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黑大分校上课时,我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她因偏食长得瘦小,像个发育不良、没长开的小男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因外语系没开设俄语专业,我只能教英语专业第二外语——俄语。那时,大多数学生不重视第二外语。其一,英语专业课压力大;其二,认为学二外没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给班里每位同学起了俄文名字,方便营造课堂气氛。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在一堆现成的俄文名字里寻找自己喜欢的,报给课代表,然后课代表交给我。我发现没有她的,我给她选了一个名字“玛莎”。课堂上师生互动时她接受了。但是她不像别人那样有点兴奋,觉得新奇。</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上课时,她在看其他科的书,一点儿也不在乎我发没发觉。第一次交作业时,她也交了。用的是一个手订的当草纸用的小本子,而且是背面,用铅笔每页只胡乱地、大大地写几个字母。当时,我很惊讶,教了二十几年书,这是第一次。知道她不重视我这门课。我在她的作业本上很正式地画好格子,然后在每一格子前面写上标准的大、小写字母,意思是让她在格子里照着我的样板,像其他同学那样完成作业,也让她知道,老师在注意她,帮她改正错误——认真对待每一科知识,端正学习态度。</p> <p class="ql-block"> 有时,她迟到。从教室的后门偷偷溜进座位……这些都反应了她性格孤僻,有点自暴自弃。</p><p class="ql-block"> 下课时,我走到她桌旁问她是否吃饭有困难?(她偏食很严重,所以在教工食堂用餐,我深知独生子女远离父母,连饭都吃不饱……她有苦衷)看我没问她为啥迟到,也没责备她,他先是把那个小破本本换成了正式的外文练习本。再交作业时,我在她的作业下面写上一句:玛莎,进步很快!加油!其实,她的书写和发音都很差。课堂上一有空,我就趴在她桌边纠正她错误发音,一遍遍不厌其烦。她开始觉得不好意思了,脸红红的,跟着我学。</p> <p class="ql-block"> 每次上课,我都把气氛搞得较活跃。开始时,我用俄语组织教学,学生听起来有困难。我就用做游戏的方法来完成最初的教学任务——学完字母和拼读,掌握一定数量的单词,使学生对这门功课感兴趣、有信心。课堂互动时由浅入深,自由发言,不用举手。这样节省时间,训练反应速度,及时发现错误,师生共同纠正。难一点的俄译汉,汉译俄可在黑板上写(有思考和改错空间),背诵课文时,老师随便读出一句,让学生接上句或者下句,熟练程度要求高。无论简单还是有难度的,让所有人有发言机会。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好,更多地参与互动,我无意中培养了学生预习习惯。因为课堂上不用举手,谁发言多,谁就学得好。为了激发各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备课需要设计互动方式(口练,笔练错开进行)由浅入深,每节课一半时间讲解新内容,一半时间巩固知识(用互动方式做练习)。有时上完第四节课,我用俄语问“你们饿了吧?”学生笑着用俄语回答“是的!”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记住了单词“饿”。课堂气氛带动了玛莎,有时她也抢着回答问题,即使答错了,我说,没关系,只要肯学没有学不会的知识。在笔练时,她非常积极,有时,第一个跑到黑板前做习题,进步很快。同宿舍的同学说,她在俄语上下的功夫最多,有点“着迷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玛莎她们班的毕业照,前左六是我,请猜猜哪位是她。</p> <p class="ql-block"> 果然,期末考试玛莎成了最好的学生之一,拿了98分。</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她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不但换了着装(以往是黑衣黑裤),走路腰板也直了(以往总是低着头,若有所思的样子),见了我她脸上有了笑容,有时远远地招手打招呼,热情得像换了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 其实,素质教育也好,人格教育也罢,都不是一句空话。教师的业务能力,知识含量固然重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师生互相信任 。学生信任你,你才能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老师关爱学生,才能教学相长。一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的人生态度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p> <p class="ql-block"> 这篇是为恭贺《我们情感领域美友群成立一周年》而写。</p> <p class="ql-block">2023.2.6</p> <p class="ql-block">此文除了那张毕业照外,图片都选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