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二年秋天的旅行——皖南(一)九华山

追逐阳光的人

<h5>旅行的目的地是美景和有文化内涵的古村、古迹,而感受和体验<font color="#333333" style="">融入在</font>旅行的过程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就是是一场心灵的鉴赏。</h5> <h5>皖南历史悠久,文化独特,还是个美丽的地方。一直是我们首选的旅行目的地。结合天气条件和疫情两个因素,制定了两周的皖南行程:九华山、黄山风景区、宏村、西递、塔川、南屏、唐模、棠樾牌坊群、徽州古镇、木梨硔。</h5> <h5>乘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飞池州九华山的航班,于晚上19:25到达九华山机场,当晚我们住在离九华山游客服务中心不远的柯村,这里住宿很多,有的在经营,有的已经关了,我们选择了一家干净的经济型酒店,为的是第二天从九华山下来可以洗澡。</h5> <h5>九华山位于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它以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h5> <h5>我们来九华山是想在欣赏九华山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了解一下这里的佛教文化,因此,选择了天台景区、月身宝殿、化城寺和百岁宫。</h5> <h5>天台是九华山99座山峰中,9座雄伟的山峰之一。民间有“不上天台,等于没来”,这里既有寺院,又有峭壁怪石和摩崖石刻。</h5> <h5>我们先乘坐虎形山到凤凰松站的景区大巴,再坐到天台的缆车,下了缆车,登山要走一千<font color="#333333">级</font>台阶到达天台寺。我们边走边观景拍照,大概爬了1个半小时才到达了天台顶后面的一线天。这一路上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寺院、大殿、石刻在秋色、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熠熠生辉。</h5> <h5>古拜经台在天台峰下。该寺始建于唐,经历代修建。 相传金地藏曾在此处拜诵《华严经》。佛教称金地藏“大愿菩萨”,僧人建此寺纪念金地藏,所以又名为“大愿庵”。</h5> <h5>由拜经台去天台峰百米处回首西望,一石龟竖立,神情专注,似翘首仰望北斗星辰,称其为金龟朝北斗。</h5> <h5>在拜经台寺后,有一石伏贴于悬崖上,高三十余米,翅膀分明,状如大鹏。传说地藏拜诵经书,大鹏飞来聆听而感化为石。称其为大鹏听经。</h5> <h5>天台寺东面以峰脊(青龙背)为屏障,南以玉屏台为墙身,西面和北面以突兀的巨岩为连接点,在凹陷地上筑高8米的石台基,构成平整的平面。山门处可见“非人间”和“中天世界”两方石刻,天台寺有三进殿宇,地藏殿、大雄宝殿和万佛楼,大殿北面有观音阁,大殿前的六角形石亭为捧日亭,亭前楹联书“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一线天位于天台寺北,仅能容纳一人通过。天台可观云海,<font color="#333333">看</font>日出。</h5> <h5>站在这个位置看天台寺,九华山自然地貌与佛教建筑的结合浑然一体,自然、协调,堪称一绝。</h5> <h5>天台古摩崖石多处,凿刻时间跨明、清、民国三个时代,文字有隶书、行楷等。“高哉九华与天接,我来目爽心胸阔”刻石,是九华山面积最大的刻石。天台禅寺北“一线天”大岩石南侧有行书“一线天”石刻,落款为“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季春”。</h5> <h5>站在"一线天”远望。</h5> <h1></h1><h5>佛教视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应化之地。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所供奉的四大菩萨中,惟有九华山的地藏菩萨是有历史考证的真人真事。很多人到九华山,拜地藏菩萨,月身宝殿是必去的寺院。这里主供金地藏菩萨的真人肉身。月身宝殿旧志称:“金地藏月身宝塔”,即地藏菩萨一期应化安葬全身之月身塔。</h5><p><br></p> <h5>佛教初传九华,始于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据明嘉靖《九华山志》记载,天竺僧杯渡来山始建茅庵,影响甚微。至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古罗僧金乔觉渡海来华,卓锡九华,苦心修持,唐至德初,青阳乡绅诸葛节至南麓登山,为大师苦修感悟,筹款买下檀公旧地,建寺请居。唐建中初,池州太守张岩崇仰大师高风,施舍甚厚,奏请朝廷移檀公旧额于“化城”,置于新寺。唐贞十年(公元794年)僧地藏圆寂,寿九十九岁,三年后,肉身不腐,种种祥瑞与《地藏十轮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相似,僧俗认为僧地藏为地藏菩萨转世,尊称金地藏。九华山遂被辟为地藏道场。</h5> <h5>后以浮屠法敛入缸,建塔于神光岺上,再后配以殿宇称月身宝殿。大殿为重檐歇山顶,铁瓦木梁,石柱石墙,内有七层八面木塔,供有56尊地藏菩萨塑像。此塔殿建筑具有“殿中设塔”,“塔中设缸”,“缸中珍藏肉身”的布局形式,殿内地面铺汉白玉石,中央是三层汉白玉塔基,上矗立七层八面红木宝塔一座。</h5> <h5>唐、宋、元时代是民间十方信士供奉维修,明朝以后得到朝廷的支持,解放后,政府维修。1988年以后,释圣富住持率僧众,广结善缘,多方募集,修了月身宝殿,殿门朝北,设九十九级台阶。还修建了地藏禅寺、弥勒殿、弥勒阁、钟楼、鼓楼、长廊、山门等。</h5> <h5>我们是从寺院西门进,北山门出,出了山门就是九华街,寺院南门的上禅堂还没看,上禅堂也是月身宝殿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又从九华街上到南门。</h5> <h5>上禅堂始建于明代,原名景德堂,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徒宗衍新修殿宇,始易今名。“香火为上禅堂最贫,风景为上禅堂最佳,院宇为上禅堂最丽”这三“最”是古时人们对它的评价。今日一见确实如此。</h5> <h5>看完整个月身宝殿,用了1个半小时的时间。</h5> <h5>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此寺是金地藏唯一亲自修建并长期居住的寺庙。唐至德初年建成,四周环山如城,寺庙历经废兴,一九八一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化城寺,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寺前有半月形偃月池和1864平方米的麻石广场。有四进殿宇。</h5> <h5>彩绘镂空云龙万岁碑,用堆积岩雕刻而成。为馆藏品。</h5> <h5>此行九华山百岁宫是计划的最后一站。</h5> <h5>百岁宫始建于明代,现在看到的寺庙是清代的,庙内供奉着明代无瑕和尚的肉身,因其活到126岁圆寂所以寺庙得名“百岁宫”。</h5> <h5>万历1563年间,五台山僧人海玉,字无瑕,云游至九华山。在此,以野果为食,用舌血和金粉,费时20余年,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计81卷。无暇圆寂于天启三年(1623年),三年后,恰逢王钦差来山进香,夜见霞光,因起视之,见无瑕结迦趺坐,面色如生。于是将肉身涂金保护,明思宗祟祯三年(1630年)敕封无瑕为“应身菩萨”,并赐额“为善最乐”,无瑕肉身塔名“莲花宝藏”。慧广和尚因就以此建佛殿。</h5> <h5>相传清咸丰三年寺庙遭遇火灾,肉身突然双手抬起,于是天降大雨扑灭大火。信众相信无瑕肉身依然法力长存,来此烧香拜佛的人很多。无暇和尚的肉身就供奉在寺庙内,双手果真是抬起的!</h5> <h5>百岁宫主体建筑白墙黑瓦,白色是因为这里供奉着无暇和尚的真身,而白色正呼应着“无暇”二字。沿着山崖呈南北走向狭长型排布,好似城墙,山上的岩石穿插入寺院内。</h5> <h5>二楼的罗汉殿是百岁宫此行的亮点,五百罗汉、诸天神佛,非常震撼。</h5> <h5>它的四楼层内有巨岩横陈,有磐石镶嵌,岩石与建筑、建筑与山峰有机结合。 石库式的大雄宝殿门上方,悬挂着“敕建万年寺,钦赐百岁宫”匾额。</h5> <h5>百岁宫坐落在海拔871米高的插霄峰上,徒步单程要50分钟左右,我们乘地轨上下,一是为省时,二是为省体力。 </h5> <h5>下了地轨,还有一处景色不容错过。天然睡佛是由花台景区的花岗岩群峰形成的象形山景。睡佛仰面天际,五官清晰宛如慈祥仰卧的佛教老人。 </h5> <h5>按照计划下一站是黄山。考虑黄山景点多,就做了一个二日游的安排。住在山上,比一般的住宿贵得多,还必须提前预订。可预订结果十分意外。价格不但十分优惠,还赠送免费山下汤泉酒店一晚。山上的西海饭店提供三餐,都是种类丰富的自助,也不用再自己背食品上山,既轻便又节省时间。于是第三天上午我们又增加了一个景点——九华山的九子岩景区。</h5> <h5>九子岩是九华山的一个景区,还是整个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九华山佛教文化孕育了九华山著名的两位高僧大德——九华山已故方丈仁德大和尚及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尊肉身菩萨"大兴菩萨"。来到这里才知道九子岩景区不但文物古迹荟萃,而且景色绚丽。</h5> <h5>这是坐在缆车里,看到九子岩。</h5> <h5>下了缆车后,我们选择了一条要走1个多小时的徒步路线。走完这段不长的路线,九子岩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块被青山绿水围绕的、远离喧嚣的通幽之境,不像九华前山,各处都弥漫着香火的味道,真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可谓是九华山自然风光最秀丽的景区。还有众多的古迹。</h5> <h5>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元代喇嘛塔,高约3.4米,它的存在印证了九华山地区汉藏佛教同参共修的历史。</h5> <h5>金地藏第一修行处——地藏磐陀石。相传金地藏初上九华山,在九子岩落脚时就在这打坐修行。这里东西南三面群峰环抱,北临深谷,环境十分幽静。人静坐于此,能够万念俱空,无欲无我,天人合一,达到一种特殊的精神境界。</h5> <h1></h1> <h5>现在可以在金地藏选择的清净之地,喝茶静思。</h5> <h5>华严禅寺原名广化院,又名九子寺。始建于唐代,到宋大中祥符年间(976-1008),广化院规模宏大,为九华山被朝廷赐额的22座寺院之一。</h5> <h5>公元719年,新罗王子金乔觉24岁削发出家,渡海来到中国,卓锡九子岩,参修佛学,终成正果。随后,华严禅寺成为九华山历代高僧大德修行参禅的场所。</h5> <h5>清末,华严禅寺受御封,创办了中国第一座高等学府华严大学,又名广化院,即广教众生的意思,目前尚分广化院(华严禅寺)上、下两院,为安徽省重点寺院。</h5> <h5>华严禅寺上院地处山谷盆地,背靠九子峰,东南北三侧为峭壁千丈,状若城垣。</h5> <h5>寺院东北角有谛听塔。始建于南宋,共七级高九米,花岗岩垒砌,塔身刻云纹和钱币图案,寓意富贵吉祥。</h5> <h5>相传金地藏渡海来唐时,随行白犬也修成正果,成为菩萨坐骑“谛听”,一路为菩萨保驾护航。金地藏圆寂后,“谛听”不吃不喝,守着安放地藏的石函九天九夜后突然不见,众僧徒寻边九华山,后被九子寺修行师傅发现,“谛听”已在九子寺山门左右示迹,于是后人就在此建塔供奉。</h5> <h5>“谛听塔”与金地藏的“护国月身宝塔”被称为“九华双塔”,有“朝九华,礼双塔”的说法。</h5> <h5>走完这段徒步路线,来到山下。</h5> <h5>大兴肉身殿供奉着大兴和尚肉身,他是继金乔觉、无瑕和尚之后,被佛教界誉为地藏王第三代应身。其肉身端坐在殿堂正中玻璃龛内,已装金供奉。</h5> <h5>大兴和尚俗名朱毛和,又名朱万全,安徽省太湖县人,少时在屯溪市莲花塘学佛,后到九华山百岁宫出家,礼朝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等佛教圣地,1936年返回百岁宫,1958年到双溪寺。一生艰苦朴素,与人为善,乐观豁达,会用气功、土方给村民治病,分文不取,深受当地群众爱戴,有“活济公”美誉。他常说“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1985年2月遗言“我是百岁老人,不愿火化”吉祥卧坐涅槃成佛,享年91岁。</h5> <h5>大兴和尚圆寂后,在当地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保留了遗体,自发集资建砖塔。一年后,塔边发出的青草牛从来不吃,三年后开缸,见其颜面如生,喉节可辨,毛发尚存,肉身如金刚跌坐,叹为稀有,遂装金供奉,并隆重举行瞻仰大兴和尚法会。</h5> <h5>两天转了九华山的前山和后山,在后山——九子岩的龙潭结束了九华山行程。</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