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气口效应(N2-4)

常传平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漏气口效应</b></p><p class="ql-block"> 一、 “小智慧,大道理” </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智慧,名为中国智慧,它难以用精准的公式表达,却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展现出立竿见影、药到病除的效果。这或许便是人们常说的“小智慧,大道理”。从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到日常生活中流传的偏方,无不体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有句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接下来,我将介绍“漏气口效应“的定义及效能,并分享几个关于气体负压流动“漏气孔效应”的故事,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二、发现陶瓷窑的“漏气口效应”</p><p class="ql-block">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我们发现机会的契机。在我们的经历中,往往多次遇到这种情况,但能否创造奇迹,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和应对。</p><p class="ql-block"> 2018年,我在山东滨州一家锆厂工作,负责调试一座1.5立方米的燃气倒烟窑,煅烧一种原料,煅烧温度980℃。梭式窑的结构比较简单:窑体,窑车,和排烟部分三个部分。窑体部分包括围炉体空间的墙体和燃烧的喷嘴部分;窑车包括倒焰火道,汇总引风机抽走;排烟部分包括主烟成道、闸板、掺风口(漏风口)、引风机(带调频器)、烟筒组成。</p><p class="ql-block"> 这座小窑炉是我从淄博带去的,之前一直正常使用着,所以装起来之后立即点火开烧,在700℃之前,一个小时就到了。之后用了4个小时,风机的调频也调到了50赫兹,勉勉强强升到800℃,就再也升不上去了。要知道,在淄博市工厂时,4个小时能升到1300多度。</p><p class="ql-block"> 停火后,我怀疑窑车的火道修的不标准,亲自监督修好窑车的火道,点起火来,800℃又不升温了。只得停下,总结原因。咨询该窑炉设计者王工,他说可能是烧嘴问题,要配套天然气烧嘴。于是我们更换了烧嘴,进行了第三次点火。问题依然如故,到了800℃升温又困难起来。这次没能在800℃维持太久,10分钟后引风机上的油漆冒烟了。紧急检查风机和管道,结果发现,掺风口的闸板一直未开。我决定紧急打开闸板继续升温,结果20分钟提到了980℃。调试成功。</p><p class="ql-block"> 一次无可争议失误,耗用了我们几人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用尽所有能够想到的办法,证明了掺风口对于该窑的重要性。但是掺风口的真正作用,难道只是掺冷风降低进入排烟机的烟气温度吗?换个问法,为什么三种不同条件的实验,都在800℃停止了升温呢?没有这个实验也不会产生这个问题,因而也就没有正确的原因解释。当时,我的解释是,当温度升高到800℃时,虽然风机还在运转,但抽出烟气质量减少了,烟气在烟道内流速减低,导致炉内的正压升高,烧嘴的燃烧产生的热量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窑炉内温度不升。采用大烧嘴,能够承受炉内造正压更大,但烟气流速更低,平衡时烟道里面的烟气温度更高。注意这里的“流速”是一个关键因素。因而,掺风口掺入冷风后,使整个烟气流速加快,炉内烟气能迅速地排出,窑内温度开始升高。此时我的判断无法说服别人,自己也不能确认是何道理。</p><p class="ql-block"> 这种疑惑,一直留在我的脑子里。后来我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设计:在一座1600℃推板窑炉的高温段,有一个漏气口! 我想这个人是个高手啊,他怎么敢在温度这么高的炉上开这个口呢?后来我见到了这个高手,他向我解释了背后的原因。有一年,他给客户设计了一条这样的炉子,一直升不上温来,直到有一天,这个部位被意外烧出了个洞,温度奇迹的升了上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个“高温漏风口”就成了这类窑炉的常规设计。至此我确信了我的判断:漏风口的作用在于增加流速,消除阻力,调节维持着系统稳定运行。至此,我决定把这个现象定义为“<b>漏气口效应”</b>。对于系统整体调而言,叫漏气口比掺风口更准确。</p> <p class="ql-block">三、空气过滤除尘系统中的“漏气口”</p><p class="ql-block"> 2020年,我在山东成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并建造了一座三孔20米长的隔焰燃气推板窑,烧成温度高达1370℃,生产钇稳定氧化锆球。为了达到环保要求,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①在窑内800℃的位置设置了催化燃烧装置,用于脱硫脱硝;②在排烟管道末端安装了小苏打喷淋装置,实现烟气的“固—气分离”;③自行设计了一个10倍于设计过滤面积的离线清灰式布袋除尘器,并在除尘器内增设了半圆形导风分离装置,以降低烟气流速,促进烟尘的多次循环和净化;④在排烟风机出口处设置了井陉分流器,轻气体通过烟囱排出,浊气则继续循环利用。尽管如此,系统运行仍不稳定,尤其是在冬季气温下降时,积水增多,最终导致风机受损,系统停运。在维修人员安装排水阀后,老苏师傅提出建议,根据我烧窑这几十年的经验,这里应开一个漏气口,才能保持这台设备的平稳运行 ,基于我以前积累的认知,我们采用了增设漏气口的建议。这一建议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了能耗,实现了“一好百好,一通百通”。</p> <p class="ql-block">四、中医“针灸"与生活中的“漏气口”效应</p><p class="ql-block"> 1、“漏气口”效应是针灸的第一性原理</p><p class="ql-block"> 以“漏气口效应”为例,这一原理不仅在工业生产中有所应用,也在中医针灸中得以体现。中医把人体看成为一个系统,在人的身体内,充斥阴阳之气,由此调节人体各器官的平衡。身体中的炁不平衡了,就要生病。从熵增和熵减定律,我们知道在人体这个精密系统,是与环境隔离的密闭系统,各个组织也自组织在密闭系统中。这样的系统熵增会自发的增加,导致器官系统中的阻隔,而产生疾病。有效的办法是增加一个漏气口,于环境联通,消除阻隔,恢复健康状态。</p><p class="ql-block"> 为了治病,中国的先人们,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摸索,创造出了完整的经络图,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一个针灸穴位,相对于整条经脉而言,就是一个“漏气口”,其作用在于疏通经脉,促进气血流通。证明着密闭系统中的“漏气口”效应。对于其它的器官组织稀土,例如血管系统,也有刺血的医法手段。也可能还有更多的漏气口手段的应用 ,需要我们去研究。<b>在现代医学条件下,漏气口效应一定会创造出层出不穷的医学奇迹。漏气口效应,是针灸的第一性原理。</b></p><p class="ql-block"> 2、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p><p class="ql-block"> 1)、沉下心来,找到问题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看似一个小的问题,会对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麻烦,甚至伤害。如果你仔细研究,勤加观察 ,找到了问题的主因,解决起来也并不麻烦,关键是要做有心人,要找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像“漏气口效应”一样。</p><p class="ql-block"> 2 )、从结果出推敲原因,往往有很多答案。</p><p class="ql-block"> 真相(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如何去找出这个主要原因呢?</p><p class="ql-block"> 其一,在面对问题时,如果尝试了多种方法仍无改善,那很可能是认知出现了偏差。正如治病一样,如果药物无效,应寻求更高水平的医生和专家。这一规律,正是我在探索“漏气口效应”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希望对你有所启发。</p><p class="ql-block"> 其二,建议你采用我总结出的“F-P1科学思维方法",现推定结果与原因的唯一对应关系,然后再试验加以证实。 </p><p class="ql-block">3)、坚定信心,找到对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罗曼·罗兰曾说:“真正的勇者,是看透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这里的“真相”可以理解为问题中的矛盾,而真正的智者,则是在看清问题中的矛盾后,依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逻辑关系,是我们寻找解决方案的关键线索。就像锁和钥匙,锁的结构决定了钥匙的形状,问题如同锁,而解决方法则是与之匹配的钥匙,钥匙就隐藏在锁的构造之中,解决方法也隐藏在问题的结构和要素之中。</p><p class="ql-block"> 以医学领域为例,疾病是困扰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当医生面对一种新型疾病时,疾病的症状、传播途径和病理机制等构成了问题本身。通过对这些问题细节的深入研究,分析各种症状和病理变化之间的矛盾关系,科学家们才能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p><p class="ql-block"> 掌握了这些宝贵的认知,我们就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改进更复杂的事物。例如,理解了“漏气口效应”,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气流输送系统的吸料口为何不能插入粉料中;严重打呼噜的患者,需要进行息肉切除手术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漏气口效应定义</b></p><p class="ql-block"> 就漏气口效应而言,如果我们先假定是因为在封闭系统中,由于“熵增效应”造成的气阻为基本原因,再去求证起来,可能很快就能得出结论。现在我们给漏气下一个定义,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可能很快就解决了。</p><p class="ql-block"><b> 气体负压流动“漏气口效应”原理,在封闭的气体系统(包括气流和烟气)中,通过在特定位置开设原理一原理个与外界相通的进气孔(将封闭系统变成一个局部开系统,消除熵增效应对系统的影响),可以有效减少内部气流阻力,提高流速,从而产生负反馈调节作用,确保整个系统的稳定工作。</b></p><p class="ql-block"> 科学定律也许就是在一次次试错中得来的。 同时,漏气口定律也反向证明:开放系统熵增定律的失效性。重要的话漏气口效应是“熵减定律”的一大重要例证。</p><p class="ql-block"> 2023年02月15日</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12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