,左边似一双手执戈形,故被解读为搏虎之意,可见其威猛。事实上虢国一度左右了周王废立,但最终未能摆脱“好战必亡”。</p> <p class="ql-block">也许虢国不如同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名气,虢国墓藏里为我们保留下大量瑰宝,目前虢国文物大部分保存在虢国博物馆、河南博物院,一些精品被国博收藏。虢国墓地发现也被列入“我国二十世纪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虢国太子墓里发现阳燧,阳燧就是一面凹面镜,利用镜凹面聚光生火,目前这是国内最早发现的阳燧,现存于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件其貌不扬被人戏称“烤红薯”的文物,出土于虢国M2001虢季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与大名鼎鼎的“妇好鸮尊”、“贾湖骨笛”等并称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号称“中华第一铁剑”,改写了我国冶铁史,更绝之处是将铁、铜、玉三种熔点各不同的物品熔合一体,形成玉柄铁剑。</p> <p class="ql-block">这玉佩饰也出之于M2001虢季墓。为此,河南博物院辟单馆展示虢国墓文物。</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市也为专门建造了“虢国博物馆”用于展示虢国墓藏文物,这也是我本次三门峡主要目的地。其实在这只前三门峡已建造三门峡市博物馆和三门峡文物陈列馆。虢国博物馆内所展藏品约70-80%来自于M2001和M2009墓。</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示了大量玉器,如此多玉器集中出土于一个墓内,这在两周时期不多见。专家认为这些玉器很可能出之于周王室,因虢国君主与周王室非同一般的关系,周王赏赐所得。</p> <p class="ql-block">这玉璧,从体积与玉质看在当时相当罕见,故有人猜想这是否与同时期的和氏璧有关。</p> <p class="ql-block">墓室内也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主要是祭祀器和兵器,也印证了“国之大事在于祀和戎”。</p> <p class="ql-block">这条麻织短裤,号称最早的合裆裤。出土后历时一年耗费二十多万元,委托浙江丝绸博物馆修复而成。我想后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服饰改革是否也采用这种便于骑行的款式。</p> <p class="ql-block">这是M2001墓发掘时的样貌,是一座深达15米多的竖穴墓,没有墓道。</p> <p class="ql-block">虢国同时也是我国“郭”姓的主要源头,虢与郭“声之转而”。随着晋国“假虞灭虢”,虢国便不复存在,但郭姓人族在全国开枝散叶。50年代虢国初次发掘,就得到了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的高度关注,并在他的建议下在发掘的车马坑上建立了“三门峡文物陈列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