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何时起,"西乡出小旦"成了外人眼中西乡人的显著特征。虽然我不清楚西乡到底有没有戏剧名角,但西乡人爱看戏确是不争的事实。哪家孩子结婚,哪家老人去世,甚至哪家逢十庆生,都要请戏班唱戏。至于菩萨生日举办庙会,自然得请戏班来演出。时间就不是三五天,往往要一周甚至十天半个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然,请的戏班,并不是什么正规剧团,大多是一些草台班。演员也非名门旦角,都是一些平时耕种,闲时出来唱戏的业余演员,用今天的话来说,至多算个戏剧发烧友罢了。唱的呢;既不是什么京剧、湘剧等正宗戏剧,也不是什么鸿篇巨制,而是地方花鼓戏选段。他们的服装、道具并不光鲜亮丽,而是一些简单陈旧的东西,更不用说灯光舞美之类。那时候,哪家请他们去唱戏,往往只要来人说一声,并不需签演出合同之类,也没有负责接送的车辆。剧团往往自己配置一、二辆板车,笨重的道具就放板车上。轻的呢,那就演员自己随身携带。除此之外,还要匀出几个青壮演员,负责拉车、推车。如果遇到上坡或者道路难行,其他演员也要一起来推车前进。他们也不择地方,庙里、家门口,甚至在空阔的场地上,取几根木头,几块门板,搭一个简易的舞台,他们就可以开启精彩的表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可是,如果你认为这样设备简陋、水平参差的草台班,肯定唱不出什么精彩的戏剧,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些聪明的演职人员,懂得用他们勤奋,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弥补自身的不足。从剧目到演出,每一个内容他们都要精心挑选,每一句唱词他们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每一个动作他们都要反复地演练推敲。就拿剧目来讲,他们会根据场合来确定一些剧目:办喜事,他们就唱《玉堂春》、《牛多喜上轿》,办丧事则唱《秦雪梅吊孝》《南继子扳砖》,庆生唱《五女拜寿》,《张广达上寿》等,力争做到演出内容与场合气氛的融恰一致。至于演出,为了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他们颇有拼命三郎的那种霸气。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骡马桥走雪》、《南继子扳砖》这些因剧情需要演员赤脚、赤膊上台的表演,只要锣鼓一响,演员毫不犹豫,顶风冒雪,赤脚赤膊就上去了,几十分钟,就那么颤抖着身子,颤抖着声音,倾情演出,让观众百之深深感动。《秦雪梅吊孝》,演员披麻戴孝,跪倒在人家灵堂里,一跪就是三四十分钟,一声声诉说,一声声呼喊,将演员的敬业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不知怎的,西乡人对戏剧似乎天生就有一股子热情。即便是这样简易的草台戏,他们也是乐此不疲,只要有一段时间没看戏,就感觉浑身都不舒服。"三天没戏看,道场也好。"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写照。为了一次精彩的演出,他们不怕奔波劳累,甘愿为剧组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只要有剧组愿意来演出,他们就会主动承担那些杂务。搭台、做饭、打扫卫生、安排住宿,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人争着去干,每个干事的人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好。演员来了,拿出的是家里最好的饭菜,最好的烟酒,让出的是家里最舒适的床铺,最暖和的被褥,为的就是让演员能心无旁鹜地去演出,去给观众呈现最精彩的表演。如果因戏剧内容的需要,不需要演员提出,他们就会主动地提供“特殊”服务,冬天里,如果需要演员衣衫单薄地登台,他们就会拿出好酒,等演员暖了身子再上,还未等下场,熊熊的炉火已经生好,滚烫的姜汤已经熬好,好让演员驱寒保暖。如果需要演员跪比较长的时间,他们会事先准备好一个柔软的护垫。试想,有这样的观众,演员怎会不卖力演出呢?西乡人不但服务工非做得好,他们的捧场也是一流的。只要听说有戏班要来演出,他们就成了绝佳的海报,没有电话,信息不通,交通不便,怎么办?他们会不辞辛劳,迈开双腿,将自己的亲戚一个个请来,让他们来一次精神的会餐。而那些十里八乡的西乡人,只要听到哪里有演出,不管有多远,不管有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按时赶到演出场地,来个一睹为快。如果看得意犹未尽,还要央求剧组过去,上他们那里再演几场,让未能前来的人也过过戏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乡人同时也是专业的观众。他们不但爱看戏,也很懂戏。他们中大多数人都熟悉那些曲目的内容,戏剧的唱腔。有很多选段他们也能唱个八九不离十。即使随便哼上几句,也有板有眼,韵味十足。甚至有些发烧友,也一改乡里人的那种内敛和羞涩,主动走到台前与演员切磋一番,来提高自己的水平。那些演员呢,也乐于与他们交流,传授给他们“秘笈”,这样,双方的技艺在相互的切磋中逐渐提高。西乡人懂戏,更懂怎样看戏,知道戏唱得好坏,但从不拆台,不让演员感到难堪。戏唱得好、他们会高声喝彩,以示对演员的喜爱;戏演砸了,他们也会报以鼓励的掌声来消除演员的窘态,待演出完毕后再指出演员的问题所在。这样,演员的技艺在观众的观赏中不知不觉提高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电影、电视剧的飞速发展。花鼓戏已基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的年轻人,对花鼓戏甚是陌生。即使是县市的一些正规剧团,也只是作为非遗项目保存着,一年难得对外演出几场。然而,在西乡,仍有几支草台班活跃在婚庆、生日庆典和白事现场,仍有一批年纪较大的观众对他们如醉如痴……</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