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三山之~医巫闾山

天坛明月

<p class="ql-block">医巫闾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市西北,主峰望海峰海拔867米。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今称闾山。文献记载,医巫闾山是远古舜帝封十二大名山之一,又是中国“五岳五镇”中最北的镇山。《全辽志》记载:“山以医巫闾山为灵秀之最”,被誉为关外三大名山(医巫闾山、千山、长白山)之首,以其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医巫闾山,东胡语“大山”之意,满语意为“翠绿的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有着从虞舜至明清四千年的文明史。历朝历代的多位帝王皆对闾山进行封禅,或派遣或亲临闾山祭祀朝拜。其中尤以辽、元、明、清最为鼎盛。特别是辽王朝视闾山为龙兴之地,其皇家寝陵就坐落于闾山的峰峦谷坳之间,大名鼎鼎的辽萧太后肖绰萧燕燕,死后就葬在医巫闾山的乾陵。</p><p class="ql-block">&nbsp;医巫闾山资源丰富,风光迤逦,自然与人文景观堪称完美结合,素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眉之秀”之美誉。山上怪石如林、山峰耸立、岩洞泉壑、古木奇松、飞瀑石棚、望海擎天,这些诡异多姿的山水之胜,犹如琳琅满目的地质博物馆,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北镇鼓楼位于北镇城内中心,原为辽代显州城南门。明洪武年间,在扩展古城时,把南门迁移到现在位置,仍保持原来风貌。鼓楼在明朝时,曾作为辽东总兵李成梁的点将台,故“古楼点将”成为广宁八景之一,为北镇古城中唯一幸存的古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北镇地域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时至辽代,为东京道所辖,境内置乾、显二州。金代升显州为广宁府。民国二年(1913年)因与广东省广宁县重名,遂改称北镇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北镇鼓楼南北两面增添“幽州重镇”“冀北严疆”两块悬匾。</p> <p class="ql-block">崇兴寺双塔位于城内东北隅,始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辽、元、明、清历代均有维修,是全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北镇庙是医巫闾山山神庙,始建于隋,辽、金、元、明、清代多次重修。北镇庙在满清时是国家祭祀重要神庙,祭祀的规模和等级与山东泰山相同。皇帝亲自主祭的就有十几次之多,其中仅清代就有乾隆三次、嘉庆四次、道光二次祭祀的记载。乾隆东巡时(1754年)御书匾额“乾始坤枢”。</p> <p class="ql-block">清朝皇帝每次祭庙必游山,写出了约三千五百字的讴唱诗句,表现了这些皇帝对医巫闾山深挚的眷爱之情。</p> <p class="ql-block">自隋代开始,闾山便成为五岳五镇之一。最早来此的皇帝是隋炀帝杨广,杨广发动三次侵高丽战争,亲自到这里祭祀医巫闾山神。唐太宗李世民也亲自到北镇庙拜祭医巫闾山,从而声名鹊起。辽王朝视闾山为龙兴之地,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会到北镇庙遥祭此山。</p> <p class="ql-block">北镇医巫闾山之神</p> <p class="ql-block">北镇庙全景图。</p><p class="ql-block">“五镇”在历史上是与“五岳”齐名的五座名山, 分别是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p><p class="ql-block">《辞海》载:“镇,古称为一方的主山”。《尚书·舜典》说:“ 每州之名山殊大者,以为其州之镇”。</p> <p class="ql-block">驱车驶入医巫闾山景区文化广场。首先看到医巫闾山标志性山门,四根悬臂立柱再现辽代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史载,闾山祭祀最早的帝王是隋炀帝,此后还有唐太宗等。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五帝先后十几次来闾山祭祀揽胜。特别是乾隆皇帝,四来北镇,三登闾山,吟诗作赋,留下大量诗文。</p> <p class="ql-block">医巫闾山广场的标志~山门。山门始建于1988年,为悬臂交叉剪影式结构,中空部分采取辽代圣山古寺的空门轮廓。由清华师生设计,山门四角八幅壁雕展现了医巫闾山的历史,追求“既属于现代,又属于历史”的新建筑理念,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最高建筑艺术之一。</p> <p class="ql-block">山门底部八幅石壁雕,记述了医巫闾山从尧舜到明清四千多年的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医巫闾山碑记:古往今来,藏书耶律,驻輦君王,野老朝臣,文人墨客频来登临揽胜,仿古探幽。认为医巫闾山堪称“冀北无双地”,不愧“关东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是根据乾隆帝《圣水盆》诗中所描述的满族女子的“玉女洗头”塑像。</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书题“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为历代王朝所推崇的灵山圣地,凡遇大典或天时不顺,皇帝都要亲自或派遣官员此告祭。清代帝王对医巫闾山更是推崇备至,康熙、雍王、乾隆、嘉庆、道光5位皇帝都曾亲自祭拜医巫闾山,至今仍有很多碑刻完好地保留在山中。</p> <p class="ql-block">医巫闾山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辽宁省五十佳景”“中国五大镇山”之称号。</p> <p class="ql-block">遥望医巫闾山。</p> <p class="ql-block">大观音阁始建于辽代,寺庙中的五路财神殿香火极为旺盛。</p> <p class="ql-block">“从善如登”四字,为爱新觉罗·庆龄在任广宁知县时所书。据说,爱新觉罗·庆龄在任期间非常公正廉明,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广宁遇大旱,他上书朝廷,并亲自到医巫间山的观音阁许愿,当时观音阁的住持请他题写“从善如流”,意为赞扬他做好事犹如流水,而他却题写了“从善如登”四个大字,意为:做好事犹登山,虽然道路险陡,身体劳累,但登山才能远跳,攀登才能达到胜界,寓意深刻。因为爱新觉罗·庆龄也为皇室一员,所以他决定把字题写在其祖先曾走过的路旁,以鼓励后人。</p> <p class="ql-block">观艺亭为乾隆皇帝巡游医巫闾山休息歇脚而建。亭子对面隔溪相望有长方形巨石,为习武台。据说乾隆登山时就坐在观艺亭中,隔溪观望习武台上的武术表演。</p> <p class="ql-block">大石棚又名道隐谷,为闾山最负盛名名的景观,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出来的奇迹。大石棚怪石陡立,自然形成。夏季泉水由石棚飞流而下,形成瀑布景观,汇集于圣水盆中,人们称之为山阁瀑流,因辽太子耶律倍在此学道读书而得名“道隐谷”。</p><p class="ql-block">据《金史》载,圣水盆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金兲辅七年(1123年)破辽兵获胜夺取五州后,得奇石供置于此处,是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明代学者张邦土题刻“游目天表”石刻,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放眼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登山路上的石刻造像。这段路很难走,被称为“闾山第一险”。</p> <p class="ql-block">闾山名胜。</p> <p class="ql-block">望海楼</p> <p class="ql-block">吕公岩,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曾云游至此。</p> <p class="ql-block">&nbsp;远看望海寺,造型独特,雄奇峻秀。既像长城烽火台,又像西方古城堡。</p> <p class="ql-block">崎岖的登山路考验每一位游客的脚力和意志。</p> <p class="ql-block">“北镇名山”四字系明代嘉靖年间状元龚用卿所书,字体端庄,雄浑有力。龚用卿,字明治,明嘉靖五年(1526年)中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等职。嘉靖十五年奉诏出使朝鲜,归国时婉拒朝鲜国所送贵重礼品,回国复命。上疏三事,皆被采纳,擢南京国子监祭酒,申饬监规。</p> <p class="ql-block">右边红色的“瞻忆皇都”四字,系明代嘉靖年间辽东总兵马永所书。</p> <p class="ql-block">在望海寺西部,有一株傲然独立、高耸挺拔、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的千年古松,这就是辽太子、丹东王耶律倍隐居桃花洞时所栽,故称“太子松”。清乾隆皇帝见其冠盖如云,题诗:“云巢真可号,龙种是谁栽”亦称“云巢松”。又因为它年代古老,通称为“万年松”。</p> <p class="ql-block">据传万年松系辽太子耶律倍和爱妃高云云亲手所植。</p><p class="ql-block">耶律倍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长子。高云云,又称高美人,汉人,耶律倍爱妾,在这里演绎了一段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乾隆帝巡游至此,见万年松冠盖如云,遂封其为“云巢松”。</p> <p class="ql-block">万年松旁有一古井,名曰“风井”。据说,游人把手放在井口,会感到有风从井下向上吹来,盛夏之时,顿觉凉爽。</p> <p class="ql-block">元代宰相耶律楚材儿时在医巫间山居住读书处。</p><p class="ql-block">耶律楚材,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元代开国大臣,中国古代十大名相之一。十几岁时,耶律楚才回祖籍闾山读书数年,后成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肱骨大臣,深得元代两位大汗的信任。</p><p class="ql-block">​楚材写过多首与闾山有关的诗,现再录一首:</p><p class="ql-block">十载残躯游瀚海,</p><p class="ql-block">积年归梦绕闾山。</p><p class="ql-block">闾山旧隐天涯远,</p><p class="ql-block">梦里思归梦亦难 。</p><p class="ql-block">何时致政闾山去,</p><p class="ql-block">三径依然松菊寒。</p> <p class="ql-block">望海寺在桃花洞东面,是一座突起山峰,居高临下,四面绝壁,地势险要。原为耶律倍修筑的瞭望台,依山垒石,共分五层,各层面临悬崖处,都围以墙垣,设为垛口。城墙用青砖砌筑,门额写有“白云关”三字。清乾隆皇帝登临此处南望渤海,故称此处为望海寺。</p> <p class="ql-block">望海寺其实就是明长城的烽火台,名曰白云关,雄伟壮丽,堪称“闾山第一石”,有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之意,明辽东总兵马永曾题写“瞻意皇都恒垒”,盛赞此关。</p> <p class="ql-block">望海寺是医巫闾山最有代表性的一处景观,建在山顶上的一座古堡式建筑,古堡建在山顶上的一块巨大的岩石之上,显得险峻、威严。洞前平台,站在台前,可远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将其名为“望海寺”。从低处看,望海寺建在峰顶,系由几块巨大的花岗岩天然垒成。</p> <p class="ql-block">望海寺俯瞰。</p> <p class="ql-block">望海峰顶的巨大花岗岩天然垒成,下有天然石穴。拾级而上,可登临绝顶,南望渤海,水天相连。</p> <p class="ql-block">站在望海峰巅,远眺峰峦翠色,近睹千丈危岩,景色秀丽,姿态万千,像一幅恢弘博大的锦绣画卷。</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代,西起山海关、东抵鸭绿江,全长2350公里的辽东边墙贯穿在医巫闾山的峰巅。此段名为“祖峰长城”。</p> <p class="ql-block">瞭望台</p> <p class="ql-block">望海堂建在医巫闾山的主峰望海峰上。据文献记载,前面山谷里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太子东丹王耶律倍的万卷藏书书处。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从这里可以望到渤海。望海山下东边的山谷里,有辽代东丹王耶律倍的显陵和景宗耶律贤以及名冠中原的肖绰萧太后的乾陵。</p> <p class="ql-block">医巫闾山腹地深处的辽代显、乾二陵是国内极为罕见的“名山与帝陵”组合的大文化景观。按照惯例,历代王朝都把祭祀名山列为“岳镇海渎”的国家祀典之一,极少把帝陵安置于“五岳五镇”之中,医巫闾山的辽帝陵可以说是国内唯一,体现了契丹民族的不拘一格。如果说医巫闾山像一条巨龙,那显乾二陵就犹如巨龙双目,探寻医巫闾山的辽陵,则有着画龙点睛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唐灭亡以后,北方草原契丹民族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帝国(公元916—1125年),先后与五代十国和北宋、西夏成鼎力之势。不过,在中国正统阶层在论述这段历史时,往往以宋为主体,文史资料中与辽帝国相关的记载,也多是澶渊之盟、萧太后、杨家将等。</p><p class="ql-block">其实,历史上的真正的辽朝“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北绝大漠,信威万里”,疆域地跨长城内外,国土面积甚至超过北宋。北宋曾数次与契丹争雄,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澶渊之盟后双方休战,北宋每年还要向辽国交纳30万岁币。西亚中亚地区则“无闻中国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国”。直到今天俄语中依旧以“契丹”发音来称呼中国,由此可见大辽契丹在当时历史时期的影响。</p><p class="ql-block">辽代立国209年,经历九帝,即太祖耶律阿保机及后续的八帝。据《辽史》《契丹国志》记载,辽共有五座帝陵,分布在两大区域:一处位于内蒙古赤峰巴林一带,另一处则位于辽宁北镇医巫闾山之中,即辽显陵和辽乾陵(景宗和萧太后陵墓)。值得关注的是医巫闾山的辽显、乾二陵遗址在考古学者的不断努力下,目前面目轮廓正在逐渐地清晰,我的《历代帝王陵》美篇系列也将逐步的丰满和完善。</p> <p class="ql-block">青岩寺位于医巫闾山南部,始建于北魏,盛于中唐,有1500余年历史,香火绵延,终日不断,为融宗教与旅游为一体的著名风景区,“八景十二奇观”蔚为壮丽,其中,青岩上院供奉的“歪脖老母”名闻天下。</p> <p class="ql-block">医巫闾山青岩寺圣水院。</p> <p class="ql-block">青岩寺圣水殿。</p> <p class="ql-block">青岩寺是北镇寺院香火最盛的寺庙,也是辽西乃至东北的佛教胜地。每年节假日期间以及青岩寺诸佛节令,全国各地善男信女纷至沓来,香烟缭绕,香客如云。</p> <p class="ql-block">“歪脖老母”名闻天下。</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老母圣手” 。</p> <p class="ql-block">医巫闾山西侧的奉国寺始建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是世称释迦牟尼转世的辽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因供奉七尊大佛,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金代改称大奉国寺。寺内主体建筑大雄殿上承唐代遗风,下启辽金建筑布局,代表了十一世纪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国第一大雄宝殿”。2013年,奉国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是中国佛教界的顶级建筑,殿内主供“过去七尊大佛”为原汁原味的辽代塑像。七佛并列一堂,佛祖释迦牟尼偏居其中,为佛教界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北镇有丰富的民俗饮食文化,满族特色的风味小吃非常有特色。其中猪蹄、沟帮子烧鸡、猪蹄、干豆腐味道不错,特别是老庞家的水馅包子最为出名,皮薄馅稀,滋味鲜美,满口生香。</p> <p class="ql-block">归途中的锦州街景。</p> <p class="ql-block">锦州白塔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057年)建于广济寺内,故名大广济寺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体量宏伟,是辽西最高古代建筑,是锦州古城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锦州十佳景“古塔朝晖”。</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不朽的身躯,这是千载不衰的魅力,虽然这闾山的花岗岩,凝结着家乡的情意,终究是自身的人格和业绩,雕塑了你自己。</p><p class="ql-block"> —雕像题记—</p><p class="ql-block">耶律楚材,元代广宁(即北镇)人。历史上被誉为“一代贤相”。楚材三岁丧父,其母杨氏在医巫闾山桃花洞南筑读书堂,教其读书。楚才自幼饱读经文,彦观天文、地理、历史、音乐等多种知识。聪明睿智,有治国安邦之才。他任元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三十年,官至中书令。任职期间,提出一系列的治国良策。元太宗窝阔台在盛大宴会上亲自为楚材敬酒:“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宁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其逝后被追封为太师,上柱国,广宁王,谥文正。</p> <p class="ql-block">结语~耶律楚材:</p><p class="ql-block">隋寺唐塔契丹迦,金梵蒙呗五朝花。</p><p class="ql-block">白狼河水悄悄去,流尽千古浪淘沙。</p><p class="ql-block">举杯笑看云遮月,碧血晴空染朝霞。</p><p class="ql-block">古刹钟声驚破梦,春山春水春和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