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杭州走读文化快乐群的七名群友在陶老师的带读下.走读了黃公望隐居处。</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隐居地文化公园前石刻。</p> <p class="ql-block">至元四年(1338年),黄公望结庐隐居于杭州筲箕泉,行踪不定,虞山、苏州、无锡、荆溪、吴兴、松江等地是他时常往返的地方。后其子黄德宏寻至筲箕泉,于是归富春。 </p><p class="ql-block">至正七年(1347年),黄公望定居于富春江。当时,他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黄公望一生结交许多禅师,其中无用禅师就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一起结伴出游,有一次,从松江回到富春山居,无用禅师希望黄公望能为自己创作一幅长卷,黄公望答应用三年的时间,绘制一部历史巨作《富春山居图》。黄公望从开始创绘《富春山居图》画稿,历经数年,时断时续,直到至正十年(1350年)他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此图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禅宗山水画,它的知名度与《清明上河图》齐名,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后来被烧成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定名为《剩山图》,后半卷称《无用师卷》,以无用禅师的名字而命名。《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现藏于浙江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走读文化行群友在黄公望雕像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结庐处牌坊正面为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的题额:“元高士黄公望结庐处”。上联为“浑厚华滋,图成长卷垂千载;”下联为:“精严逸迈,论定高名冠四家。”上联是对画的评价,是说《富春山居图》这幅水墨画长卷,达到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成为传世之杰作而流芳百世;下联是对人的评价,是说黄公望具有独创性的艺术风格和超尘脱俗的人生境界,因此而被后世推为“元四家”之首。</p> <p class="ql-block">云溪竹径</p><p class="ql-block">进入庙山坞内,首先见到的即是小桥流水人家,两边是数丈高的翠竹,踏着铺满竹叶、松软平坦的小径,漫步在绿竹之间,顿感 “夹竹萧萧竹万竿,春昼阴晴人不知”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隐居处…小洞天</p> <p class="ql-block">隐秘在竹海深处的黄公望结庐地【小洞天】,位于富阳林木葱郁的庙山坞底,是黄公望生活起居的地方。由于周围山峦起伏,密林遮天,而此地有块平坦处,抬头望天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即取名【别有洞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楼】为当年黄公望作画的画舍,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富春山居图》正是在这里问世。走进南楼,一股墨香迎面而来。案上笔墨纸砚俨然,仿佛黄公少时便会跨入舍内,作起画来……</p> <p class="ql-block">筲箕碑亭</p><p class="ql-block">庙山坞坞底山弯处有一个山头,山脊酷似筲箕肚皮,意为反扣的筲箕,一种竹编淘米具,间有潺流山泉,故称筲箕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清风徐来,泉水潺潺, 别有一番意境。</p><p class="ql-block">在溪边建有一碑亭.亭中有一碑.碑上"筲箕泉"三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p><p class="ql-block">碑亭上有横匾"富山別径"两柱对联,上联:白鹤来时仙绩驻,下联:清泉涌处竹风轻。</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纪念馆</p><p class="ql-block">黄公望纪念馆占地面积957平方米,展厅面积730平方米,总投资达两千余万。整个展馆分为三个展厅,第一展厅是影音及黄公望的生平小传,第二部分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以及相关资料的介绍,第三展厅是对黄公望以及《富春山居图》的研究成果的展示,还有黄公望其他画作的赏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