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开西宁,偶然闯入一个没有计划的旅游点</p> <p class="ql-block">该桥主桥桥体为双塔双索面钢混叠合梁斜拉桥,桥长1743.5米,主桥长1000米,主跨560米,横跨黄河公伯峡水库。桥梁主塔设计为H形,南塔高193.6米、北塔高186.2米,全桥共88对176根斜拉索。</p><p class="ql-block">海黄大桥的建设规模和施工技术堪称“西北之最” 。大桥建设面临着高海拔、高寒、高温差、有效施工期短、低压等不利条件,在年施工周期仅为8个月的时间里,施工单位需克服深水基础作业、高塔施工、钢梁吊装等难点,以科研为支撑,以专用设备开发为保障,确保了工程建设安全耐久、环保经济。</p> <p class="ql-block">同仁县</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亚洲最大的泥胎千手观音</p> <p class="ql-block">热贡唐卡,青海省同仁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p><p class="ql-block">热贡唐卡既吸收了汉地文化,又继承了藏传佛教及西藏唐卡艺术风格,经过不断地传承及变迁,形成了鲜明的时代及地域风格特征,内涵也变得更加包容与丰富。热贡唐卡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图案繁密。由于青海藏族人民的生存环境,审美视觉养成了对三原色的偏爱,喜欢红、黄、蓝、绿、白等限量的纯色。在色彩方面,有别于西藏唐卡,热贡唐卡色彩艳丽,更具有跳跃性,画面更显活泼和节奏感。在线条方面,热贡唐卡的线条使用比西藏唐卡更为讲究,尤其是金线的运用,使得热贡唐卡有“富丽堂皇”的特点。在染色技法上,热贡唐卡多采用平涂,突出色彩本身美感。</p><p class="ql-block">2015年12月2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热贡唐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 <p class="ql-block">四大天王之一,融入了中华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贡品也很精美</p> <p class="ql-block">26岁的总管,,唐卡高手。普通话也很棒(初小文化基础)。</p> <p class="ql-block">转经筒起源于象雄雍仲本教,是藏民们一种独特的祈福方式,和其相似的还有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等等,这些都是古象雄雍仲苯教的遗俗。独特的宗教文化配合这种独特的习俗,身处其中能让人充分感到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泽库县这么高端的酒店。</p> <p class="ql-block">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基本信息中文名编钟外文名chime出现时间兴起于夏朝、盛于春秋战国至秦汉出现地区湖北省随州市知名演奏家曾侯乙展开简介编钟[古代乐器]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 钟 是中国汉族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兴起于夏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编钟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原理编钟【南京博物院馆藏】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p><p class="ql-block">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铅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