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纪念景克宁教授百年诞辰来临之际,我们中文系二班的一些同学发来短信联系并提醒我,此前我们全班同学为先生扫墓时你的那篇代表发言,可作为全班同学的心声,发表一下,以为对恩师的百年永忆。</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是要写一篇长文,就是恩师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的悲壮记事。因资料的归寻以及其它原因,中途搁笔。所以,就将两年前在全班同学祭扫恩师陵墓时我的那篇发言,翻找了出来,发给正在着手主持编辑景克宁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工作的秦建华教授。</p> <p class="ql-block"> 时间溯回到2020年10月8日上午。</p><p class="ql-block"> 我们运城师专中文782班同学从全国各地相约汇聚运城,大家结队赴南山祭扫恩师景克宁教授陵墓,受班长赵令刚的委托和大家的心愿,让我在恩师墓前做代表发言。</p><p class="ql-block"> 那是我们中文二班同学全体倾吐给恩师的最近声音。自那以后,已有几位同学相继不幸去世了,包括我的老班长赵令刚同学。该文如下:</p> <p class="ql-block"> 从我们大学毕业,阔别了4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中文系782班同学,在运城会面相聚。我们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来到敬爱的景克宁教授陵墓前,为恩师扫墓,以寄托我们对导师的感恩和思念。</p><p class="ql-block"> 1978年秋冬之交,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惊雷,我们从农村,从田垄、从工地、从山的最深处,梦幻般地走进了山西师范学院运城师专(班)。得以上天眷顾,我们有幸遇到景克宁教授等一批闪耀在河东大地上的教育名师。我们更为幸运的是,成为了景克宁教授直接授课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在先生教育光芒的沐浴之下,我们度过了大学读书的金色岁月。我们是先生经历人生炼狱之后重返大学教坛的首届毕业生。正由于此,一个不一样的中文系782班,也就成为运城师范专科学校,以至于后来的运城高等专科学校、运城学院的校史上,一枚值得引以骄傲的品牌。作为一个独特的符号,从源头上开始,我们的母校就流淌着“782”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肃立在先生墓前,大学生活的灯火岁月,师生亲情共话的旧影梦痕,一幕幕唤起我们难忘的青春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骄傲与幸福的一代学子。在那个大师名家优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我们一走进大学校园,就享受到景克宁先生这样著名教授亲临上课的待遇。虽然我们是专科学届,但却感受到了,什么是大学,什么是大学的精神气质,什么是大学教师的风范,什么是大学的学术品质,等等。</p><p class="ql-block"> “用富有独创性的传授方法和知识给人以学习快乐,这是教师最高超的艺术。”借用爱因斯坦这句话来观照,我们的景克宁教授就是这样的人。在教学上,他和他的教学团队,把学术精华、教研方法,高水准、源头性的传授给我们。先生生前一再倡导自己的教学观点,他说:“大学教师给学生要讲自己研究的东西。”他视每一堂课都为生命中的盛大节日,全力以赴,绝不愧对教育的天职,和自己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恩师更是我们人生事业路上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这是我们受益无穷的精神源泉和财富。同学们毕业后,我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和岗位,都在一路奋斗着、成就着和贡献着,这一切,无不来源于先生的深刻教益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 站在恩师的墓前,此刻,我想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以他那深邃睿智的哲人目光,欣慰地凝视着我们:他的782班的学子们40年后再汇聚,在运城学院这座葱郁向上的学府密林中,依然还是深怀社会责任感、充满梦想追求、热爱自己母校和老师的一个独特而又相关联的存在。它是一个单元,但无疑属于运城学院的整体。</p><p class="ql-block"> 1981年,我们毕业,告别了先生授课的珍贵时光。此后不长时间,先生也由大学教坛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舞台,而蜚声大江南北。我们在感念先生教诲、分享着他的重大荣誉与卓越贡献的同时,也在虔诚的祈祷中,深读着他经历癌症并与死神顽强搏斗的生命传奇。在这里,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情形,值得告诉给各位同学。2005年8月,受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的特别邀请,先生于9月中旬要赶赴三亚博鳌论坛作题为《和谐中国》的演讲。一切准备就绪,论坛发布的新闻预告和彩色海报已经发向海内外,然而就在广受社会各界关注与期待之时,9月7日,先生因第3次癌症复发病危住院。我们的景克宁教授,失去了一个站在国际讲坛面对世界发声的重大历史机遇,成为永远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先生去世后,他的骨灰安葬在运城市仙阁山庄人文纪念公园,这是一块依山望湖、清净优美的安息所在。</p><p class="ql-block">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离开我们已经15年。尽管我们鬓发攀白,但是,站在先生墓前,我们依然年轻。</p><p class="ql-block"> 面对先生的目光,似闻先生的教诲,我们深深感念,恩师之于我们,其意深矣,其泽远矣!</p><p class="ql-block"> 在此告慰恩师,我们782班这次相聚座谈的主题是:“感恩时代,坚守无悔”。在时代的潮涌中我们没有一个掉队。我们深怀感恩党、感恩时代、感恩国家的赤子之心,坚守前行,继续紧握手中的笔,讴歌伟大的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还要感谢人文纪念公园董事长王德华先生,是他亲自为安放先生的骨灰选址,亲手为先生的陵墓栽下青松翠竹,亲赴上海请设计师为先生雕像并护守先生雕像落座。他的无偿付出和人文情怀,令我们敬佩,深为感动!</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恩师百年诞辰的庄重时刻,我捧着一颗心,将此文献给一切热爱景克宁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卫君翔,高级编辑,运城日报原总编辑。曾受聘和担任运城学院兼职教授,运城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出版著作多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