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革命岁月

大明悦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的父亲出生在山东革命老区,自小跑地下交通到加入八路军,历经枪林弹雨,目睹战友牺牲,蹲过国民党监狱,也算是出生入死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是父亲在耄耋之年才断断续续讲给我们的。那是父亲因病住院,我在医院陪他老人家时,他情不自禁絮絮叨叨讲述着自己的一生,尤其是怀念战友难抑泪水,才知道父亲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光辉灿烂的历程,让我们儿女深为震撼也深受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是在睡梦中走的,我猜想父亲一定是去看望他的战友们去了。父亲在十五六岁时就背着家里,开始给村里党组织和区里党组织做地下交通员了,他清晰地记着当时的区委书记叫纪文焕。后来父亲大点就积极报名参加了部队,编入八路军华东军区渤海三团参加了若干次战斗。有部电影叫《南征北战》,影片中呈现出凤凰山战役,父亲讲,他每每看到这里都会激动不已终生难忘,说凤凰山战役非常激烈,他们连队奉命向凤凰山执行任务,不幸遭遇大量国民党军,父亲所在连队大部突围,十余人员受伤被俘,父亲也在其中。父亲清楚地记着那位抗机枪的身材较魁梧的大个子负伤战士叫姜立行,敌军官凶狠地把他拽拉出来,逼他说出部队的情况,大个子战士就是不说,敌军官气急败坏当场就把他枪毙了,之后又对他们拳打脚踢,恶狠很地叫喊要将他们这些人员年龄大的枪毙,年龄小的编入国民党军队。在押解途中,遇到一股还乡团,还乡团的头头是当地人,恰巧是父亲上学时的班主任,由于父亲在校学习聪慧,成绩总是拔尖,故对父亲印象还蛮好,就哄骗父亲当他的勤务兵,父亲死活不从。后来是父亲村中作保,设法将父亲从监狱中救了出来,连夜转送到了天津,自此父亲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再以后为生活所迫,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学徒生涯,与缝纫设备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每每回想起那些死去的战友是心痛不已,经常教育我们,战争是非常残酷的,要珍惜我们祖国的繁荣强盛与和平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父亲响应国家号召,含泪辞别母亲,从天津来到荒凉的大西北,特别选择了军工单位。父亲精通缝纫设备维修管理,无论任何一台缝纫设备出现问题,在他手上都是很快解决,故操作缝纫设备人员都很佩服他,喜欢找他。父亲还擅长写画,在工业学大庆那年月,父亲单位大门内耸立着一座很大很宽很高的壁照,原先上面写着其它小字,上级领导视察到此,指示根据形势发展要求,五天内改写为“工业学大庆”,但无人能写,父亲恰巧出差,单位领导连发电报催速回。父亲爬高上下加班延点按时按要求完成,领导们抬头望着那气派庄严的“工业学大庆”纷纷称赞。由于我常常跟着父亲看他写字画墙报,耳濡目染也略学一二,终身受益匪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儿女知道,父亲一生刚强正直,不忘初心,党的利益始终第一,视名利如粪土,因此受过一些委屈,但父亲的工匠精神在单位赫赫有名,无人能撼,我们儿孙深受教育备感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亲,我们儿孙坐在你用心守护了七十年的家中,家中的件件物物角角落落依然亲切熟悉,可再也看不到你挥毫书写毛主席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再也看不到你和我们同坐一桌讲那革命岁月。“睹物思人”犹如奔腾的海浪波涛一阵阵地狠狠撞击着我,让我刻骨心痛,你的面貌你的身影不断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家中自此没有了父亲说笑,没有了我们争吵,没有了对我们的嘘寒问暖,悲从心来,泪如泉涌,实实体会到了失去父母的苍凉和悲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历史的长河中,九十二年很短暂,但在人生的历程上父亲很富有,看到了新中国,建立了家庭,展现了才能,做出了奉献,看到了你的孩子们幸福成长,你是幸运的,你是高寿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十年间,西安成为了你的第二故乡,你与历史名城西安永存,同时也永存在了我们儿孙们的心间,永存在亲人们的心间,永存在革命事业的历史画卷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2.11.2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 李大明,男,1955年生人,祖籍山东,出生于西安,生长于西安,大专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陆军学院,高中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507子弟学校。退休前在西安电机厂武装部、宣传部、党委工作部、新厂区建设工作组、财务部等部门工作。退休后受聘在陕西西慕电气设备有限公司、西玛物业公司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3年7月份受邀做为公民代表走进西安市政府,与时任董军市长等领导共话改革开放和地方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喜欢诗朗诵,爱好写点什么,在中央宣传部理论刊物、西安市委宣传部理论刊物、中国机电报、西安日报等媒体刊发多篇理论探讨文章。在《金秋》杂志、西岳文化、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塞北文学等网络平台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文章(获得二等奖、优秀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赞同的观点: 生活多彩,写作快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