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志顺</p> <p class="ql-block">老物件:水汆子</p><p class="ql-block"> 水汆子实际上是一种烧开水的工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是北京平民百姓家庭最常用的物件。</p><p class="ql-block"> 水汆子可以说是先人一项专利发明,它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将用效的热能发挥到极致。在过去冬季早晨,家家户户都要生煤球炉子。炉子是那种上有炉盘、中间直筒,内胆呈肚型,下有箅子和通风口、最底端装四个弯爪支撑的“洋铁皮炉子”。在蜂窝煤和烟筒没有普及之前,煤球炉是农村百姓家冬季日常取暖做饭的主要工具。把煤球炉放在院子里,通过窄小的炉口在炉膛底部放上引火的刨花、细柴,火苗燃起后放入粗柴木块等,待火焰熊熊燃烧之时,放入适量的煤球,顿时浓烟滚滚。紧接着在炉口放上拔火罐,随着浓烟渐升渐弱,煤球就燃着了。这时再续添进一些煤球,再放上拔火罐拔一会儿,待火苗变蓝后,就可以搬进屋子里使用了。此时,在炉眼里坐上一个水汆子,水烧开后就可以用来刷牙洗脸了。这种炉子必须晚上临睡前搬出屋子,第二天一早再生,以免夜间煤气中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过去水汆子有两种,一种是煤球炉上的水汆子,直径八厘米左右,高二十厘米左右,下面封底,上面敞口处铆有一个长长的铁把儿,用于倒水之用。长短粗细放在这种炉子的炉眼儿里最合适了。用水汆子烧一汆子水,几分钟就开了,方便快捷。所以,水汆子是过去老百姓过日子常使用的一种容器,也可以说是一种家家必备的应急设备。</p><p class="ql-block"> 在那时,暖瓶是稀罕物,有暖瓶的人家不多。家里来了客人,将汆子灌入八成的水,把汆底放在炉眼内通红的煤球上,进行烧烤,不一会儿,汆子里的水就沸腾烧开,茶壶放入茶叶,把开水倒入壶中,沏满一壶香茶招待远方来的客人或是至亲芳邻,浓郁的茶香,飘满屋子的每一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 另一种是柴灶台上的烧水汆子,是普通农家用的。在做饭烧火时,将汆子横插灶台一侧圆孔中,利用灶堂火的温度将水烧开 。这种汆子直径八厘米左右,长五十厘米左右,一头封底,另一头在开口处垂直或斜120度角安装一个直径十厘米左右,高十五厘米左右圆柱体,上面敞口处安装一个活动半圆环,用于倒水之用,形成一个L型的大水氽子。柴烧水汆子,当时解决了农民喝热水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蜂窝煤的诞生,带有排烟烟筒专烧蜂窝煤的铸铁炉子应运而生。这种炉子的好处是燃烧充分,减少了污染。煤气通过烟筒排到室外,减小了煤气中毒的危险。晚间还能封火,既保证了室温,又提高了效率。由于蜂窝煤的大小决定了炉口的增大,筒状的水汆子放在蜂窝煤上面,火力分散不集中,受热面积变小,烧开水汆子里的水也就耗时费火,从而失去了“小、快、灵”的特点。加之水壶的大小与蜂窝煤的炉口大小相仿,坐在炉上不但保持水温且烧水量多,再加上暖瓶的普遍使用,新型能源电水壶、热水器的出现,逼得水汆子没有了用武之地,它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今,水汆子已成为民俗收藏品,进入了民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