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怀瑾认为,“中国人的最高境界,就这两个字——中庸。中是天下之大本,中庸的道理,讲的是形而上的道体,与发挥人格行为真正的作用、道德的用,整个合起来叫中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庸之道是一种处事智慧。就像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推崇中庸——虽然穷,也不至于租不起房;唱歌不厉害,也不至于上不了台面;什么都会一点点,却不是十分优秀;学识渊博,但不成为任何专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认为中庸是不上进,但中庸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理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多言数穷,不如守中</p> <p class="ql-block">南怀瑾先生在提到老子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时说:“这不是教育人们不可以开口说话,而只是要我们说能说的,说过便可以。话不可多说,也不可不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南怀瑾先生提倡的是说话要说到点子上,而不是唠唠叨叨,说个不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与他人发生争执时,习惯性的争论不休,在朋友之间,在家人之间,争个没完没了,最后非但事情没有得到解决,还影响到彼此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与他人发生矛盾,争论不一定是最佳的方法,或许平静下来,少说两句,效果更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话不一定是说得越多越好,如果能一针见血说到点上,立马就能让对方感到佩服,或者认同你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举个经典的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位首相候选人在演讲时底下就有观众喊:“狗屎,垃圾!”他马上回复道:“先生,您先别急,我马上就会说到你提到的环境差的问题”。那个观众顿时无言以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位首相候选人不是不知道那个观众的意思,但是与他争论又显得他不大度,影响他的公众形象,但不回答,又让自己有失颜面,下不了台。所以,他聪明地选择了折中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语言是一门艺术,说话更是一种技巧,学会这种技巧的人,即便是无理的,他也能说成是有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职场上会说话也是一门特长,很多时候还能决定事业的成败,没有谁不喜欢会说话的人,没有谁喜欢话多,唠唠叨叨的人,越厉害的人,越懂得运用说话技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与人争论时冷静一下,理性对待问题,说话要一针见血,不要说太多余的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做人做事要中和</p> <p class="ql-block">中庸》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怀瑾解释说:“喜怒哀乐没有发动以前,自性是清净、善良的,喜怒哀乐发动的时候,就盖住了那个善良的天性。每个人都会发动喜怒哀乐,但理性修养高的人,他把情绪归到理性去了,虽然发了,但调和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放任它不管,但也有时候我们明明是理性的,知道发脾气是不对的,但情绪一来就忍不住,甚至失去理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都会因为不能自主控制情绪而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比如:职场上,因为顶几句嘴,被领导批评,乱发脾气得罪了领导而丢失工作。生活中,和朋友吵架没控制好情绪结果闹掰。</p> <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控制情绪很重要。南怀瑾在课堂中讲到一个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朝一个有名的宰相寇准。有一次,有人告诉他宰相印丢了(古代丢失官印是很严重的事)。他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知道了”,照样吃饭,睡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有人告诉他印找回来了,他又是一句,“知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冷静?他说:“我知道肯定是我旁边的人,拿了别人的钱有什么事需要盖个章,当时如果我马上追究,这个印就回不来了,等他们盖好了也就回来了。”</p> <p class="ql-block">寇准就做到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个人若是能做到如此,便任何事情都能办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能控制情绪是一种学问,即使再高的知识也没有用。当员工做错事,孩子不听话想发脾气,当喜怒哀乐来时,不妨理性监查这个自性,让自己忍一下,把喜怒哀乐的情绪改变,或许情况会更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凡事都有一个度</p> <p class="ql-block">南怀瑾说:“一个青年一点不懂礼貌固然不对,但他一天到晚都讲礼貌,太多礼了,人家就要误会他拍马屁,所以‘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但过分的调整就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生活中,一个人太过于礼貌就会被当成拍马屁,一个人特别爱笑,就会被当成没心没肺,他们就是没有掌握好中和之道。所谓的凡事都有一个度,就是做事,不能太过。</p> <p class="ql-block">现实中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不懂得把握分寸,态度极端而把事做砸。比如说,自己明明一颗好心却被人恩将仇报;自己做一件事前不问青红皂白,导致好心办坏事,功败垂成。所以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先要冷静下来,考虑清楚,把握一个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秦国遵行商鞅变法统一六国,不以德服人,而是以武服人的做法,导致兼并六国后,在第二世就灭亡了。可见,武力终是不能服人的,只会引起众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朝建立以后,延续了秦朝的有益部分,又采用“德刑相辅、儒法并用”的思想主张,王道,霸道兼行,结果连续稳定发展了百年。</p> <p class="ql-block">武力能让秦朝统一六国,但不是让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方法,武力固然重要,可一味地使用武力,没有一个度,始终是不能服人的。汉朝就懂得把握尺度,在以武统治的同时,又以德服人,最终让老百姓心服口服。</p> <p class="ql-block">总之,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国家的事,都要讲究中庸之道,不能超过界限,懂得适可而止。不偏不倚,折中调和,这才是最高的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