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庆二中高中英语教研组是一支团结奋进、作风扎实、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硕果累累的优秀教师团队。近三年来,两次获得“长庆二中先进集体”称号。</p> <p class="ql-block"> 一、高中英语教研组简介</p><p class="ql-block"> 长庆二中高中英语教研组现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人,教育硕士4人,陕西省学科带头人1人,陕西省教学能手1人,未央区骨干教师1人,有三名教师有国外工作或留学经历,其中教研组长、陕西省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董静春参加国家教育部“中美重点中学教师交换”项目,在美国公立学校任教一年。陕西省教学能手赵曼娜在澳洲新英格兰大学留学一年。青年教师何婧曾在美国交流学习三个月。高中英语组教师队伍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全组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学生、甘于奉献、团结协作,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经验丰富、特色鲜明,深受学生喜爱。</p> <p class="ql-block"> 二、高中英语教研组取得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1.认真践行课堂教学改革,做学校课改的排头兵</p><p class="ql-block"> 长庆二中校领导改革意识和科研意识强烈,能认准时代发展的趋势,做出科学决策。基于高中英语组教师队伍的优势,校领导要求英语组要一直走在全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前列。</p> <p class="ql-block"> (1)以课堂为主阵地,以优化学习方式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践。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全组教师以“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深刻领会“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改理念,积极探索新时代英语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p> <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英语组的课堂教学已经从教师“一讲到底”转变为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初步形成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情确定的“读写结合课”、“听说写结合课”、“协作试题讲评课”“生活化语法课”等具有我校特色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升学生的学用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2)不断强化学法指导,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英语学科的实践性强、记忆量大,但又缺少实践环境,因此每位教师在指导学生高效又实际的学习方法方面各有妙招,达到了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如: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导图、问题链、信息留白、关注信号词等方法;单词记忆的拼读结合法、以旧带新法、联想法等;段落背诵中的层次分割法、串词法、连接词提示法等。同时鼓励学生拓展获取英语知识的渠道和在生活中使用英语。目前,许多学生表示高中的英语课让他们耳目一新,大不同前,有了好的方法,学习效率高,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英语成绩也从高一到高三有明显的变化和提升。</p> <p class="ql-block"> (3)作业形式多样,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英语作业落实“双减”政策,作业适量、多样、分层,加强了实践性和探究型与趣味性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和进步。五行诗展示、设计防疫海报、校园通知、口头报告、英语谚语文化墙等把英语融入生活的作业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学用能力,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作业也体现课标精神和高考命题思想: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国际意识和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如创作征文作品“简介陕西历史博物馆”、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书法、戏曲、建筑、名胜古迹等。通过这些作业,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2.英语组大力创建“学习型教研组”,学习研究意识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师的理念与教学能力的改变与提升。高中英语教研组长董静春注重对组内教师的专业引领,全组教师虚心好学,积极上进,思想觉悟高,团队意识强。每位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培训学习与教研活动:研读课标、研究教材、分析高考题、阅读教育教学相关书籍、在网上学习优秀课例、英语专业知识等。</p> <p class="ql-block"> 在高考题研究方面,高中英语组硕果累累,多次在校内外做经验交流。教研组长董静春受邀在2018年陕西省高考研讨会上做了《如何听、怎样写》的讲座;2019-2022年在宝鸡中学、西安市经开二中、西安市66中等学校上高三阅读、写作等示范课,广受好评;连续五年作为未央区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组成员为未央区命制模拟试题。</p> <p class="ql-block"> 省级教学能手赵曼娜在校内多次做高考经验交流。组内更多的青年教师在学习氛围浓厚的集体中受益颇多。老师们坚持写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教科研论文。对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教师,还要求他们回校后进行书面汇报或作专题讲座,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实践证明,这些不同的学习形式和学习要求,对教师提高科研能力起到了助推作用,使团队成员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技能,都有长足进步。</p> <p class="ql-block"> 3.发挥名师引领辐射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陕西省学科带头人董静春、陕西省教学能手赵曼娜在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高考研究、微课制作、论文撰写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并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帮助其快速成长,争当省、市级教学能手。</p> <p class="ql-block"> 省级名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示范课,青年老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教学公开课,以“同课异构”为主要形式,开展说讲评校本教研。利用“陕西省学科带头人董静春高中英语工作坊”平台,积极开展青年教师说课、课堂教学竞赛、教学设计竞赛、优秀微课征集;组织专家讲座,高考研讨等活动;积极参与未央区英语教研室的研训赛活动和“西安六十六中名校+教育联合体”的同课异构活动,提升教科研能力,通过教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近期已经有三人次参与石油普教中心、未央区、名师工作坊公开课研讨活动,三位老师的课均起了示范引领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4.课题研究扎实有效,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平时将科研与教研结合起来,力求实效。英语组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而且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 (1)省级课题:《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渗透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和《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已结题。计划申报省级课题《高中英语深度阅读能力提升行动研究》。</p><p class="ql-block"> (2)石油普教课题2个:《英语超音段音位训练对高中生听力理解的实证研究》已结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英语语法课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行动研究》正在进行中。</p><p class="ql-block"> (3)校级课题多个:高中英语组每年申报一个校级课题并进行深入研究。近三年来,《高中英语“读写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及《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语法课落实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等课题,已顺利结题并被评为校级课题一等奖。通过课题研究,全组教师不断发现和研究问题,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解决教学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提高了教学研究能力,改善了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利用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形式将经验呈现出来,交流推广。英语组教师有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微课作品获奖。</p> <p class="ql-block"> 5.坚持制作精品微课,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p><p class="ql-block"> 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制作两节微课,用微课的形式解决一个学生英语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或教学重点知识。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法独到;有讲有问、启思激趣,注重学用、实现互动、形式新颖、不落窠臼。目前在教研组长的带领和指导下,英语组已经制作了40多节精品微课,其中董静春制作的24节精品微课已被“陕西省名师资源库”录用,在全省乃至全国线上播放。董静春老师的微课《如何写英文投诉信》在“陕西省第五届中小学微课与信息化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陕西石油普教中心中小学微课大赛中,李亚茹老师的微课《What在名词性从句中的用法》获得二等奖;赵曼娜老师的微课《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获得三等奖。这些微课在日常教学和疫情期间线上教学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受学生欢迎。组内教师也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新技术、尝试新方法、领悟新理念,实现了教学相长。</p> <p class="ql-block"> 6.积极开展社团活动。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通过社团活动或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实践英语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英语语言之美,吸收中外文化之精华;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逐步提升。社团活动包括:英语演讲赛、规范书写赛、英语风采秀、英语配音秀、我是单词王等,深受学生喜爱,也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组内教师进步迅速,工作业绩突出,在各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了各种荣誉。组内各位同仁用自己的努力和集体的智慧将我校学生从入校时的“英语底子薄,成绩差,不爱学”状态逐渐转变为“有兴趣、愿意学、有进步、高考成绩喜人”的良好结果。2017-2022年高考中,我校英语成绩对上线人数的贡献率稳居全科第二名。今后,高中英语组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继续发扬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优良传统,在新高考形势下为我校的提质增优做出更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摄影:郭广志</p><p class="ql-block">撰稿:董静春</p><p class="ql-block">编辑:何 婧</p><p class="ql-block">审核:周建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