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穿插作战中的121师炮兵团

华哥

<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17日,是全体参战老兵永生难忘的日子,为期十年的中越战争从这一天拉开序幕。数十万男儿女儿为保卫祖国的边疆,踏着硝烟,义无反顾奔赴战场。</p><p class="ql-block"> 每次战争过后,一些安乐椅的战略家和一些历史教授都要喋喋不休,嗡嗡营营地告诉那些血战沙场的战士本该如何如何才对,浅薄的批评重复一遍又一遍,最后笼罩上了一层好似果真如此的虚假灵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关于中越战争,片段的回忆录见到不少,但炮兵很少被提到。客观公正地说,在这次战争中,如果没有炮兵的协同配合和准确及时的火力支援,我们为这次胜利所付出的代价肯定要大得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谨以此文致敬121师炮团战友,也为后来的所有参战炮兵发一声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8年11月下旬,121师奉中央军委令,秘密向广西中越边境集结。步兵361团加强师炮团榴弹炮一营和师防化连两个排为第一梯队,先于主力行动,于11月29日6时进至德保县。我随一营行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361团在德保驻扎了约一个星期,又前出到了靖西。到靖西后一营随即归建,我也回到了政治处。这里是安德公社三合大队。部队代号由野战军的改为地方部队的。121师代号54479,炮团代号54483,司令部叫一大队,政治处为二大队,后勤处为三大队。部队在此补充新兵,侦察地形,针对战场地形特点和越军作战特点进行临战训练和物资器材准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月15日部队到了进攻出发地,配备的越语翻译才派下来(配给步兵的民工也是此前一两天才匆匆忙忙分到连队的,都还来不及认识。)分给团前指的翻译有两个,主任要我将他们带到前指交给陈宗近副参谋长。翻译其实就是边境附近的村民,普通话说不好,有一些话我都听不懂。他们的参战热情很高。我们边走边交流,一路上“鸟语花香”,心情大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炮火准备前,中央电视台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各来了一位记者,副团长王德富将这两位直接交给了我:“这两个记者就交给你了,他们要拍什么都可以让他们拍。注意保护他们的安全。”于是我就按照两位中央大媒的要求,带着去各营的阵地拍照摄像并回答和解释两位大记者的提出的问题。他们拍摄了炮火准备过程中万炮齐发,火光冲天的壮观场面,直到炮火准备结束后才激动不舍的离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两位大记也够朋友,后来在纪录片中,我看到了我团的一个镜头,其中二营李建业副连长举起小旗高声喊“放”的形象,还是个特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月18日08.40时,121师炮兵团开始了惊险壮烈的穿插作战过程。道路两边全是陡峭的石山,窄弯多且急,没有护路部队,炮车上也没有搭载步兵。一路上全是自己掩护自己开进,进展非常缓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部队过了通农后,无线电台就一直没法联系上团指挥所,也不知下一步怎么走。跟随王副团长的无线班长邓保华急得直冒汗。王副团长命令部队暂停前进,原地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二连长曾祥臣从观察所下来,传达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当晚就地宿营,第二天继续向纵深开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通信装备落后,在战时是致命的,山岳丛林地,无线电台基本上无法沟通,全靠电话兵背着线轱辘加设有线电话,有时还得使用军号联络。使用的地图是1:10万的小比例尺的地图(部队在国使用的全是5万分之一的地图,一时半会根本无法适应)。进入越南境内后,许多部队走错路,又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因此开战之初,部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2月18日晚,师后勤梯队和师预指在魁剥遭敌袭击伤亡300余人。弹药,给养,药品,器械损失殆尽,直接导致了后面几天部队断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整个穿插作战过程中,沿途所过村庄城镇全都空无一人。只是在刚进入越境时在一个村子的路边上看到了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我们的战士还将自己的压缩干粮给了这个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前面一段时间的战斗证明了一个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进入越南境内后,在敌情地情不明的情况下,我们相对于越军的唯一优势就是炮兵多,火力强,这个优势几乎是一面倒,只要越军的炮兵一开炮,我军的炮火立即就还击过去,多重覆盖,将其彻底压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纳隆之战 炮兵万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3月10日是一个值得浓墨重彩着笔的日子。我师3个加强营围歼纳隆守敌,在炮兵火力及时准确的支援下,3个步兵营干脆利落的将敌一个营的守敌全歼,之后迅速撤出战斗。这次战斗是121师在越战中打得最好的一次战斗,炮团派出了榴炮四连连长张根来担任前进观察所指挥员跟随步兵行动,步炮协同得天衣无缝,炮弹指哪打哪。随后又支援步兵成功炸毁了纳隆桥,阻止敌人的尾追。步兵老大哥高兴得直呼炮兵万岁。</span></p><p class="ql-block"> 在审问俘虏时,越军一个中士班长说:“你们的炮打得又猛又准,我们根本抬不起头来,还没搞清楚你们从哪里上来,就全被炮弹炸死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2日下午“华山1号”(二连连长曾祥臣)从前指回到阵地,向大家传达了前几天作战的一些情况:十连遭伏击伤亡50多人,损失火炮4门,车5台。教训有,主要是前面几天行军开进都比较顺利,麻痹大意了。(注:这是我团在整个作战过程中除了一进入战场营部通信员小钟被自己的坦克兵误伤死亡,18日晚在通农前面跟退下来的步兵发生误会,涂副教导员受了点轻伤外唯一的一次较大的伤亡。后面再无伤亡。)还传达说,我团在9日的炮击中打死敌人302人,在22曰的一次炮击中打死敌人200余人。友军一个火箭炮连在23日的炮击中,因误伤了自己人而被取消了继续参战的资格,已提前撤回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进入国境我们又在龙邦占领发射阵地,掩护其他部队撤出。在这个阵地进行了好几次射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阵地旁边的山洞里住了还少老百姓,好多小孩跑到我们阵地上来看解放军打仗。孩子们告诉说,学校停课十多天了,他们一直在山洞里面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战争最受罪的就是百姓。越南的老百姓是这样,我们的老百姓也并不比他们好过。记得战前我们向边境集结开进时,公路上凡有地方车辆挡道,下车就是一顿训斥,遇有不让路,不听劝阻的,直接将车推翻。这就是一切服从战争。现在在网上经常可以看见喊打之声,心情可以理解。爱国之激情也值得称道和肯定。但是战争是残酷的,是需要消耗的,战端开启,最遭殃的还是老百姓,故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实在是万不得已的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参战部队全部撤回国内后并未远离,就在边境线附近休整补充,总结经验,检讨得失。在休整期间,我们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慰问,有来自山东的大花生,河北的核桃等等到慰问品。中央慰问团也来到驻地搞了好几场慰问演出,清楚的记得两个演员的名字:吴雁泽,耿尉萍。中央慰问团带来的纪念品是一条绣有“自卫还击,保卫边疆”字样的毛巾,还有一枚“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纪念章。那条毛巾现存的可能不多了,但那枚纪念章,我敢肯定,战友们一定都还珍藏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直到6月,部队才陆续回撤到原驻防地。中越边境之战并未结束,此后的法卡山,靠茅山之战仍然悲壮惨烈……直到九十年代初。在后来的边境线排雷行动中,边防部队又付出了很大的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战争是不幸的,不得已的。但是作为军人,能够在当兵期间碰上一次战争并参与进去,则是幸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30年后,转业在桂林的部分战友赴那坡烈士陵园祭奠阵亡战友的忠魂。然后沿边境线一直奔赴当年的进攻出发地念井,并在原119号界碑处留下了这张照片(现在界碑已重新编号)。当年的炮阵地还在,急造军路已经拓宽了许多。大客车在下坡时,因为长距离剎车,下到山底时轮毂都冒烟了。司机心痛得一脸黑线,但却没有丝毫牢骚,在此也一并致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