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地名的命名,是有历史根源的。其中带有“城”字的,往往是古城遗址,这样的地名往往有其称名根据,至少在这个地名产生之初,肯定有人看到过这里存在的城墙遗迹,所以才有了相关的地名。例如,昌图八面城为辽代韩州,金代柳河县遗址;四面城为辽代安州,金代归仁县遗址。那么昌图老城又有怎样的历史记忆呢?</p> <p class="ql-block">城堡遗址</p><p class="ql-block"> 明朝为了加强北边防务,在昌图设立辽海卫及其三堡,屯兵数千。</p><p class="ql-block"> 辽海卫:辽海卫初设昌图老城,有军兵5831人。军兵一边戍守边疆,一边耕地种田。依据防务情况,或筑城或筑堡;垦殖区,或军屯或民屯。形成了完备的驻防与屯垦的军事屯田体系。</p><p class="ql-block"> 1915年(民国四年)春,施工人员在昌图老城公园内挖井时,得一块石碑,上镌“辽海卫”三大字,还有“金山斥堠”四字,边款刻“永乐七年指挥陶昱造”。从辽海卫碑得知,昌图地方归辽海卫管辖。有史家认为此城为明代辽海卫未迁开原时住所。</p><p class="ql-block"> 镇夷堡:在今天的昌图老城镇,建成年代是在弘治二年(1489)的九月,创建时拨兵300于此驻守;弘治十四年(1501)四月九日,镇夷堡曾发生过一次较大火灾,死于这次火灾的官军等人计720人,“粮料草束燔毁无余”.发生在这里的战事很多。如明正德十二年(1517)二月,兀良哈蒙古部族袭扰镇夷堡,被守卫该堡的参将孙棠等击败。万历十四年(1586)九月,女真部落首领卜言把都儿入边劫掠,聚其众七八万人,以骑兵阵攻镇夷等堡。辽东总兵李成梁探知敌来,悄悄尾随其后,同时联络明军各部予以策应,伺机一齐发动进攻,卜言把都儿率部众逃走。镇夷堡是蒙古兀良哈三卫进犯开原的要冲,实为开原之屏障。 镇夷堡堡城在2007年时被毁弃,改为老城镇的街心公园。</p> <p class="ql-block">县城故址</p><p class="ql-block">昌图自嘉庆十一年(1806)建昌图厅,县城始终在今昌图老城。这里为明代镇夷堡,自开原、铁岭失守,附近边堡也渐次废弃荒芜,清建都北京后,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昌图地方更因为是蒙古草原博多勒噶台亲王领地,长期是一派茫茫原野草原景象。嘉靖初开始开边弛禁,关内人大批涌进,这里方有人居住,大概刚到这里的人看到一座废弃的前代城墙上长满了野榆树,因此这里就被称做了“榆树城”。这座明代城堡据介绍其规模“周围墙一百丈有零”,光绪三年(1877),设昌图府后,知府赵受壁将这座古城予以重修,修葺完工后,赵知府在城门上挂”古榆城”三字匾额,两旁并有门联:城阙一新严锁钥,边陲千里肃屏藩。到清代末期和民国初年的时候,因榆树城年久失修,城墙又有部分坍塌,门联脱落,知事程道元将其修补,并又撰一联:锁钥至今称剧郡,屏翰终古属雄封。昌图城墙大概在清末民初即已经残破不堪,因财力物力不及,加之局势动荡,城墙也任其坍塌,城中百姓也都到墙上取砖,随心而用,无人过问,城址遭到很大破坏。尤其是日俄战争以后,坚船利炮使得国人对原始城墙的防御能力失去信心,认为“东洋之弹雨枪林有非诚可御者,毁之取开放之意”,城墙很快便失去了砖墙外表,只余土芯了。</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昌图城是中共昌图县委机关、昌图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直到1962年县委、县政府机关才迁往昌图站,昌图城才改为昌图老城。昌图老城历史悠久、明代长城、烽火台、旧的署衙建筑、寺庙、达官显贵宅邸遗址众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