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镇路往事:藏龙卧虎的抗战时期桂林豪宅区

苏俊:桂林土人

桂林市东镇路,夹在叠彩山与铁封山之间,一条长约两里、东西走向的短街。这条现在不起眼的街道,在1936到1944年间,可是高官云集,风起云涌之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镇门及原文物工作队</b></h5> <p class="ql-block">  东镇路的得名,离不开东镇门。东镇门为南宋(1268--1272)广西经略使胡颖所建的静江府城门之一,始未名,明代时才名东正门。清代时,因城门在原称镇南峰的铁封山东南麓,得名东镇门。南北城垣分别与今日叠彩山、铁封山连接。胡颖同时在今铁封山与鹦鹉山之间修有北月城,以作护城之用。据史料记载,就在东镇门上的城墙上,南宋马塈将军及其部将抵死抗击元兵南侵。在巷战时,马塈因臂伤被俘,就义时堪称壮烈。太平军也曾从东镇门进攻桂林,未果。</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镇门地理图(石刻拓印图)</b></h5> 我家一直住城墙下的文物工作队院内,记忆中,当时城墙基本垮塌,城墙砖大部分被周边居民借用搭建临时房,只剩下一城门。九十年代后对垮塌城墙重建,并在城门上重修楼阁,保留至今未再改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世纪初叠彩山和铁峰山之间空旷一片</b></h5> 东镇路作为一条街道,它的形成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晚得多。清末照片显示局部有围墙包围,但整体是一片荒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只有零星住房,未形成真正的住宅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朝末年东镇路附近图片(右上空地)</b></h5> 在1936年广西省会从南宁搬回桂林后,当时一大批高官需要安置,而这是桂林城内唯一没有开发的土地,也不涉及产权纠纷,且夹在叠彩山和铁峰山之间,比较安全,所以成为广西高官的要人聚居区。当然,这片区域并不足以完全安置高官们,因此还拆了伏波山至叠彩山的城墙,龙珠路(民国叫桂花路)和以东的住宅区也是那个时期的产物。<br><br> 东镇路是一条见证了历史风云起伏、名人来去、商贸繁华的老街巷,桂林“要人”的住宅区,众多达官贵人都曾寓居于此。叶挺将军被囚处、抗战期间江浙沪地区首次迁往桂林的88家工厂联合会,都在东镇路上。此外,东镇路上还曾有1936年建的桂林自来水厂、桂林蜜果厂、桂林中药厂、华中铁厂、西南纺织厂、桂林电机厂、解放军181医院、桂林市糖业烟酒门市部和中山北路小学等。<br><br>  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这桂系“新三杰”都曾与东镇路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 1939年之前,李宗仁、郭德洁夫妇就已经在水厂对面的东镇路5号居住,只是常年李宗仁在外,郭德洁住桂林。东镇路5号是一座颇为洋气的T字形平房,多间居室都是玻璃敞亮的木格门窗,墙壁是一种拉毛式的装饰效果,雪白的,小院里有很多花草树木。《广西文史》记载,1942年1月至3月,李宗仁母亲刘氏病逝。为方便料理李母后事,李宗仁、郭德洁夫妇在原东镇路5号居住了近两个月。<br><br> 东镇门口了在紧挨城门洞的北坡上,有一栋两层的小楼,是当时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兼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在桂林时警卫们驻扎的营房。在营房的斜对面,还有一条小巷,那就是东镇路的东巷。东巷的顶头也是叠彩山,而白崇禧的府邸就在此处山脚下。白家第五个孩子白先勇回忆起了自己在东镇路的童年时光。抗战末期,湘桂大撤退前夕,广西战事已经吃紧。他们几个小孩,为了躲避日军空袭,只要警笛一鸣,家人便仓皇入家中旁边山洞躲避。<br><br> 当了19年广西省政府主席的黄旭初,当时人送绰号“广西大管家”,在桂林为人所知的寓所在龙珠路。但在东镇路上,也有一处落脚点,就在后来的桂林地区食品公司的一幢房子里。相关资料如今已不可考证。<br><br>  青春戎马,晚节黄花。如今的东镇路上,已难觅李、白、黄三人故居。<br><b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济深故居</b></h5> <div> 位于东镇路11号的李济深故居,至今保存完整。漂亮的花砖,考究的轩窗,提示着主人非凡的过去。1940年至1944年,李济深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4年来,他便寓居于此。作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致力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冒着极大政治风险保护民主进步人士。叶挺、廖承志、李克农、夏衍等都在李济深的协助下,顺利离开桂林。<br><br>  东镇路南二里5号院(现东镇门口旁)曾经有一幢两层的小楼,抗战时期曾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特务营所在地。叶挺将军曾被囚禁于此。史料记载,叶挺两度被扣押在桂林,一次是1941年7月到次年1月;第二次是1943年的夏秋之际到该年年底。叶挺第一次被囚禁的地点,就在东镇路。之后又改到了七星岩的山洞里。<br><b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解放初期东镇路照片</b></h5></div> 抗战期间江浙沪地区首次迁往桂林的88家工厂,落脚点就在东镇路25号。1937年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后开始全面侵华,在沪企业家纷纷闭厂或者出卖机器不再经营工厂。为了在日寇铁蹄下保住民族企业,以陈炳勋为主的爱国企业家们不惜代价,拆卸数万吨的机器并将其运输到桂林。1939年,88家江浙沪地区工厂迁往桂林并成立了全国迁桂工厂联合会。联合会的落脚点,正是东镇路25号。不少从各地来的达官显贵,都住在了东镇路上。联合会长除了陈炳勋,还有郁鼎铭。企业家们在桂林的一方秀美山水中,继续践行着实业救国、保存民族工业的梦想,直到1944年湘桂大撤退时期,88家工厂被迫迁往重庆。<br><b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b>1945年光复后的桂林城</b></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照片下部为现解放东路,远方宝积山、叠彩山、铁峰山)</b></h5> 1944年11月10日,桂林全城沦陷。1945年7月28日才光复。桂林光复的当天,《大公报》记者戈衍棣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回到桂林采访,亲眼目睹,写了一篇报道《桂林的毁灭》:作为要人住宅区的东镇路也烧得很惨,东镇路上的豪宅被日军付之一炬,昔日繁华的东镇路疮痍满目。仅有夏公馆还剩一点下房,很多要人的住宅上还有敌驻扎过的字样,很明显的还是他们撤退时才焚毁的。城区内绝找不出五栋以上的完整的房子,“一片焦土”四字是桂林城最忠实的写照。<br><br><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2023年1月,改造中的东镇路</b></h5> 八十年前的硝烟、炮火、血泪,已经平息。如今的东镇路,也像逝去的老人一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故事仍在。<br><br><h5><b>部分资料来自于:桂林生活网、郁钧剑《家在桂林》,桂林日报。由于收集资料不足,本文可视为故事,不准确之处,敬请原谅。</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