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黎德良

<p class="ql-block">——浅谈人与书法中形质神的表现关系</p><p class="ql-block"> 为堂</p><p class="ql-block"> 自古文人多雅兴。给书斋命名,取斋号如同写诗词歌赋一样,都能反应出作者的情趣和心志。据考证,斋号初起东晋兴于唐宋,流传至今。所谓“斋号”,顾名思义,有外指房间堂所的名号,内含虔诚纯粹的意义。为文为艺者取斋号自然要有抱残守缺,矢志不渝的坚守!然而随着个人心境的变化和提升,斋号也是会随之而改变的。</p><p class="ql-block"> 斋号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理想与志向。其所作所为都将以这一精神为指引。拿我个人来说,从起初的“贤斋”—见贤思齐的理想,宝马良驹的志向;​到濯堂—洗心求精的探索,孤旅揽胜的勇气;​又从濯文堂—人文精神的诠释,风月无功的自然;到为堂—以有为而为己,以无为而为人。知行合一,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目标和与之匹配的行为表现。然而,从最初的择良才以教到后来的无为而为人,无论从心境还是行为上都感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借我跟弟子打的一个比方:择良才以教就好比一盏灯,将它安放在山底的路边,可以照亮有缘的路人;无为而为人就好比将这盏灯移到山巅,置于大海,成为领路标灯。从路灯到标灯的变化轨迹就是一个人心路成长的轨迹,就是人与文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万事同理,万物同心。</p><p class="ql-block"> 万事同理,这个理就是行为的准则,是表现背后的逻辑。木长易折,竹长易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高耸入云的峭壁刚强不倒的背后逻辑源自它无欲无求的本心,自然而然的道心。庄子在《田子方》中的一则故事:一个叫列御寇的人射术极好!一次为伯昏夫人表演射箭。他拉满弓弦并在自己的手臂放上满满的一杯水后射箭。第一支箭刚射出去,第二支箭就紧跟着发射出去,第三支箭已经在弦上等着了,而手臂上那杯水却纹丝不动。此时列御寇就像木头人一样站在那里,岿然不动。伯昏夫人看了却不以为然的说:我现在要邀请你一同去“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看看你射得如何?答案显然不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列御寇善射只是练就而成的技艺,属小道。而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需要有临危不惧的胆量,心如死灰的定力,无欲无求的自然!如果把列御寇善射的技艺视为前台的话,道心才是支撑其临危善射的深厚背景!技可生能,道则持恒。</p><p class="ql-block"> 万物同心,同的这个心就是本心,道心,即公心。比如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地球带着月亮围绕太阳公转,太阳又带着地球月亮围绕银河系的中心公转…。月亮、地球、太阳等自转是私转…。总之,宇宙之内所有的星球都自转,都有自己的私心;而宇宙之内所有星系都是围绕宇宙中心公转的,这个宇宙的中心便是公心!公心也是相对的。由此可见,私心小,公心大,所有只有将私心统一于公心之下才能保持自然的守恒,才是合乎天道。以人体为例,将人体看作一个宇宙,身上的每一器官就是其中的一系,而每一器官之内的细胞就好比体系内的星球。又如机器一样,只要每个零件正常,且服从于机器的功能分布与行动的统一,机器的运行就能维持恒定,立于不败之地。包括在很多群体性劳动中采用吟唱号子的方式来统一千百人的步调,以提振势气,提高效率。万物协调统于一体就是万物同心!</p><p class="ql-block"> 大道无形。天地苍茫,宇宙洪荒,华夏民族的人文先祖伏羲牺皇一画开天地创太极。自此阴阳之道成为华夏民族生存繁衍,文化发展的基因,贯穿全部。大道无形的无,并不是完全没有,而是无中生有,似有似无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为阳,明道;不可道为阴,暗道。合二为一便是似有似无,让人捉摸不透!比如说宇宙是个什么样子?没有人看得到!但是远古神人将宇宙描绘成螺旋式运行的不对称守恒,这与继续发展,遗传变异的自然之道是完全吻合的。反之,微观世界也是一样。</p><p class="ql-block"> 综合以上,无论是技艺与道心之间的逻辑,还是私心与公心之间的统一;是小道还是大道的明暗与有无;是遗传还是变异的继承与发展。技艺依于道心,公心正于私心,小道源于大道,明生于暗,有生于无,变异基于遗传,发展来自继承,刚强源于无欲与无惧,软弱来自恐惧和贪婪。无疑,刚强与无欲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列御寇善射的故事也说明了其中的道理!一则是技进乎道,即技艺上的进步离不开道的支持;二则是技艺在临场上的恒定发挥同样离不开道心的支撑。书法与射箭同为技艺,所以在从事书法学习和创作的活动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书作中精神表现的强弱是怎样与道心息息关联的呢?</p><p class="ql-block"> 所谓平常心就是无拘无束,无拘无束就是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是听其自然,自然得从容,自然之心即是道心!一是,在书写时结合平时练就的功底与积累的经验,从容应对,稳定发挥;二是,书写时凭借自身的灵感在从容不迫的状态下收到创造性发挥的效果,为下一步提高整体水平积累经验。因此,从容淡定的心态极为关键,除此不能!在字体的形式构成上,从容可以使其更为精准,更为严谨有序,以达到形体组织上的统一,这是精神表现的一个方面!在点画方面,从容可以使其质感更为纯朴,更为饱满坚定,尤其体现在锋正上(柳公权说的心正则笔正,个人以为笔正就是指笔锋的正),以达到点画上的形质神的统一,这是精神表现的另一个方面!所以说将从容淡定,无欲无求的人生状态运化到书写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精神!古人“书为心画”的论断根据就在于此。笔正得笔力,笔力得精神!</p><p class="ql-block"> 笔力形成的四个阶段。一是无力阶段,初习书法不懂控笔,此时立笔不稳,摇摆不定,想用力却用不上;二是明力阶段,有一定的控笔能力,但用力很是被迫,有些力不从心,吃力不讨好,靠运气出佳作;三是暗力阶段,控笔能力强,看似不用力实则用暗力,点画初见古人气象,毕竟用暗力也是用力,容易消耗精力,久则难支,因此佳作易得而经典难成;四是不用力阶段,不用力并不是完全不用力,而是不用多的力,保证精力的充沛。进入不用力阶段最主要的是笔锋的把握性强,技道相成,灵活善变!就像练武练到猴子一般的轻灵境界,你打它打不到,它打你想怎么打怎么成。</p><p class="ql-block"> 用笔的境界不同源于认知角度的不同,也就是世界观的不同。世界观就是个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久而形成的一种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才有“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的说法。书与心,字与人的关系只是一种交互关系,并不是完全的对等关系!人们在审识书作时一般会结合人的因素,在察人时也会结合字的因素,这是比较合理的。相反,若是依人看字或依字察人就不那么合理了!</p><p class="ql-block"> 书法作品以能量为高。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量的。文艺作品也是一样,可以反应出作者的气势与气魄,文化学识的深浅与灵性。诸于广度深度丰富度等等,归纳起来说就是能量度。所以说评价一件文艺作品(包括书法作品)并不是单纯的凭借其中的某一点来分优劣,而是要统观全局,以总体能量的大小为高低。理论上虽然如此,但在实力悬殊不大的情况下确实不好决断!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另一个则是关于正反面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弘正抑反。书法作品的能量相当,可以说就是水平相当!水平相当的作品未必都是正能量,有正有邪,或正多邪少,或正少邪多,所以在宣传方面应当有所取舍。文化本身就是教育,除恶扬善才是根本。所谓“不因人废艺”的说法无疑是错误的!既然有因人废艺的问题,那么就有因人学艺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因人学艺。书虽小道壮夫莫为!小道即技艺,壮夫即大人。意思是说,书法虽然是小道,但不是大才很难成就。这是为什么呢?前面提到评价一幅书法作品要以能量为高,而其中的气魄气势更是因人所出。人无气魄气势,何来字的气魄气势?人无文化素养何来字的文学内涵?所谓道中求技易,技中求道难。就是说内往外打易,外往内打难,要学艺先做人,原因大体于此!虽然说技是方便门,但学艺不能只停留在技巧的钻研上,其背后支撑才是更为需要下的大功夫!完美的人生好比一个圆,缺什么补什么,书艺亦然!</p><p class="ql-block">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无欲说的是态度,刚强讲的是精神与气质。无欲与刚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个联系就是理。同理,人与书作的形质神之间同样有其必然的联系,有它相守相成的理由。通过分析佐证,归纳总结,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与方向。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前路漫漫,且行且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