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清和往事】</div><br>东湖清河桥,古名请和桥,位于武汉东湖风景区的磨山景区和落雁景区之间的水面上,是落雁景区水上主要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名桥之一。清河桥采用连拱形式。正桥部分为五孔连续两铰空腹拱桥,两侧引桥均为五孔连续两铰实腹拱桥,主桥桥台设四座观景平台,斜对称布置两座雕塑。<br><br>站在清河桥上可观东湖二十四景中的七景。可近睹有芦洲落雁,天台晨䂀,烟波渔歌;可远眺有楚天极目,双峰夹镜,空山悠笛,龙舟竞渡。桥台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水面观景台,使东湖的水美山美展现无遗。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年光阴泛流波,往事随风事堪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箭乾坤天下定,青山绿水说清和</div> 春秋时期,还没有成就霸业的楚庄王经过几年的韬光养晦,休养生息,选拔了忠心贤良之士为官,同时限制了有二心的掌握实权者,勤政爱民,楚国其时已经国力强盛,就连周天子也不敢小觑。<br><br> 当时楚国的令尹(音同引)斗越椒结党营私,野心勃勃,有不臣之心。楚庄王就任命了三个大臣协助令尹工作,继续消弱令尹的权力,防止斗越椒作乱。但在算不如人算,在楚庄王出外讨伐外敌凯旋回城时,令尹斗越椒还是在城内发动了叛乱。楚庄王措手不及,边打边退,最后退到东湖边。人困马乏的大军退到了一座小山(指清河桥东面的小山头)。为鼓舞士气,楚庄王亲自擂起战鼓(故该山便名“鼓架山”)才得以在此地湖桥两边两军对峙。然而,由于斗越椒是有备而来,而刚刚经历过数场大战的楚王军队则是疲惫不堪。<br><br> 楚庄王此时已经是“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只得派大臣苏从前往斗越椒军营谈判,却被斗越椒断然拒绝。此时,一个叫养由基的小校站出来对楚庄王说:“敌强我弱,不能硬斗,只能智取”。<br><br> 楚庄王忙问如何智取。<br><br> 养由基说:“早听说斗将军箭技了得。我也善射。请让我上前与斗越椒比箭,一决输赢”。<br><br> 楚庄王应允。<br><br> 飞快来到桥头,朝着对岸大喊:“河面宽阔,箭不能至。斗越椒,早闻你箭技惊人,小可不才,愿与将军比试比试。”<br><br> 斗越椒诧异道:“你是何人?”<br><br> 养由基应道:“楚王帐下小校养由基。”<br><br> 斗越椒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便欺其无名:“要与本将军比箭,必先让我先射三箭。”<br><br> 养由基不屑:“莫说三箭。即使百箭,吾来者不惧。但若三箭射不死我,我只还你一箭,这叫一箭定乾坤,天下还应该是楚庄王的。你敢不敢与我比试呢”。<br><br> 斗越椒见他只拿一张弓,却没有箭,心里想:我一向箭法准,他终难逃一死。万一三箭都不中,他也无法射我,那时大军掩杀过去,还不把他剁成肉泥。于是满口答应。<br><br> 二人各立桥头两侧。斗越椒不打招呼,挽弓就是一箭,却见养由基轻轻将弓梢一拨,那箭落入水中。紧接着第二支箭又“唆”地射了过来,养由基身子一蹲,那支箭从头上飞了过去。斗越椒不等他站起身来,就射来第三箭。养由基两脚站定,并不转动,箭到之时,张开大口,刚刚的将箭镞咬住。<br><br> 斗越椒见三箭都不中,反而有一支箭落到对方手中。心下早已着慌,只是大丈夫出言在前,不好失信,于是叫道:“让你也射三箭,若射不中,我再还你三箭。”<br><br> 养由基高声叫到“我有言在先,只还你一箭”。说罢把弓弦拉满,却不搭箭,嘴里大喝一声“令尹看箭”。斗越椒听到了弓弦响声,身子往旁边一闪,还没有等他回去过神来,又听对面养由基嘲笑道:“箭还在我手,令尹如何就先躲闪了?”话音未落,又听弓弦响处,这一次,那枝被养由基用嘴咬住的真箭带着风声呼啸而来,斗越椒躲闪不及,当场中箭身亡。<br><br> 而叛军见没有主将,慌乱四处逃散。<br><br> 楚庄王率领将士直奔湖边要冲过桥去将叛军杀绝。这时养由基站在桥头上拦住楚王请求道:“他们谋反都只是受了斗越椒的蒙骗,别杀他们吧,他们一定会对大王感恩不尽并效忠大王的。”楚庄王觉得他说的有理就同意了。叛军们被赦免得救了,都很感激养由基及时求和免战,就把这座桥叫做“请和桥”。后来由谐音变成叫清河桥。这座古桥不知哪个年代塌入水中,再也没有人见到这座桥,于是这个地名和传说一直被沿传了下来。<br><br> 如今留在东湖中的清河桥是后人仿造的。桥台上东西两侧斜对称立有两座铜雕塑,清河桥的东端为神箭手养由基携弓射箭,西边为楚国出土的放大了的典型箭簇三支,直冲云霄,使古老的传说与桥的结合更具有楚文化品味。<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