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春联的传说和由来

马文霞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中“年”是一种独角猛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它就会出来掠食人畜,人们为了驱赶它,就在除夕之夜用红色桃木做成牌子,上有“神荼”“郁垒”之名,挂在自家门口,这叫作“桃符”,来避凶驱邪,这就是后来的春联。同时,民间还燃烧青竹,发出声响和火花,来吓跑年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祭祖先、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春联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记载: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位神人,一个名叫神荼(shū)、一个名叫郁垒<span style="font-size: 18px;">(lǜ)。</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开启美好的新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这就是最早的春联形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春联的由来</b></p><p class="ql-block"> 那么,什么时候才出现既能装饰门户,又能表达喜庆吉祥的春联呢?</p><p class="ql-block"> 五代时期,公元955年的春节,后蜀皇帝孟昶在桃符上自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说:新年享受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春意常在。</p><p class="ql-block"> 对联语言简意赅,工整对偶,表达了古人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强烈愿望和追求,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p><p class="ql-block"> 在宋代,春联仍旧叫做“桃符”。王安石有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p class="ql-block"> 因为宋代造纸术的发明,纸张的使用得到普及,桃符便由桃木板改为纸张。用纸张书写楹联,并在春节张贴,就叫做“春贴纸”、“春联”。</p><p class="ql-block"> 到了明代,开始盛行贴春联。</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亲手挥毫,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私访,看到公卿士家门上的喜气盈盈的春联,十分高兴,于是对春联大力提倡和推行。</p><p class="ql-block"> 春联自此流行开来。</p> <p class="ql-block">来源:诗词天地 网络资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