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巴”名称的来源

饭虫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百味盐为先”,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食物,它既满足了我们的生理所需,也赐予了我们众多的美味佳肴。从古到今,我们生活中食用的盐有各种不同的称呼:从产地看,有川盐、吴盐、浙盐、淮盐、鲁盐、芦盐(天津和河北)、解盐(山西)、并盐(山西)等;从来源看,有海盐、井盐、池盐、岩盐等;从形状看,有颗盐、末盐、形盐(特制成老虎形状供祭祀用的盐)、水晶盐、桃花盐、珍珠盐、玻璃盐、雪花盐、蘑菇盐、卵盐、伞子盐等;从颜色看,有青盐、白盐、红盐、赤盐、黑盐、绿盐等。但是,在我国西南地区,食用盐却有一个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名称——“盐巴”。对于经常使用的一些词语的取名缘由,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一探究竟。那盐为什么会有“盐巴”这样一个特别的名称呢?</p> <p class="ql-block"> 自贡久大井盐</p> <p class="ql-block">  “盐巴”,早期又叫做“巴盐”,在这两个名称中,除了实际指称的“盐”外,就剩下“巴”了,“巴”成为破解“盐巴”名称来历的关键。目前盛行的关于“盐巴”名称来源的说法,就认为“巴”是指巴国,也就是“盐巴”的命名来源于产地。如有学者认为“盐巴”一词的来源是“就像现代天津的‘泥人张’、四川的‘麻婆豆腐’一样,产自巴国的食盐在流通中也赢得了其口碑——‘盐巴’,以示其地位。”(白九江《巴盐与盐巴 三峡古代盐业》,重庆出版社2007年,14页)有的知识读物说得更直接:“产自巴国的食盐,在流通中也贴上了巴国的商标——‘巴盐’‘盐巴’,以示其正宗的地位。巴盐、盐巴由此而来。”(黄廷、韦祺编著《想问就问吧 2 ——有关冷知识的2000个趣味问题》,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335页)“以前的人把盐叫盐巴,这个‘巴’字就是从巴国的‘巴’来的。”(石岩编《让孩子着迷的中国地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2年,77页)更有甚者,认为“巴人也有将身体的一些部位称为‘巴’的习惯,如‘嘴巴’、‘巴掌’等,也将自己出产的‘盐’称为‘盐巴’。因此,现在重庆人仍称呼盐为‘盐巴’,这也反映了重庆历史悠久的盐文化。”(罗永攀《重庆为啥将盐叫“盐巴”》,《重庆商报》2014年5月8日)尽管“盐巴”的称呼源于巴国产盐的说法在书籍、报刊和网络上都流行甚广,但是其可信度很值得怀疑。</p> <p class="ql-block"> 关于“盐巴”得名的一种解释</p> <p class="ql-block">  巴国是秦朝以前位于今天重庆、湖北、四川、贵州一带的国家,战国末期秦国灭掉巴国设立巴郡,巴国才被纳入华夏文化圈。根据考古的发现和文献的记载,古代巴国面积不大,国力薄弱,但巴人用陶罐煮卤水制盐,并且利用盛产井盐影响甚至控制周邻国家,尤其是长江下游的楚国。先秦时期巴国就已产盐,巴人与盐关系紧密,这是事实,而“盐巴”的名称却是明代才出现的,于是问题就出来了:“盐巴”如果真是指巴国产的盐,为什么这一名称在战国到元代漫长时期内的书面语中却无影无踪,直到1700年后的明代才突然冒出来?这显然与语言使用的社会性不相符。</p> <p class="ql-block"> 先秦时三峡地区的陶罐煮盐</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虽然在上古时期巴国就已盛产井盐,然而巴盐和盐巴的“巴”与巴国是毫不相干的。“盐巴”是一个流行于西南地区的方言词,书面上的记载最初出现于明代,明代李实《蜀语》:“凡饼块为巴,蜀之通称也。”“干肉及饼曰巴。牛肉曰牛干巴,荞饼曰荞巴,盐块曰盐巴,土块曰土巴之类。”这就是说,凡是以米、面等粘结而成的饼类食物都可以称为“巴”(用为动词就是“粘贴”的意思,如今天“把这幅画巴在墙上”的“巴”)。后来,像饼类食物一样的块状物也称为“巴”,如肉巴、锅巴、泥巴等,为了与此区别开来,原来表示饼类食物的“巴”字被人们加上了表示相关意思的偏旁“米”,写成了“粑”,所以明代周祈在《名义考》卷十中说:“南人谓餈曰巴……有音而无字,作粑者俗也。”清代桂馥在《札朴》卷十《滇游续笔》中也说:“餈糪(cíbó),俗作糍粑。滇人呼饼曰粑粑。”由此看来,“巴”并非专门用来表示饼类食物的字,而是西南地区民间口头上有这个词,在书面上借用了“巴”这个同音的字来表示。</p> <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遂宁人李实的四川方言词语著作《蜀语》</p> <p class="ql-block">  正如李实解释的那样,“盐块曰盐巴”,盐巴的“巴”正是指像饼类食物一样的块状物。四川西南部井盐的生产是通过架设的井架,用竹筒从地下提取卤水放入大锅里熬煮,水分蒸发后即成食盐。每一锅煮成一个大盐饼,重的有二三百斤,运输和出售时要敲成碎块,所以称为“锅巴盐”,简称为“巴盐”,又叫做“盐巴”。四川自贡市是我国井盐的主要产地,直到今天,上述井盐的生产过程还能够亲自看到。可见,“盐巴”只是因为煎制后的井盐凝结成块并敲成碎块运输和出售而得名,其命名是来源于形状而非产地。由于今天制盐工艺的改进,销售的食盐形状与过去煮制而成的块状盐完全不同,所以人们才会忽略“盐巴”名称的真实来源。</p> <p class="ql-block"> 刚出锅的大盐饼</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小商贩正在卖盐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