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的前世今生

长乐居

<p class="ql-block">上海文化广场与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紧密相连,是上海屈指可数的几个历史地标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是法国商人筹资在上海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开设的逸园跑狗场,占地约70多亩,中间有6条蛋形跑道,能容纳万余观众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 1941年12月太平战争爆发,侵华日军进入租界逸园跑狗场被占为军营和仓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逸园举行。1952年4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这里改扩建成为上海市“人民文化广场”,陈毅市长亲自提写“上海文化广场”,1952年拥有1.5万个座位的大会场如期完工,它的屋面三向网架结构是当时亚洲跨度最大的,给每一位进入到文化广场的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4年文化广场又相继新建了固定舞台,会场,展览馆等,开设了人民图书馆少年儿童文化馆及文化休闲花园。从此开启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市民提供各种设施比较完备的群众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场所历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革之前我曾去文化广场观摩过“东方红”大型歌舞剧以及“上海之春”音乐会,硕大的会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革中这里也成为召开全市批斗大会的会场,记录着那个不堪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一场由于维修施工引发的罕见大火烧毁了整个大会场并且牺牲了14位勇于救火的市民和消防队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由于文化广场特殊影响和重要的区位使得其迅速得到复建,复建后的大会场改为封闭式的观众厅,纵深76米,横宽138米的大厅无一根落地支柱,继续保留了屋面大跨度的空间三角拱钢结构体系,舞台高度升至19米,12,137个座位席都可以无障碍地都可以看到主席台。扩大了观众休息厅和各项服务设施,建成了在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新的文化广场,在那一段时期有几百场各类的演出在文化广场,朝鲜平壤歌剧院第一次把原汁原味的大型歌剧《卖花姑娘》带到上海观众面前,轰动的场面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时代烙印。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90年代初文化广场又成为上海最早的临时证券交易市场,1997年文化广场观众席全部拆除,改建成精文花卉交易市场,其占地1.5万平方米营业商铺达到300个以上,花卉消费总量占全市的70~80%,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文化广场恢复其演出功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在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后,毅然决定启动文化广场的第三次建设,并提出了“以绿为主,文绿结合”的方针。2003年10月开展了文化广场第一轮的概念设计的征集活动,由法国的3S设计公司,加拿大泛太平洋设计公司,美国波特曼设计公司,德国KSP设计公司和日本丹下健三设计事务所。后来在此基础上又组织了国际设计竞标最终由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Beyer Blinder Belle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作承担设计,美国Studio设计公司承担室内设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有幸代表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分管这个重点项目,经常与建设方总经理,也是我的老朋友乐胜利商讨(这也是我们自上海大剧院后的第二次合作)。文化广场剧院项目由现代建设工程咨询公司与美方BBB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作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都倍感压力(美方BBB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理查德.布莱德先生常驻上海,由于劳累和压力在建设过程中突发心脏病在上海过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文化广场历史演绎和区位的重要性,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市民都对文化广场的重新建设充满了期待,如何保留历史文脉的传承,现代而又不失经典,把文化广场的建设融入到这一片优雅的环境之中“绿文结合”。不仅在设计理念上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且在设计技术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困难。首先是消防问题,由于剧场是在地下的,一旦发生火灾,救火车如何进行扑救,其次地下5层超过25米的深基坑设计施工等等技术上的问题都是首次碰到。该项目于2006年9月开工,经过三年左右的建设期,设计施工的相互合作土建终于在2009年12月份竣工,2011年7月上海夏季音乐会在上海文化广场首演,标志了我国第一个地下剧院成功建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这一大片的绿地簇拥着的以大面积玻璃为入口的白色建筑,总建筑规模6.5万平方米,地下5层,地上二层,拥有2010座观众席的多功能地下剧院建成,基地内还保留了白尔顿公寓和五个历史保护建筑。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保留了建国初期建设时的部份屋面网架并在总体上与剧院有机结合,令人浮现出历史的记忆。传承和营造出这一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剧院大堂令人震撼,采光圆柱体——那升腾的凤凰展翅主题结合的天衣无缝的300多平方米,高约13米的大幅彩绘玻璃壁画“生命之源”。这是著名画家丁绍光先生的创作,并由美术玻璃彩绘艺术家陈伟德先生精心制作而成,更使入口大厅充满了憧憬、神秘、愉悦之感,是绘画艺术玻璃彩绘技术与建筑艺术结合的如此之完美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建筑与玻璃从来就是分不开的,玻璃是建筑材料中最神奇的创造,它既能起到维护挡风遮雨的功效,又能使室内与室外的空间连续,从室内观望窗外变化的自然景色。特别在夜晚,从室外眺望着室内晶莹剔透的温馨,更使人浮想联翩。它的透明采光功能已成为建筑不可缺失的元素。特别是彩绘玻璃艺术与建筑艺术相辅相成,自中世纪教堂建筑就已普遍采用,它的美轮美奂至今使人们赞叹不已,更突显了教堂建筑那种肃穆,与上天对话的神秘感觉。阳光透过彩绘玻璃,五颜六色、洋洋洒洒的光线投入进室内,那是一种建筑空间与自然光透过彩绘玻璃的技术产生的无比奇妙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尽管彩绘玻璃有多大的魅力,但我们已经久违了,我们甚至可怜的仅仅只能从难能可贵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的片断中,从门厅的装饰、采光的楼梯间玻璃,曾经透光的藻井天花中瞄到她的一斑,已被她神奇的功效而折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也许是世界之最的巨幅玻璃彩绘壁画的再生,使我们畅快淋漓地欣赏到玻璃彩绘艺术中绝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丁绍光先生特为上海文化广场创作的“生命之源”,深刻地表达了艺术与自然相依存的关系。自然是生命、文化、艺术之源,还有这比任何炫丽的形容词描绘更贴切的吗?那深邃无底的紫罗兰背景色与原始森林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美丽景象,突然丛中一行仙鹤冲向广阔蓝天,生命在此间孕育,生命在此欢愉,一静一动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如一首无声的音乐在每一位欣赏者心中起伏、延绵、委婉地奏响!</p><p class="ql-block">用玻璃彩绘来表达此意境,陈伟德这位艺术家可谓做到了精益求精,30万块彩绘玻璃,每一块色泽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仔细地从小样放到大样,又从大样转变成不同色彩斑斓的玻璃。色泽、色彩、退晕的连续,勾缝的细腻,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丁绍光先生与陈伟德先生在现场废寝忘食地与能工巧匠们切磋、研究、探索这三百多平方米玻璃巨画的色彩处理和视觉动态。也许是天意相助,待LED灯光亮起,出人意料地达到了最佳效果,他们成功了,世上最大的玻璃彩绘作品终于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筑是技术更是艺术,从伟大的古希腊到米开朗基罗,建筑与绘画,与雕塑就是一体的,建筑学在欧洲至今仍然保留在艺术院校之中。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建材与结构形式已使建筑师的选择面越来越宽,但除了满足建筑给人们生活,活动功能性需求之外,文化上的象征、艺术上的愉悦仍然是建筑师孜孜追求而津津乐道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文化广场近百年来的历史演绎和她的前世今生是上海这座城市历史变革的缩影,也是上海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她已经在每一位上海人心中留下了特殊的位置,她的过去传说是上海人民讲不完的故事,将来必定还在继续着她的诉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