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钟国栋先生是我最敬重的长辈。浙江绍兴人氏,青年时读军校,后执教终身,桃李天下。他一生磨砺颇多,唯幼时结画艺之缘,杖国之年,又提毫挥墨,重展轴卷,致今竟数十载,颇有小成。</p><p class="ql-block"> “国画”与汉字同源,自汉始传承两千载而精久不殆,期间国士大家层出不穷,令后人高山仰止,传世佳作浩古耀今。国画以其题材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以毛笔在帛或宣纸上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等手法描绘景物。国画讲求先储于心,再形于手,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笔触之下,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先生生于江南,后随事业辗转于北国冰原又于西子湖畔垂鞭致仕。因此,先生作画善山水,尤以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为长,画作亦盛。</p><p class="ql-block"> 古人曰:“山之为骨、水实成之”。 先生之山水作品所涉甚广,由名山大川至叠岭秀峰,由流云飞瀑至闲野山居,无一不猎。他擅运用纯熟的技法将崇山峻岭,山峦叠嶂的仰视高远,俯视深远,平视平远的视觉效果生动跃然于纸上。名山之中,先生独钟情于黄山,在画中他将黄山的怪石、奇松、云海用浓淡的笔墨技法表现得栩栩如生,将黄山绵延百里之千峰万壑及千姿百态的峰雾奇观一一铺展,使人如身临其境,似乎可以感受到黄山群峰之上的云海翻腾,松林嶙峋之间的鸟语花香,真正体验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神来之笔。</p><p class="ql-block"> 《南溪清晓》、《幽谷清音图》是先生去年的作品,这两幅作品抒发了其对华夏山河的挚爱和对美好前景的 坚定信念。画面上雄伟壮丽的山峰在初升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光辉灿烂,半山腰的树木郁郁葱葱,山间奔腾而下的 瀑布为画面增添了极大的生气和活力。《峡中行舟》《九寨 飞瀑》与《破晓》等作品还运了“隐”与“显”的画技法,将红日隐在画面外,只显霞光映红山峰,使人仿佛扭头就能看见那耀眼的红日。《风骨》是先生今年的作品,一株枯朽的老胡杨,苍劲裸露的树干上留下历历伤痕,虽然枝叶尽散,枯干如苍龙腾越,虬蟠狂飞,仍高傲倔 犟地挺立在茫茫沙漠之中,任凭风沙肆虐,傲骨向天。胡杨那种死而不倒苍凉、悲壮的形态在画中表现得那么深刻,那么凝重,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p><p class="ql-block"> 近两年,先生的绘画于人文景观方面也多有涉猎,且技法渐丰。如温馨的《江南小镇》、寒冷的《东北森林小站》、神秘的《古刹披银装》、迷人的《漓江烟雨》等等。这些作品都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生活气息浓郁。再如妙趣横生的《乐在其中》、诗情画意的《独钓寒江雪》、对月当歌的《李白》和充满童趣的《田园暮归》等人物画,均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先生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岁月沉淀的宽大情怀。</p><p class="ql-block"> 此外,先生的花、鸟、鱼、虫和竹、兰等作品也有一些,皆不拘成法,自抒胸臆,爽利清润,情趣雅然。去年上半年,我发现他又在习仿“半工半写”的新画法,即在同一画作中,根据题材及表现效果需要,或写意润染,或工笔细描,两种技法贯于一体,即宜远观,亦可近赏,数作之间,别具画风。</p><p class="ql-block"> 国画讲究立意为先,清代郑板桥曾言:“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道出了定则和化机的辨正关系。国画中的虚实、疏密、藏露等画技画艺与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先生作画,一旦脑海中产生“情景交融”的激情时,会不顾一切的伏案疾书、挥毫泼墨,将自己心中的意境酣畅淋漓地描绘出来。先生酷爱书画艺术,又有深厚的人生阅历,擅于总结、揣摩与思考,笔耕不辍,才日渐达到下笔有神,心境相融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我喜爱传统文化和艺术品收藏,他知道我喜欢书画作品,不仅为我精心创作了多幅佳作,而且每逢新作,总会通过微信让我先睹为快。尽管我对书画艺术涉猎不深,仅仅喜欢而已,每当我欣赏他的新作时,都赞叹不已,我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蕴藏着对祖国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抚卷观赏,令人愉悦振奋,情怀激荡。</p><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在与先生的交谈中,他忧心忡忡地说:自己的作品进步太慢,希望能得到的良师的指点……。我敬佩先生谦逊谨慎、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也知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但当我亲耳听见自己最尊敬的长辈能毫无保留地向我吐露心扉,坦承自己不足时,仍惊愕的不知该如何作答。</p><p class="ql-block"> 今年五月,先生告诉我:他准备编印一本画册,书名为《金中书画集》。我听后非常高兴,知道这是他多年的夙愿,同样也是我梦寐的期待。他还希望我能为画册题写一篇《序》言。我知道:这是先生的信任和重托,虽然我文笔不佳,但还是欣然应允。</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特别是近四十年来持续不衰的书画热潮,更有力的证明了书画艺术于中华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和巨大影响力。我们期待着象先生这样的书画艺术爱好者能不断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以上是余为先生画册所作的《序》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于宜昌寓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