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2 2016. 6. 9</p><p class="ql-block">过了漫水桥,便来到了东山,当地俗称“香山”,据说得名于山上所产的香葛。由于龙门东山的石质比较脆弱,不很适宜开凿石窟,所以东山的洞窟只集中在南段。 </p> <p class="ql-block">擂鼓台雄踞于龙门东山南端,据说当年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与魏、韩联军激战,歼灭魏、韩联军24万,此处就是白起为秦军将士擂鼓助阵之处。后人便将此地称为“白起擂鼓台”,后来慢慢简称为“擂鼓台”。擂鼓台上有三个洞窟,俗称“擂鼓台三洞”,窟额刻“大万伍佛像龛”字样。</p> <p class="ql-block">大万伍佛洞指擂鼓台中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教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教派,“禅定”就是安定且止息杀虑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走进院子,里面是擂鼓台建筑遗址展示中心。自2005年3月至2009年7月,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联合对擂鼓台窟前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这个展示中心就是建在部分遗址之上的。</p> <p class="ql-block">擂鼓台三洞考古发掘现场图片</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擂鼓台三个洞窟前,地面4米多深的堆积中,涵盖了唐、宋、金、元等7个堆积层。展示中心的玻璃地面下,就是宝贵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游人喜欢往古迹里扔钱币,以图吉利,玻璃缝塞进不少钱币。其实,这也是对古迹的一种污染。</p> <p class="ql-block">擂鼓台南洞窟前的踏道</p> <p class="ql-block">擂鼓台中洞窟前的踏道。两条踏道保留了唐代到北宋时期石砌踏道的珍贵资料,为研究唐代龙门石窟洞窟前通道的演变提供了依据。</p> <p class="ql-block">图片所示两条踏道的位置,分别对着擂鼓台的中洞和南洞。</p> <p class="ql-block">挖掘出土的大佛顶陀罗尼经幢,雕刻于唐天佑三年(906年),石灰岩质,幢高160厘米,八棱柱,每面宽15厘米。经幢幢身八面楷书刻字,每面七行。</p> <p class="ql-block">出土的佛像残件</p> <p class="ql-block">四面龙首托莲座残件</p> <p class="ql-block">圆雕莲花灯座</p> <p class="ql-block">圆雕石狮</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有一面大鼓,应该和擂鼓台有关,但是没有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残碑石片</p> <p class="ql-block">出土瓷器</p> <p class="ql-block">屋顶的脊兽</p> <p class="ql-block">筒瓦</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瓦当</p> <p class="ql-block">出展示中心,跟着路标登上擂鼓台三洞前的平台。这才搞清方向,左侧栏杆外就是遗址展示中心的房顶,右侧墙角这通毫不显眼的石碑就是国内迄今发现的、唯一多面刻“佛足迹图像碑”。</p> <p class="ql-block">佛足迹图像碑的石碑材质为擂鼓台特有的石灰岩,碑身略微泛红。石碑被嵌于墙内,仅西面完全露出,能看见的石碑三面均以阴线雕刻佛足迹和人物图像。</p> <p class="ql-block">佛足迹图像碑西面示意图,碑面用阴线刻有两枚佛足迹,佛足迹上刻有车轮形状的千辐轮,上、下分别由W形与圆形轮状物组成的三宝标图形。</p> <p class="ql-block">佛足迹底部两角各刻一个盘坐的人物,头顶大致与足跟水平,上身已漫漶不清,看不出人物的头像。北侧人物左臂屈肘,手置胸前,坐在一个垫子上。碑两侧面底端也都刻有坐姿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尽管这块石碑露出的各面并没有显示年代的文字题刻,但从人物形象看,石碑具有唐代造像特征。</p> <p class="ql-block">擂鼓台中洞又称“大万五佛像龛”,开凿于唐天授年间(公元690-694年),因窟楣刻有“大万伍佛”字样而得名。造像是一佛二菩萨,窟顶、周壁和外壁遍刻“十方佛”15000尊。</p> <p class="ql-block">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身后雕饰高背椅,两胁侍菩萨足踩莲座。台基刻25个高浮雕罗汉群像,身高约80厘米。罗汉身旁刻有介绍其生平事迹的铭文,内容多摘自《付法藏因缘传》。</p> <p class="ql-block">穹隆形洞顶,装饰着华丽的莲花藻井。</p> <p class="ql-block">擂鼓台南洞地面中央砌有方坛,四壁与窟顶满雕结跏跌坐于莲座上的小型佛像,皆头戴高宝冠、身佩璎珞、项圈或臂钏、大衣通肩或袒右批覆、覆云肩、施禅定印、降魔印或法轮印。现存700余尊,兼有佛和菩萨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擂鼓台北洞内三壁各造一佛,以正壁宝冠佛为主尊,正壁佛像头戴高宝冠,结跏跌坐于金刚座上,身佩繁复的项圈和臂钏。三佛之外,壁面雕小型菩萨像,均肩披帔帛,斜披络腋,游戏坐于圆形仰莲座上。前壁两侧各开一大龛,内造等身四臂十一面和八臂密教菩萨一尊,因拍摄角度原因,此图只见两侧台座。</p> <p class="ql-block">北洞窟门外浮雕一深目高鼻的域外比丘形象。该洞的造像、布局及内容特殊,是唐代早期密教形象洞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走出擂鼓台,开始新一轮的上上下下行走,参观龙门石窟一定要有很好的脚力。</p> <p class="ql-block">万佛沟位于擂鼓台的北面,是一条东西向的山沟,因为沟壑北侧佛龛密集,造像众多,所以称为万佛沟。它是龙门石窟从盛唐到中、晚唐时期的一个造像中心,大约占龙门唐代造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p> <p class="ql-block">党晔洞,因窟门上方有唐大历七年(772年)党晔等人的游记而得名。窟内环坛上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佛座下左右各卧一狮子,窟门外两侧各造一金刚。</p> <p class="ql-block">洞窟外壁及所在崖壁上依稀可见游记石刻,多为唐宋时期的游记,可见当时龙门石窟观游之盛。其中,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的《丁裕游记》记述了当时“修整龙门山石佛”一事。</p> <p class="ql-block">高平郡王洞开凿于沟北崖壁的最高处,窟前有40多级陡峭的石阶。</p> <p class="ql-block">高平郡王武重规是武则天的侄子,石窟开凿于唐天授元年至神龙元年(690-705年),后因武重规病卒而缀工。窟内后壁主尊阿弥陀佛居中,两侧二弟子、二菩萨侍立。莲座下雕有十身坐佛,面相胖圆,均呈结跏趺坐,出露右脚。其中一尊右臂饰有臂钏,当是密宗的“大日如来佛”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主尊佛结跏趺坐于仰莲花之上,露出右脚,双手放于胸前,施说法印,头部已残。由主尊莲座根部向两侧分别伸出一条长梗,各向上托起两朵仰莲,其上雕出夹侍的二弟子与二菩萨,造型新颖别致。</p> <p class="ql-block">石窟门外两侧各雕一力士守护</p> <p class="ql-block">“西方净土变龛”是一方形浅龛,雕饰琳琅满目。佛龛开凿于唐武后至玄宗时期(684-756年),描绘的是阿弥陀佛居住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佛龛分上下两部分,上部阿弥陀佛居中,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座之上,施转法轮印,身着通肩大衣,身后刻有圆形头光与背光。主尊两侧各有一尊夹侍菩萨,均呈半跏趺座,身饰披巾,璎珞,头后刻出圆形头光。在一佛二菩萨之间及其两侧,分别夹有上下两尊坐菩萨,姿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背后浮雕着菩提树、楼台宫阙、宝盖旗幡和飞舞的乐器等。</p> <p class="ql-block">下部刻着伎乐舞蹈,表现了西方极乐世界庄严富丽、气象万千的天国景象。</p> <p class="ql-block">据《十六观经》记载,龙门石窟东山的西方净土变龛是白居易出资开凿的。白居易晚年在龙门的香山生活了18年,自号“香山居士”。他身患风痹症,因此发愿出俸钱三万,按照净土宗的经典《无量寿经》,开凿西方净土世界变龛,以作功德。</p> <p class="ql-block">西方净土变龛的东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开凿于中唐时期(760-859年)。龛内的观音造像高2.3米,头戴化佛冠,三眼十二臂。手臂呈各种姿态柔和伸展,似火焰,又像聚露。身体周围呈放射状刻着众多小手,手掌展开,掌内皆刻一眼。</p> <p class="ql-block">台阶上是救苦观音龛,因龛内有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所刻“救苦观世音菩萨石像铭并序”而得名。发愿主叫卢征,是唐德宗时期的一位官员,他两次遭贬,但都能安全返家,深感观音菩萨的呵护而造此观音龛。所以,此龛也被称为“卢征龛”。</p> <p class="ql-block">龛内仅雕刻观音立像一座,头束发髻,面容饱满,肩披飘带,下身裙带宽大,左手下垂提净瓶,右手上举。造像较为粗犷,可看出晚唐时期观音造像风格的变化,它是龙门石窟中唯一的一座晚唐时期有造像纪年的佛龛。</p> <p class="ql-block">边走边拍,路边的洞窟和佛像。</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个山角,居高临下看到了漫水桥。</p> <p class="ql-block">看经寺是东山最大的洞窟,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据说是武则天为唐高宗开凿的功德窟。窟高约8米,南北宽约11米,进深近12米。窟门因风化已残损很多,南侧的力士基本无存。从洞窟门上的两个方孔推断,看经寺原有木质房檐。</p> <p class="ql-block">洞窟的正面有一座建于清代的砖瓦结构二层楼,西面门额上刻着“看经寺”三字,东面门两旁有一幅篆书对联:“鹫岭初开觉路,本为如,今为来,翠竺黄花非定慧;鸡园再续传灯,菩曰广,萨曰济,长松细水亦功行”。</p> <p class="ql-block">洞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地面中央建坛,佛坛上结跏跌坐一圆雕佛像,面部丰满圆润,身着袈裟,衣纹流畅,为技法纯熟的唐代造像。</p> <p class="ql-block">窟顶中央,刻有龙门石窟最大的阴刻莲花藻井,莲花直径超过4米,周边有身长约2米的六身飞天浮雕环绕飞舞。</p> <p class="ql-block">看经寺的亮点是三面石壁下部的29尊罗汉浮雕造像,他们高约1.8米,神情各异,形象生动。众罗汉按照西土二十九祖传法谱系排列,自南壁开始,第一位摩诃迦叶,最后一位菩提达摩。</p> <p class="ql-block">南壁第一尊摩诃迦叶的造像曾于1936年到1940年之间被盗,几经流转,1978年由加拿大收藏家赫尔曼·利维捐赠给加拿大国家美术馆。2001年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决定将此被盗迦叶像无偿送还中国,这是龙门石窟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回归的 第一件流散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伊水长流,两岸依山而凿的窟龛雄奇壮观,绵延一公里,如唐诗描绘“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p> <p class="ql-block">岁月更迭,当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通通化为一抔尘土后,只有刻在石头上的崇拜和信念仍在默默地坚守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