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超摄影:苏州博物馆西馆

王義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苏州博物馆西馆是苏州博物馆设立的分馆。2021年9月25日,苏州博物馆西馆开放试运行。西馆位于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广场,由德国建筑设计排行第一的GMP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筑面积48365平方米,展陈面积13391平方米,展出馆藏文物2100余件/套,包括良渚时期以来直至近代的珍贵文物。西馆建筑借鉴江南水乡街巷邻里格局,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彰显鲜明的地域特色。常设展厅有通史陈列馆、苏作工艺馆、探索体验馆、国际合作馆和苏色生活馆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关于堂名担:“堂名”是民间艺人在普及昆曲中形成的一种坐唱演出形式,由音乐演奏和昆曲清唱组成,一人身兼多职,既要唱又要演奏 。堂名演奏时临时搭起的乐舆,可以拆卸、组合。拆散后装在箱内,方便肩挑,故称“堂名担”。考究的堂名担,还装有各色玻璃彩灯,称为“堂名灯担”。“堂名担”是晚清宝和堂昆曲堂名灯担,用紫檀木和黄杨木镂雕而成,双层飞檐、白玉栏杆,三面挑出莲茎形铜梗,配以玻璃莲花彩灯,数以百计的构件、饰物雕工十分精细。 堂名艺人以八人组台为常规,少则四人称半堂,或六人、十人,十二人称一堂半,最多不超过十四人。堂名演奏时要临时搭起“堂名担”,上置笙箫弦笛等乐器,八人分坐两边。主唱者、副唱者和乐队按戏情需要再随时调整座位。堂名担可以拆卸、组合,拆散后装在箱内,方便肩挑。考究的堂名担,还装有各色玻璃彩灯,如今苏州昆曲博物馆存有一副,可称瑰宝。农村里的堂名没有堂名担,则用两张八仙桌拼成台面。艺术价值堂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很高,是昆曲除了曲社以外更为普遍的组织形式,也是十番锣鼓、十番吹打、江南丝竹的主体、传承者。正是有了堂名,才有了江南丰富优雅的曲艺和音乐,堪称“百戏之祖”、“国乐”。到解放以后,堂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堂名艺人大多转业。直至80年代渐有复苏,然而由于时隔太长,大多老艺人已经去世,抄本乐器多数也在文化大革命中焚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谢谢阅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文超摄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