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古仔

深海

<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吴兴华(深海)</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防城港交东村,过去由于地理位置闭塞,不通电,生活极为单调。人们吃完晚饭后,不是睡觉就是讲“古仔”聊天。每到夜晚,古榕树下,光滑的石头长凳上,凉爽幽静。静静倾听老人讲“古仔”(防城历史上属广东管辖,粤语古仔即故事),是一种绝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村里有两座社山。“社”本义指土地神,社山是古代家乡父老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成群的白鹤以社山为家,祖先们在这里与白鹤世代和谐相处。鹤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受人崇敬的动物之一,因其性情高雅,形态优雅高贵美丽,被冠以吉祥、富贵、长寿的寓意。老一辈把社山描绘得很神秘,以致我们每次进山,都会肃然起敬。</p> <h5><i><b>家乡新貌</b></i></h5> 两座社山各有不同,上村社山由普通泥土和石块堆积而成。而下村社山则为“蚝壳山”,到处是贝壳。祖先们过去在社山周围建房子、种地,从未动过社山的一草一木。1958年“大跃进”特殊的年代,人们开始挖掘山里的贝壳,用贝壳烧成石灰抹房子,作肥料。一户人家在建猪舍挖地基时,挖出不少动物化石及奇形怪状的石头制品,引起考古人员的注意。1960年,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来到此地考察,从出土的石斧、石锤、骨器、夹沙绳文陶片、动物化石中,经鉴定为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后来这座山被定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即交东贝丘湾遗址,又称社山遗址)。里面的堆积物中,有白螺、沙螺、钉螺、牡蛎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螺壳,还有兽骨、鱼骨等。显露的山体截面,贝壳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如丰厚深奥的文字,述说着五千年前的文明,是一部厚重古老的史书。 <p class="ql-block">  社山遗址是几千年前最早与海洋接触的原始人群所遗留下来的,是新石器时代的北部湾沿海一带居民的生活印记,是家乡悠久历史的明证。</p><p class="ql-block">  五千年前,家乡北部湾沿海碧波浩瀚,水天相连。大海北面几个小孤岛莽莽蛮荒,原始森林遮天蔽日。这片依山傍海,山青海蓝,海汊纵横的地方,是一处蕴藏着丰厚食物的养生之地。先后从福建及广东沿海迁徙而来的祖先们,发现了这片富庶之地,便在小岛上搭棚定居。海岛周围潮涨潮落,连片的红树林、沙滩时隐时现。他们当时还身披麻布兽皮,生活主要来源是赶海和打猎。涨潮时,山山沐浴,滩滩水漫,海面上波涛汹涌,巨浪滔天,令人毛骨悚然。面对茫茫大海,人们只能拿着石块、木棒,齐声呐喊着到山坡上围捕野兽。获得猎物后,他们燃起篝火,烧烤猎获之物,载歌载舞,共享猎肉。海水退潮后,海汊里,沙滩上,鱼虾跳跃,蟹鲎横行。人们纷纷拿上麻网、石锤、骨针等简陋的工具去捕鱼、捞虾、捡螺、捉蟹、敲蚝蛎。他们凭着勇敢、智慧、勤劳,依靠自然,认识自然,战胜自然,在这方水土,顽强生存繁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古仔,细听古韵悠悠。从社山的故事中,仿佛让我们窥见几千年前历史缝隙里的一方洞天。是村民不经意的挖掘,是考古学家的科学鉴定,揭开了家乡神秘的面纱,更是揭示了北部湾5000年文明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直到清朝末年,家乡交东村还是一个与大陆分离的孤岛。与外界联系只能靠涉水或坐舟船出行。由于当时人的能力有限,最初人们选择一处离内陆最狭窄的地方从两端修筑土坝,中间搭建一座石桥,这样孤岛与内陆才连接起来。从此之后,人们到墟镇购买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就更加方便了。</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年,人口渐渐增多, 人均土地减少。为了短期得到耕地,北部湾沿海一带的人们,开始“围海造田”。有老人说,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沈姓地主来到这里出钱请民工围垦造田。先是在交东村的北面修建了一条围海堤坝(家乡人称“塞基围”)即北基。又把原先搭石桥的地方筑成围堤,增加了不少土地面积。多年后由于遇到天文大海潮,在超级台风及大潮水的冲击下,小堤坝被潮水冲垮,虽经村民努力重新封堵了海堤,但留下一个20多米宽的深潭,石桥潭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围海造田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围堤不仅阻隔了海水入侵,方便人们出行,更主要的是增加土地。我们都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是说陆地也是由海洋变来的。家乡的围堤为土石结构,内墙为土,其迎海潮面用坚固的青石为护坡抵御潮浪袭击。围堤中间建有水闸,利用地面与海面潮涨潮落的高差自流排水。退潮时自动开闸放水,涨潮时自动关闸挡潮。这里,不得不佩服祖先们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随后,家乡的西面又修建了一条围海堤,即西基。北基和西基两条海堤(基围)的相继建成,交东这个小岛终于和大陆连成一体。从此,家乡父老结束了千百年海岛生活的历史,过上了与内陆人一样的生活。土地低处种水稻,高处种“红姑娘”(番薯的一种)。“西基”和“北基”两处地名一直沿袭到今天。</p><p class="ql-block"> 基围未修建前,村民要买衣服、煤油、锄头、柴刀等,只能等海水退潮后才能走出海岛赶墟。基围修好后,岛屿变成了半岛,沧海才真的变成了桑田。</p> 家乡古仔多又多,讲起来了一箩箩。如今,为了让人们感受到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了解家乡文化,探寻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足迹,村民已将下村社山建成了七彩贝丘湾公园。上社山也被改造为金花茶公园,还将南面的几千亩红树林建成海上公园。这个只有1400人口的小村庄,竟然有3个自然生态公园!<br>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家乡越来越美丽。一边是一栋栋富有南国情调的乡间别墅,周围青翠苍翳的树林绿野和黄灿灿的稻田。一边是一望无垠的北部湾海,烟波浩渺,恢宏博大,共同形成了动静结合,远近交融的大自然美景。旖旎的风光,优美的环境,时不时还有白鹭与水鸟游弋于其间,或翩迁起舞、或鸟鸣婉转,让人仿若置身仙境。家乡在一天天的变化着,今天已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富庶安康的新农村,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称号。<br> 是这片海和这两座山,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人。在不舍昼夜的轮回中,带走的是艰辛岁月,流来的是幸福和喜悦。我每每想起家乡,脑海里那碧绿的海面,像丝绸一样柔和,微荡着涟猗。我似乎听到海在歌唱,那熟悉的旋律,那温柔的呢喃,就像依偎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那两座绿色的社山,与蔚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简直是一幅最完美的画卷,画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中有梦,梦中有情,情中有韵。家乡的山山水水,令我深深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