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伟大的母亲

玉芙蓉

<p class="ql-block">癸卯年的春节与往年不同寻常,在观看除夕春晚节目的电视机前,缺少了我敬爱的妈妈!(27天前,2022年12月25日上午9:15,我101岁高龄的老妈,与新冠病魔顽强搏斗了18天,最终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仙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为璋:挽老革命彭易林老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年风云,横眉黑暗投身家国,鞠躬尽瘁执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纪人生,笔舞正气书写沧桑,满怀豪情献社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峥嵘岁月,坚定不移执信念,不负初心圆大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绣文章,耕耘笔墨书正气,好将素愿话平生。</p> <p class="ql-block">归元馨钟声声沉,漫天漫卷传佛音。</p><p class="ql-block">黄鹤盘旋载母去,千呼万唤无回应。</p><p class="ql-block">百年更替抗与争,沧桑变幻自雄鹰。</p><p class="ql-block">抚摸先人旧山河,母女情恩心相映。</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初疫情全面开放。12月5日母亲没有任何征兆。7日,母亲有点头昏,我立马联系母亲单位做测试盒。当晚,母亲却低烧突然转高烧,吃药也是高烧不退,拔120,回复说:要先联系好医院才送,我们连夜四处求援,于凌晨5点多才送医院。</p><p class="ql-block">持续九天发烧,医生说:已经转阴,但因高烧时间太长,乃至肺部白肺面积大,超高龄,抵抗无力,致全身器官衰竭,于12月25日驾鹤西去。</p> <p class="ql-block">母亲彭易林的人生简介</p><p class="ql-block">彭易林,1922年9月出生,红安人。抗战期间曾在黄安县(今红安)鄂豫边区抗日小学任教师、副校长,县政府委员、“冬学”委员会副主任。新四军第五师豫鄂抗日流动小学校长,于2015年作为抗战支前模范参加了北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教育科副科长、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卫生局副局长。1985年离休后任武汉市硚口区老年大学副校长19年。</p><p class="ql-block">著有《易林诗词》</p> <p class="ql-block">军功章倘在,音容倘在,精神倘在,厅里,房里,母亲的身影不在,左寻右寻,眼睛一遍空茫。</p> <p class="ql-block">如果功勋章能答应,我会喊千声万声!</p><p class="ql-block">但每每看见,我却像见到了母亲,总是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陈旧的箱子,装载母亲平凡而伟大。</p> <p class="ql-block">回忆往事,使我感知:抗战精神在妈妈的心中留下永远不灭的火种。晚年,妈妈她还经常哼唱着抗战歌曲。妈妈去年9月7日生日当天在家中也是唱着当年她在抗日小学教孩子们的难童歌度过她一百岁的快乐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在抗日流动小学期间,新四军五师政委(男)来校看望母亲的留影。抗日史料,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我想:我母亲非常幸运,在国家危难之时,勇于担当,冒着生命危险加入新四军这个充满活力的战斗集体,成为一名光荣的女战士。革命军队的熏陶,使母亲的精神获得新生。她感知人民盼望翻身做主人的殷切期望;她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战友;艰苦的环境造就和磨练出她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党的培养、教育,启发并提高了她为广大人民翻身解放事业而奋斗的觉悟。</p> <p class="ql-block">1938年在省女二中离校和同学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当年的母亲,也是年少英发,而苦难的中国,正在遭受倭寇侮辱,正义的母亲和她的同学、她的同胞毅然决然,投身到烈火之中,舍身取义!</p> <p class="ql-block">百岁生日,党和政府亲临现场,祝贺母亲百年之庆。</p> <p class="ql-block">百岁生日。</p> <p class="ql-block">我想,天堂的母亲并不孤单,匆匆离别我们,一定是去追寻着战友,去找大部队了!近年来,于溪阿姨走了,她是我妈妈在新四军五师时的团政治部宣传干事,曾任省出版局副局长等职,与我母亲等人合编《中原女战士》等书籍。孙维理阿姨走了,曾经的新四军五师青年干事;后任武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主持编写新四军回忆录。短短几年的时间,新四军五师的老同志相继离世,让人无比痛惜!</p><p class="ql-block">妈妈!您教我懂得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千千万万优秀的革命青年,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用青春和生命铸造,愿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后人前行。</p> <p class="ql-block">母亲选唱《二月里来》</p><p class="ql-block">作词:塞克</p><p class="ql-block">作曲:冼星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月里来呀好春光</p><p class="ql-block">家家户户种田忙</p><p class="ql-block">指望着今年的收成好</p><p class="ql-block">多打些五谷交公粮</p><p class="ql-block">二月里来呀好春光</p><p class="ql-block">家家户户种田忙</p><p class="ql-block">种瓜的得瓜呀</p><p class="ql-block">种豆的收豆</p><p class="ql-block">谁种下仇恨</p><p class="ql-block">他自己遭殃</p><p class="ql-block">加紧生产哟加紧生产</p><p class="ql-block">努力苦干努力苦干</p><p class="ql-block">我们能熬过</p><p class="ql-block">这最苦的现阶段</p><p class="ql-block">反攻的胜利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加紧生产哟加紧生产</p><p class="ql-block">努力苦干努力苦干</p><p class="ql-block">年老的年少的在后方</p><p class="ql-block">多出点劳力也是抗战</p><p class="ql-block">年老的年少的在后方</p><p class="ql-block">多出点劳力也是抗战</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5日,送汤给妈妈,诗词班应征《当代老年》杂志的春联,母亲随手写就春联,我也帮她即时上传编辑微信,新年的一月杂志,母亲春联占头魁。</p> <p class="ql-block">玉兔精灵承地气</p><p class="ql-block">金龙智慧展天才</p> <p class="ql-block">去年夏季,在家中写诗书法参加区老干局和老年大学的喜迎二十大活动,能吃能睡,不坐轮椅,生活自理,总问我:老年大学什么时候开学!</p><p class="ql-block">要不是病毒感染,她切对还可多活几年!</p><p class="ql-block">痛惜!</p> <p class="ql-block">在失去妈妈的日子里,日思夜想,以泪洗面。</p><p class="ql-block">搜寻母亲!</p><p class="ql-block">在母亲的物品中搜寻。</p><p class="ql-block">在母亲溜达的地方搜寻。</p><p class="ql-block">在母亲的座位上搜寻。</p><p class="ql-block">母亲的物品中,在一个陈旧的小皮箱里,发现许多一叠叠发黄的手稿。仔细一看,还夹有妈妈于1952年3月手写的自传、回忆录和照片,在此妈妈的人生足迹又一次展现在我面前!</p> <p class="ql-block">这些发黄破损的纸张上,都是我熟悉的母亲的字迹,慈祥可敬的母亲,如影视般,一幕幕浮现眼前,深刻地体会到她如火般的内心世界。 </p><p class="ql-block">母亲年轻时秀发乌黑发亮,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能说会道,和蔼可亲。在每个人心中,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莫过于自己的母亲。我亦如是。</p><p class="ql-block">妈妈原名彭定华,参加革命后受外祖父影响,爱好学习易经,改名为彭易林。</p><p class="ql-block">妈妈不仅仅是养育三个孩子的家庭主妇,更有光辉亮丽的人生。</p><p class="ql-block">母亲出生在著名的将军县——红安县的一个书香门第,衣食无忧,自幼写得一手大字,熟读四书五经;18岁,投笔从戎,成为一名气质儒雅的新四军战士。战争的磨练,使之成长为鄂豫边区冬学委员会主任和抗日流动小学的副校长,陂安南抗日民主政府副主任。</p><p class="ql-block">因为积极抗日的决心、态度和行动,成为国民党暗捕对象。在共产党的保护下,奉组织指令去武汉教育界隐蔽。</p><p class="ql-block">在武汉,坚信共产党的母亲,积极参加活动,开展民主运动,迎接武汉解放。母亲既是教员,又是宣传员、土改工作团团员、群众工作员、民盟盟员和编辑。尤其是从1941年2月加入新四军五师到抗战胜利离开红安,在革命后方经历7年磨练的母亲,在新四军革命大熔炉里,学习成长,工作锻炼,脱胎换骨,已从一个只知爱国,不识“五谷”的青年学生、一个羸弱幼稚的教师,成长为熟悉农村工作和农民建立了深厚感情的坚强的革命者。</p> <p class="ql-block">1943年春,为壮大抗日力量,新四军五师第一军分区部队提出:需征用家中私塾《桂林草堂》办兵工厂,我和家人欣然应允,将私塾无偿捐赠办兵工厂,并动员乡邻几名手艺好的铁匠师傅和新四军五师枪械库的同志一起维修缴获的武器和制造小型兵器。全家人与兵工战友们同灶烧火,同锅做饭,军民亲如一家人。部队政委程坦还表扬了全家无私支援抗日的大义之举。我们还常组织进步青年、学生和民众到集市、乡村、学校、道路两旁,张贴抗日救国标语,散发传单,动员群众抗战,进行抗日宣传活动,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有不少青年涌跃参军上前线,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抗战的热情,把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地传给大家,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摘自——妈妈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1938年妈妈正值豆蔻年华的女学生,就读的省立女子二中也受到日军的频频轰炸,被迫停学,16岁的她对祖国命运充满了担忧,对个人未来感到茫然。此时,聆听到革命先驱董必武来校作的报告,受此鼓舞,毅然弃学回乡,走上了抗曰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1938年10月,日机炸毁了我家在武昌的住宅,我就读的湖北省二女中也被迫停课。当时16岁的我对祖国的命运充满了担忧。就在我焦虑徬徨的时候,董必武同志的一次报告改变了我和父亲的命运。董必武来到省二女中礼堂作抗战报告,并有理有据地向同学们分析抗战时局,引导大家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并高声疾呼“脱下你们的学生装,回老家去,到敌人的后方去,和工农兵结合在一起,那样,你们将走出自己的道路!”受此鼓舞,我决心弃学回红安老家参加抗战救亡工作,当我把这想法告诉父亲时,得到他积极支持,父亲眼看武汉失守后,国民党消极抗曰,内心无比痛恨,他毅然退出了国民党,也辞职和我一起回老家,历经了烽火岁月......摘自母亲自传</p> <p class="ql-block">“我是于1941年7月参军的,新四军第5师是1941年4月初由鄂豫挺进纵队改编的,成立的两年多时间里,是敌后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日军为确保其占领区的统治,大规模扫荡和清乡,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千方百计地限制、削弱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鄂豫边区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粉碎了日伪顽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从1943年春开始,日伪军对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更为频繁。我时任边区人民政府委员和陂安南冬学委员会副主任,抗日流动小学的校长和五师师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动员全家腾出私塾,支援新四军第五师办兵工厂;一边教学生、农民学文化,一边发动周边群众开展支援前线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政治、生产活动,配合民兵站岗、放哨、查路线、送信等。广泛艰苦的游击战争,军民连续粉碎日伪军的春季、夏季、秋季“扫荡”,表现出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对我在吃苦方面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摘自妈妈的自传。</p> <p class="ql-block">一次,黄昏时分,队伍来到陂安南边区与红安交界处的鹅公岭下。由于附近有日寇的几个据点,队伍必须立即出发,翻越鹅公岭大山,到山的另一边,才能摆脱敌人的威胁。而此时正值严冬,道路陡峭,大雪封山,要翻越过去并不容易的。</p><p class="ql-block">带队的程坦政委是位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员,给大家做上山动员,讲了敌情和困难,告诫大家不要轻敌。 宣布行军规定,强调了联络信号,标志,要求不许大声说话,不许抽烟点火,并要求每个人记住各人前后的同志,互相关照,不得掉队,最后鼓励大家以革命军人的英雄气概征服雪山。大家听后,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p><p class="ql-block">妈妈说:当时行军每人挎一个长布袋,里面装了3斤炒米;一把伞或一张油布;一个水壶;穿的是草鞋;一床薄毯,天冷时我们就两个人一起盖,互相取暖。</p><p class="ql-block">队伍在黑夜中向山上出发。没多久,天下起了雪。人们听着前面的脚步声和喘息声,一个紧跟一个向山上爬去。越往上走,路越陡越滑,付出的精力和体力越大,大家拼命坚持着。伸手不见五指,只有轻轻的脚步声,掉队似乎在所难免,母亲紧盯前面同志的雨伞,疾步跟上。</p><p class="ql-block">快到顶峰时,风雪铺天盖地打在人们的身上,妈妈说,脸上像刀子刮似的疼。她紧紧抓住前面同志的背包带,顶着风雪艰难前行。</p><p class="ql-block">到达山顶,路变得平坦多了。为防止敌人发现,队伍没有停下休整,而是开始三个多小时急行军,大家筋疲力尽。饿了,就咬一口身上带的炒面,抓一把雪下咽。但停下来没多久,寒风吹得人们浑身哆嗦,只想接着赶路。</p><p class="ql-block">天快亮时,传来命令“警惕敌情,迅速下山”。整好行装,跟着队伍顺着一条沟道,飞快下山。大家相互挤着从山顶叽里咕噜向山下溜滑而去。不到一小时从山顶滑到山脚。终于翻过了山。</p> <p class="ql-block">妈妈说:在反扫荡的日子里,她所在的女生队,被编为第三队,与男生队一样,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和锻炼,表现得很坚强。</p><p class="ql-block">按照上级的安排,他们过着准军事化的生活,早上出操,队列训练,学习军事常识,生活紧张有序。打绑腿行军,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是否困倦饥饱,只要一声令下随时背起行装就出发。鬼子来扫荡时,他们分散躲在老乡家中。在敌人的枪炮射击和飞机轰炸下,跟随着老战士学习如何隐蔽自己,与敌人周旋。</p><p class="ql-block">妈妈说:他们这群小兵,虽然没上过战场,但是因为身边有战斗经验丰富的新四军干部指挥和保护,并不感到害怕。</p> <p class="ql-block">1941年春,新四军五师的同志把皖南事变的真相印成传单,送到学校后我立即叫学生的家长们分发,宣讲,以鼓舞斗志,我曾写过《皖南事变有感》一诗,诗中有:</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怪雨盲风传噩耗,奇冤千古曾未闻。</p><p class="ql-block">戈操同室煎何急,丹心碧血哭忠魂。</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红旗飘处人心奋,绿杨荫里练新军。</p><p class="ql-block">莫学贾生空坠泪,光明前景报祥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等诗词,以揭露蒋介石的罪行,表达了她对革命牺牲者的哀思和敬意。也入刊七七报。</p><p class="ql-block">——摘自妈妈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妈妈曾对军报记者说: 因工作成绩突出,她被任命为陂安南县冬学委员会副主任和县政府委员,抗日战争时期的陂安南县,是鄂豫边区辖区最多、范围最广、机构最健全的根据地之一,也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战略基地。广大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县政府的领导下,粉碎日伪军的“清乡”“扫荡”,阻击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取得了保卫根据地斗争的胜利。在此基础上,陂安南县加强经济建设、注重文化宣传、兴办教育、发展武装,广大军民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根据地建设,以顽强的毅力殊死斗争,为中华民族抗战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华中地区是人文荟萃之地,大批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来到陂安南抗日根据地,热忱参加抗日队伍。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领导人十分重视文化工作,重视知识分子。在辖区各地建立了“文化村”。成立了鄂豫文化协会,新四军各级,各军分区,都有自己的报刊,妈妈和祖父还编辑、印发七七报、编写抗日小学课本,及时宣传中共中央指示,反映敌后战斗生活,鼓舞抗日斗志,交流经验起到了重大作用。</p> <p class="ql-block">热爱书法,以挥笔代运动,健身强体,乐观向上,抒发心声。</p> <p class="ql-block">紧跟国家形势,每次都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这是母亲参加书法班活动写的书法展览。</p> <p class="ql-block">夕阳余辉,桑榆未晚。母亲虽疫情期间行动受阻,却思维敏捷,常有新作誉世界,书法饱满赞时代。</p> <p class="ql-block">这是去年热季在家写诗写书法参加迎接二十大活动。</p> <p class="ql-block">去年11月17日,母亲和妹妹按照往常的习惯,一起下楼,在武汉市体育馆宿舍院子内晒太阳,等我来送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