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一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p class="ql-block">  爱上读书,独处也不孤独。读书不求章法,读杂书,随意地读。有的书细细地读;有的书读了三五年还没读完;有的书只瞥了那么一两页,立马转手大方地送了人(大概颇有些责怪那些书籍包装的过度严实,你根本无法翻看里面的内容。于是看一眼标题,被标题党吸引,买了。买到手,拆开严实的包装,看一眼里面的内容,索然无味。索性转手送了他人,思忖着或许可以物尽其用吧)。“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语言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热闹年末岁初,找点空闲,挤点时间,断断续续,读完龙应台女士与她儿子的书信《亲爱的安德烈》。</p><p class="ql-block"> 书信往来时候, 一位是近六旬曾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的母亲龙应台,另一位是轻狂的正上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里的书信,呈现了母与子两代人的思维与观念的碰撞,不同文化对个人思想意识的影响。母子书信,母子对话,母子情深,就这么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p><p class="ql-block"> 书信交流内容颇广,电影、音乐、教育、东西方文化……</p><p class="ql-block"> “弱水三千”,我“先取一瓢饮”,说说龙女士谈读书罢。</p><p class="ql-block"> 龙女士谈读书:“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攀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力,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是龙应台回应安德烈质疑自己的人生高度无法企及父母,内心焦虑时的一段话。</p><p class="ql-block"> 父母是高知高官的孩子尚且疑惑为什么要读书。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也在疑惑求学的意义是什么。龙应台是那样的“解惑”,我们又是怎样的给孩子“答疑”呢?</p><p class="ql-block"> “弱水三千”,我“再取一瓢饮”,说说龙女士与孩子思维碰撞的分享罢。</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两代人,也是两国人(龙应台的先生是德国人),中间横亘着东西文化。安德烈欢喜摇滚乐,嬉皮文化。龙女士分享自己成长的小渔村,贫穷的生活环境,对弱势的悲悯。书信往来,一个是“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一个是“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试问,我们的“早更的”父母与“叛逆的”孩子又是怎样的相处呢?换位思考,静坐沟通?还是恶语相向,水火不容?</p><p class="ql-block"> “弱水三千”,我“三取一瓢饮”,说说龙女士与孩子畅谈伴侣。</p><p class="ql-block"> “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p><p class="ql-block">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不断影响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我们谈论不同的话题。一粒种子长成参天,不同时期给予阳光雨露,扭转歪曲的枝干。过了时节,歪脖子树便成了歪脖子树。草木如是,孩子也如是。试问:我们的父母们又是怎样的去影响我们的孩子呢?</p><p class="ql-block">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的各人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越走越压抑……”</p><p class="ql-block"> 为人父母的我们,可曾与孩子面对面端坐,真真切切地交流人生感想?</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很短,所谓父母与子女一场,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有厚度有深度的书,是日日读日日新,读千百遍而不厌倦。因为读书的意义不是拘泥于文字的精美,而是书中的文字引起你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万家灯火的日子, 执手《亲爱的安德烈》,看母子对异国文明的讨论,看母子对东西文化的碰撞,看母子对时下现象的共勉。</p><p class="ql-block"> 一时兴起,诌打油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漫卷诗书闲好处,</p><p class="ql-block"> 门前风雪景来佳。</p><p class="ql-block"> 父母为子计深远,</p><p class="ql-block"> 应台母子话端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