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葛瑞华 杨健,工作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1 古籍修复原则与方法</p><p class="ql-block">从先秦时期的“竹简杀青”,到汉魏时期的“纸张入潢”,宋代的“椒汁染纸”,包括明清时期的“万年红丹纸”等都是对古籍的保护,这些措施是在书籍制作的时候而进行的保护措施,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较强的保护意识。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已经无法将纸张重新入潢,或者再用椒汁染纸了。现在我们对古籍所做的保护工作,只能是对已刻印好的古籍本身的保护,是就具体的古籍修复技术而言的。那么在古籍修复过程中应遵循什么原则呢?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师杜伟生老师说:古籍修复所要遵循的原则之一是整旧如旧。</p><p class="ql-block">整旧如旧,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修复后的古籍仍能够保持原貌,修复前后状态一样。“旧”字包含的内容有:古籍本身的文物性、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就是说在修复的时候要“以书为本”,要保持书本身的个性。比如原来是什么样的装帧方式修复后还是什么样的装帧方式;也包括了碰到断栏缺字的情况不像之前那样划栏补字,而是要保持原状;不能因为修复方便而将书页整张托裱,只在破损处做局部处理;原书纸捻的个数不能增或减;书衣不可任意舍弃和更换等等。对于古籍修复而言,一般能够整旧如旧,保持古书的原有面貌原有信息的都要首先考虑整旧如旧的修复方法。整旧如旧是古籍修复的最基本原则和方法。</p><p class="ql-block">然而,同样出于对古籍的有效保护,还存在有“整旧如新”的修复方法。整旧如新,是较整旧如旧而言的,二者有相同的地方亦有不同之处:修复前的除尘除霉,书洞的修补等步骤是一样的,都要按照最合适最安全的原则进行,不同之处就在于装帧形式。“金镶玉”是整旧如新的最主要方法,修复后的古籍依据其特点选择金镶玉的修复方法在很多时候比整旧如旧的方法要更适宜。正是由于这种不可或缺性,所以金镶玉这种修复方法在修复过程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下文就金镶玉的来源、做法、分类及其不同、优缺点及使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出金镶玉在古籍修复中的作用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2 金镶玉的古籍修复方法</p><p class="ql-block">2.1何为金镶玉</p><p class="ql-block">金镶玉的确切叫法,应源于李文裿先生《中国书籍装订之变迁》一文。在文中李文裿先生讲到“衬纸——镶衬”,内容如下:“旧籍虫蚀,或纸张脆薄,不能翻检,重装时虫蚀之处,则以染纸逐一补之,脆薄之处,则就其上下端,及书口各处之里面,以薄棉纸裱之。施工即成,然后每叶之内,各衬白纸一张,不但翻检既易,映出书叶亦倍觉鲜明。如遇原书上下各端过小,不能再事切裁者,则须‘镶衬’,除衬纸外,上下两端须镶出半英寸之白纸,其镶出之部分,仍须再衬,以免装成不平整。此种镶衬, 南人呼之为‘装袍套’,北人呼之为‘金镶玉’,均名符其实。”</p><p class="ql-block">先于李文裿先生而讲到这种做法的是著名藏书家、版本学家叶德辉,其《藏书十约·装潢三》中云:“……书内破损处,觅合色旧纸补缀。上下短者,以纸衬底一层,无书处衬两层,则书装成不至有中凸上下低之病。书背逼至钉线处者,亦衬纸如之。衬纸之处钻小孔,一孔在衬纸,一孔在原书之边,以日本薄茧纸捻条骑缝跨钉,而后外护以面纸,再加线钉。线孔占边分许,而全得力于纸捻。日久线断,而叶不散,是为保留古书之妙法。”叶德辉所说的这种妙法,即为金镶玉的具体做法。叶氏虽没有给出确切的名字,但其叙述更注重细节,而将此方法放在“装潢”一节中讲,是强调这种修复方法主要在装帧。</p><p class="ql-block">根据叶德辉和李文裿的叙述,可得知金镶玉的具体做法。简单来说是将书页四边都衬出宣纸来,衬纸要整个大于书页,余出的部分再衬一层宣纸,书捻连缀原书页和衬纸,再装订。由于古籍书页多呈黄色,所以为“金”,宣纸为白色为“玉”,所以就叫“金镶玉”。诚如李文裿先生所述,金镶玉的叫法多用于北方,在南方还有“穿袍套”、“惜古衬”(爱惜古书的意思)的叫法,由于金镶玉的叫法比较上口,所以一直延用。</p> <p class="ql-block">图为金镶玉的制作及装帧过程</p><p class="ql-block">2.2金镶玉的分类</p><p class="ql-block">金镶玉按照其做法可分为三种:普通金镶玉、湿法金镶玉和蝴蝶装金镶玉。</p><p class="ql-block">2.2.1普通金镶玉</p><p class="ql-block">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镶玉,指的就是普通金镶玉,具体做法如叶德辉先生在《藏书十约》里的记载。先将书页除尘修补溜口;再将书页衬纸,衬纸余出的部分需要再加一层衬纸,使整个书页的厚度一致;金镶玉的纸捻要用马蹄捻,一个捻眼在原书页的书背上,另一个捻眼在衬纸上,这样才能牢牢固定书页与衬纸;再加上前后护页;裁切尺寸;扣皮,打眼,包角,穿线。</p><p class="ql-block">2.2.2湿法金镶玉</p><p class="ql-block">此种做法见于山西省图书馆,是该省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人员在长期古籍修复中探究出来的。因为湿法金镶玉的基本步骤都在书页湿润的情况下进行的,故称之。湿法金镶玉与普通金镶玉在完成之后几乎一样,只是操作步骤不同。在实施湿法金镶玉时,书页的修补与镶衬同时进行,均在未干的情况下操作。</p><p class="ql-block">2.2.3蝴蝶装金镶玉</p><p class="ql-block">蝴蝶装金镶玉为张士达先生首创,为金镶玉做法的新创。与前两者皆不同,蝴蝶装金镶玉完成以后,外观上就像一本普通的线装书,但是打开书页却是蝴蝶装的书页样式,其做法更是有别于前二者。因其书页仍为蝴蝶装,故称为蝴蝶装金镶玉。</p><p class="ql-block">2.3金镶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相对于整旧如旧的修复方法,金镶玉这种整旧如新的修复方法有其独特的适用范围和优点。虫蛀厉害的,不能翻检的,古书天头地脚较小的,尤以古籍天头有批注校点文字的一般要选用金镶玉的修复方法。由于“玉”(衬纸)长于“金”(原书页),所以在翻看古籍时可以不损伤书籍原书页,能够有效地保护书籍的天头地脚,也很美观。但也有其缺点,那就是改变了书籍原有的装帧形式。</p> <p class="ql-block">3 三类金镶玉同异比较</p><p class="ql-block">3.1制作方法</p><p class="ql-block">普通金镶玉。关于普通金镶玉做法的文章比较多见,如张根明老师的文章《谈金镶玉古籍装祯》。为方便比较,在此简要介绍其步骤:先定好书页在镶纸上的位置,再将书页按顺序铺在镶纸上,要注意留出前后护页。折回天、地和左右边,接天地、书脑,折回的边与书页的边要刚好能碰上;将书脑与天地重合的四层纸处剪开成两层纸厚。再将书页与衬纸一起折,注意书口处要贴紧。墩齐折好的页子书口。黄书页下脚边对齐齐下脚。将折好、齐好下脚的书页放在压书机下压平,一到两天即可。上捻:方法如叶氏所讲,注意捻要在书眼与书脊之间,即书脑上。再裁尺寸,天头与地脚的比例为6:4。扣皮、打眼、包角、穿线。</p><p class="ql-block">湿法金镶玉的具体步骤:用湿润法修补书页。将衬纸托在书页上,衬纸需用水喷润,托时只用水而不用浆糊。上条:同样要先将条子喷润,以使干湿度一样。注意条子边缘要与原书页的上边和下边刚好碰上。将书页反过来,折衬纸的左右两边,接书脑。对折书页,压上压书板。接着修补、镶衬下一页。书页将干时,打开书页将左右两边衬纸剪开多余层数,使书页整个均为两层。书页全部都镶衬好之后开始装订。以下过程等同普通金镶玉。</p><p class="ql-block">蝴蝶装金镶玉步骤为:将书页修补好,重新溜口,溜口纸稍宽出一些,书页保持干燥。书页正面相对折叠,粘皮拉条。镶衬:方法跟挖衬相似,具体可参看邱老师文章。上捻、装订等步骤同上两种金镶玉装订方法。</p><p class="ql-block">由上面叙述可知,三种金镶玉在制作方法上存在异同。具体说来,三种金镶玉都需要将书页溜口;衬纸都要细腻、柔软,厚薄与书页相同;镶衬完以后都要包角;天头、地脚的余留尺寸比例都约为6:4;装订方式相同,都要上马蹄捻,骑缝装订;加护页、打眼、上皮、装订步骤均相同;都可以自由选择装订方式,可以采用普通四(六)眼线装、包背装等形式。不同点则有:1. 干湿环境不同:普通金镶玉和蝴蝶装金镶玉都是在书页修补完晾干的情况下进行镶衬,而湿法金镶玉是在书页湿润的情况下进行的。2. 书页修补的时间不同:湿法金镶玉是修补与镶衬并行,也就是说书页修补时不需晾干就直接镶衬,而普通金镶玉和蝴蝶装金镶玉是将书页先修复好晾干后再逐页镶衬。3. 浆糊使用量不同:普通金镶玉和蝴蝶装金镶玉在镶衬时都用了少许浆糊,用点状浆糊将书页与衬纸粘在一起,而湿法金镶玉在镶衬时没有使用浆糊,直接用水将书页与镶纸衬在一起。4. 溜口条宽窄不同:由于蝴蝶装金镶玉还需要在背面中缝粘皮拉条,为了使皮拉条的力道分散、均匀,故其溜口条要比普通金镶玉与湿法金镶玉的溜口条略宽一些。5. 外观不同:普通金镶玉与湿法金镶玉外观上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如果一部古书在修复时需要做成金镶玉,那么使用普通金镶玉或者湿法金镶玉做出的外观效果可以完全一样,即书口处都能看到原书页与镶纸的镶衬,天头地脚的尺寸可以做到完成一样等等;而如果采用的是蝴蝶装金镶玉,那么完成以后在书口处是看不到原书页的,因为蝴蝶装金镶玉是将书页完全衬在了衬纸里面,当打开这本蝴蝶装金镶玉时,我们看到的是一页完整的书页,就像蝴蝶装的书页一样,版心在中央。6. 蝴蝶装金镶玉的捻眼没有打在原书页上,而是打在皮拉条和衬纸上,而普通金镶玉和湿法金镶玉的捻眼,一是打在原书页的书背上,一是打在镶纸上。7.普通金镶玉和湿法金镶玉在接完书脑后都要剪开多余层数,以使书页在镶衬完以后薄厚相同,而蝴蝶装金镶玉由于镶衬方式的不同则不需要这一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2适用范围</p><p class="ql-block">由于三种金镶玉在制作方法上以及外观的不同,所以适用范围也是有区别的。普通金镶玉做法较为传统,相比其他两种,应用也更为广泛一些。一般说来,一般需要金镶玉的修复方法修复的古籍都可以用普通金镶玉来修复。湿法金镶玉由于在修复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水,所以对于红格、蓝格的书并不适用,多会跑色,抄本亦是,不宜使用这种方法。普通金镶玉是在干燥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这几类书不受限制。但是也正是因为湿法金镶玉在制作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水,所以除尘效果很好,对于破损较为严重、脏污比较厉害的书比较适用。蝴蝶装金镶玉有其独特的特点,因为书页打开后仍是蝴蝶装样式,整个书页完全保护在衬纸之间,所以若原先书是蝴蝶装,再修复时想要使用金镶玉的方法,那么无疑蝴蝶装金镶玉则是其最佳选择,因为其修复后书页仍然是蝴蝶装样式,并且在翻阅时也不会直接接触到原书页,装订时也没有伤害到原书页,这种方法最为合适。众所周知,一般在修复信札时,多采用挖衬的方法,可保留信札原貌、保护信札本身,这种挖衬的方法适用于较小形、窄形信札,做出来很美观。但是对于较大幅,几成方形的信札,再用挖衬就会使得做成的书太大且不成比例,这种较大幅的信札在修复时就可以考虑使用蝴蝶装金镶玉的修复方法,将信札正面对折(如果中线写有内容,可以避开字行向左向右折叠,只是在下一步镶衬时要定好位),在背面折痕处溜口,粘皮拉手等依序进行蝴蝶装金镶玉的修复过程。这样做出来的书开本合适,宽高比例也协调。</p><p class="ql-block">3.3平整度比较</p><p class="ql-block">比较而言,湿法金镶玉的平整度是最好的,因为书页与衬纸的粘和均是在有水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平整度较高,书页和衬纸的贴靠也很紧密。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由于湿法金镶玉使用较多的水,书页是否会板结的疑问,可在具体实践中进行确实,笔者以为书页平整度很好,并未板结。</p> <p class="ql-block">3.4所需时间、衬纸用量等的比较</p><p class="ql-block">由于湿法金镶玉是书页与镶衬同时进行的,所以可以节省书页单独倒干的时间,比普通金镶玉所使用的时间要短。蝴蝶装金镶玉在镶衬时工序较为复杂,所以花费时间相对较长。</p><p class="ql-block">湿法金镶玉在镶衬时用的是上条子的方法,这样就可以节省衬纸的用量,有时即使是“下脚料”,也可以被充分利用。普通金镶玉多用折回碰边的方法接天头地脚和书脑,所以在裁纸下料的时候要比湿法金镶玉更费纸一些。</p><p class="ql-block">还有,湿法金镶玉在镶衬过程中,没有使用浆糊,这样就可以少招虫害,这种特性在环境湿润的南方是很重要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4 金镶玉装的实际应用</p><p class="ql-block">由于金镶玉的修复效果很好,较大程度增加了书籍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书籍的使用效率,加之美观大方,所以颇受古籍修复者的爱戴,不少古籍收藏者在选择修复手段时都会选择做成金镶玉装。但也存在因为金镶玉改变了原书形式,影响了古籍的文物性,而排斥金镶玉这种修复方法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客观地说,金镶玉将原书页镶在了整册书的中间,所以在翻动时可以避免手直接触及原书页,这是整旧如旧的修复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而金镶玉的这一特点对于天头有批注文字的古籍犹有价值。再者,金镶玉是可逆的修复方法。金镶玉的修复方法对原书页来说只是多了两个订书捻的洞(整旧如旧的修复方法同样要在书页上打眼订纸捻),其余都未损伤,所以若想将书页重新取下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并不妨碍以后出现新的修复手段和方法时需要对书做改动。所以金镶玉的修复方法在实践中是可以较广泛地被应用的。</p><p class="ql-block">总之,金镶玉的修复方法适合修复书品较小的、书页纸张较薄易脆的、虫蛀厉害无法翻阅的,天头有批注文字的古籍,其使用范围还是相当广泛的。加之,湿法金镶玉和蝴蝶装金镶玉近几年也渐渐地被修复者接收和使用,更是整体扩大了其适用范围,我们不能因为其会改变原书的形式就贬低它的价值。在选择修复方法时只要是出于对古籍的最有利的保护都是值得考虑的,包括整旧如旧和整旧如新的各种修复方法,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古籍!</p><p class="ql-block">本文发表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总字第202期。</p> <p class="ql-block">以下视频来自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