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逝世廿年祭

龙的传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3年农历三月初二,是父亲辞世二十周年纪念日。早就想写点纪念老人家的文章,但前十年忙于工作,后十年忙于伺养孙辈、应对疫情,没有时间静心思考和写作。今年,终于有时间和精力,回忆并记录父亲的点滴生活。父亲生于1920年农历四月初八。瘁于2003年农历三月初二,享年84岁。小时候听父亲讲:我们的祖上世代相传,都以务农为生。没有出过文化名人,更无达官显贵之辈。从曾祖父开始,定居在原安定县(今子长市安定镇)西北十余里的偏僻小山村——屈家沟村。曾祖父夫妇生育十二个男孩,抚养成人十个儿子,祖父排行老八。曾祖父夫妇一生一世生活在贫瘠的陕北农村,为抚养十个儿子长大成人,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苦生活。每个儿子成年结婚后,便分家另过。所以,父亲从幼年开始,从未上学读书,而是帮助祖父种地务农。在父亲十四岁时,祖父因生活琐事与人发生斗殴,被歹人所害。当时,上有未成年的姐姐,下有年幼的弟弟、妹妹。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父亲的肩头。为了生存,一家人只得投奔居住在延安云山寺村的老舅家。年少的父亲便跟着老舅,勤勤恳恳务农种地。由于父亲干活不偷懒,为人不藏奸,善良忠厚,勤奋诚实,深得老舅的喜爱。农闲时,跟着老舅游走十里八乡,做些小买卖,赚点零用钱,用以养家糊口。沉重的生活重担,使父亲过早地成熟起来。养成了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勤劳俭朴、忠诚善良、诚恳守信、公道正派的思想品德和坚强性格。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根本没有时间再读书识字,使父亲成为真正的文盲。也是他别无选择地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职业农民。</span></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母亲在院子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祝您生日快乐”。给母亲过生日的时候,一家人唱着生日快乐的歌曲,给母亲祝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老舅的帮助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和母亲结婚。又帮助叔父、姑姑们分别成家。四十年代初,父母亲带着奶奶和年幼的大哥,回到了子长县老家。在寺湾村买了块山坡地,请人帮忙挖了三孔土窑洞,才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家。在那艰苦的岁月,生产落后,物质生活严重匮乏,父母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五个孩子。供我们上学读书,培养、教育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备受艰辛,特别不容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身材高大,嗓门洪亮,性格强悍,一言九鼎,在家里享有绝对的权威,是一家人的主心骨。虽然从不打骂孩子,但一家大小对他特别敬佩,特别尊重。记得我上二年级时,早春的一天早上,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母亲让我把冬天穿的旧棉袄穿上。我嫌太旧且破烂不堪,想穿另一件半新不旧的夹祅。母亲说棉袄耐淋雨,不会一下湿透,而我觉得太破烂不体面。于是哭哭啼啼表示抗议,父亲劝说我也不听。这时父亲发火了,拿着一根藤条要打我,吓得我一边哭一边跑步到学校。从此以后,看到父亲就有一种敬畏感,再不敢惹他生气。看到父亲脸色不好,便小心翼翼地不敢说话,生怕他发火。家中大小事情都是父亲做主,母亲慈祥善良从无异议。就连成年后的大哥二哥,以及两个嫂嫂,都完全依赖于他、顺存于他。有什么大事都主动向父亲交流汇报,听从父亲的意见。有时候他们夫妇间闹点小矛盾,拌几句嘴,只要被父亲看见,马上息事宁人,不再争吵。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要求很严。不准我们在外面惹事生非、打架斗殴、不准我们偷拿生产队或别人遗忘的任何东西、不准我们逃学、不准我们说谎话、哄骗欺凌他人……。不论哪个子女有过失,他都会板起面孔,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指出错误的严重后果。如果事情较为严重,父亲会高喉咙大嗓门地严加训斥,甚至会动手殴打。以使我们汲取教训,不敢再有违反。严格的家风、家德教育,为我们长大成人、与人和睦相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但有一件事,使父亲终生难忘,也逐渐改变了父亲的性格。那是在母亲刚怀姐姐时,父亲指腹为婚,给姐姐订了娃娃亲。姐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认知,很不情愿这门婚事。老舅、外爷、舅舅等主要亲戚都苦心相劝,希望尊重姐姐的意愿,退掉这门亲事。但父亲态度坚定,不同意退婚,亲戚们的规劝都无济于事。最终迫于父亲的压力,姐姐只得含泪顺存认命,履行了这奇葩的婚约。这在新婚姻法颁布十几年后的二十世纪60年代末期,的确是一件违法而愚昧荒唐的事情。但也足以说明父亲为人处世的诚心观和在家庭中的权威性。</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老家吃年夜饭时,给父母亲拍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全家1983年拍的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桩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使姐姐精神和身体倍受摧残。婚变后没几年便因病英年早逝。姐姐的去世,对我们全家打击很大,特别是给父亲打击更大,伤害更深重。也使父亲执拗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此之后家中大事,不再独断专行。特别是儿女及孙辈们的婚姻大事,再不先入为主,而是要充分征求当事儿孙们的同意之后,才拍板定案。晚年的父亲,慈祥和善,对儿女们关爱有加,非常疼爱。1982年,二哥的二女儿有病,父母亲精心伺候一月有余,直至痊愈。对所有孙辈们亲情深厚,对他们的所求从不嫌麻烦,有需要尽力帮助,有错误耐心说服教育,不再大嗓门训斥。一大家人和谐相处,幸福快乐,其乐融融。</span></p> <p class="ql-block">家乡耕田种地的情景(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父辈们劳动时背庄稼的情景(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干活舍得卖力气,干一行精一行,深受家人和生产队社员的喜爱。在人民公社时代,是务农种地的行家里手。春耕、播种、夏锄、夏种、施肥、秋收、冬藏,样样农活做的精细。每天出工最早,回家最晚,生产队分派的农活,都按时高质量完成。参加修梯田、打坝等农田基建劳动,更是带头吃苦流汗,再苦再累、再危险的活路,总是走在前、干在先,尽全力予以完成。从未和社员群众发生矛盾纠纷,更没有发生过任何生产事故。记得在我参加工作后,父亲已年近耳顺之年,生产队的羊群因放养粗放,羊子瘦弱、产羔量下降,生产队长想让父亲接手放牧员工作。父亲二话没说,挑起了这副重担。为了让羊只吃到丰盛的水草,父亲自带干粮,早出晚归,精心放牧饲养。夏天日子长天气热,仍坚持中午不回家休息,将羊群赶到较远而水草茂盛的地方放牧。生产队为了给较远的山坡耕地囤积肥料,在山上修建了羊圈。要求放牧员晚上将羊群圈在山羊圈里。有的放牧员,嫌生活单调、枯燥、辛苦,晚上偷偷把羊赶回村,自己回家吃饭休息。父亲放羊的几年里,严格按生产队的要求,坚持十天半月不回家。自己熬点稀饭、煮些玉米、土豆充饥。在他的精心饲养下,不仅完成山羊圈积肥的任务,而且使羊只膘肥体壮,产羔量大大增加。连续三四年如一日,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从不间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寺湾公社评为先进放牧员,推荐参加了子长县首届先进放牧员表彰大会,受到了县政府的表彰奖励。表彰大会当晚,我去县招待所看望父亲,他洋溢着喜悦的心情,给我讲述县上领导给他们颁奖的情形,以及以后如何发展羊畜牧业的设想。我请父亲出去吃点饭,父亲表示下午饭吃得很好,什么都不吃了。遗憾的是,时间不长,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分田到户,集体的牲畜、羊只也分到户饲养,父亲的放牧养羊计划也宣告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  老家放牧养羊的情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网络图片)</span>,父亲从事了三、四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陕北老家原始的粉条加工方式(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单人照片。</p> <p class="ql-block">  父母亲和我们一家人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识字不多(经扫盲能认识名字),但头脑清楚,记忆力、心算能力都很强。一般的小额交易账目,很快就能准确无误地算出来。上世纪60年代初期,寺湾公社委派父亲,领办了一个粉条加工作坊。当时的作坊很原始,手工粉碎洋芋、用毛驴拉磨磨成粉浆,澄淀淀粉、漏制粉条全是手工作业。工序复杂细致,体力劳动强度很大。父亲既是管理者又是劳动者,吃住在作坊,很少回家。在父亲及所有员工的苦心经营下,粉条加工作坊为改善群众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父亲管理严格,以身作则,没有发生任何问题。父亲后来回忆时讲:当年农村生活非常困难,好多农民无粮可吃,更无副食品。作坊工人除可以吃点黑粉面外,从来不吃粉条,全部上交供销合作社出售。当时有一位公社领导,找父亲想给家里带点粉条。父亲当场表示:要粉条可以但要付钱,或请你给打个条子,注明时间和数量,否则我们无法记账。这位领导只好作罢,足见父亲的为人品德和精细的管理制度。三年困难时期,粉条作坊停办,父亲回村参加集体生产。后来政策放宽,允许社员种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交易等。父亲与他人合伙,在山西买来大家畜,赶回子长县出卖。由于路途遥远,沿途不能住店,风餐露宿,十分辛苦。一次交易需十天半月才能完成,且购买牲畜数量有限,只能挣点辛苦钱。就为这事,在后来进行的“四清”运动中,父亲被生产大队以投机倒把行为进行过严肃的批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经济政策进一步放宽。父亲利用寺湾集会的有利时机,和母亲一起卖凉粉、饸饹等小吃食。虽然非常辛苦,但足以维持和改善生活。以后随着年龄增大,体力减弱。父亲改为卖日常生活小商品,从子长县城批发,在寺湾集市零售。父亲以诚信取信于人,做什么生意都顺风顺水。在寺湾集市上,有的村民因交易资金不够,但只要请父亲担保,交易即可顺利完成。虽然每个集日都比较辛苦,但收益尚可,父亲觉得非常值得。直到年逾古稀,在儿女的共同劝说下才作罢。</span></p> <p class="ql-block">  重孙女结婚时父亲和我们一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一生勤勉,乐于助人,遇事深明大义,看得深远,处理事务公道正派,客观公正。我们家族大、人口多,生活琐事复杂。遇到纠纷矛盾,都要请父亲出面调停。但凡有族人和亲戚相求,父亲再忙都会抽出时间,或利用晚上空隙,主持调解。在充分听取当事双方的陈述之后,分析矛盾纠纷产生的起因,指出各自的过错责任,提出客观公正地处理意见,使绝大多数当事人握手言和,重归于好。陕北人重礼节,婚丧大事仪式感非常强烈。家族亲戚间但有红白喜事,都请父亲当总管。从请客数量、购置食物多少,到迎亲、送亲安排、过事待客、拜祖次序等等礼节,都有周到的安排,从无疏漏。特别是老人去世安葬,讲究更多,理规三道十分复杂。但父亲胸有成竹,忙而不乱,所有礼节、礼数都周密细致按序进行,深得当事主人的信任和尊重。后来,我们居住的前后村乡亲、十里八乡的亲戚朋友,遇到婚、丧事情,都以请到父亲当总管为荣。只要有父亲在场组织、指导,绝对不会出任何差错,还能节约粮食、肉蛋、蔬菜等食物,减少无谓的浪费。</span></p> <p class="ql-block">  母亲和姐姐、妹妹,姐姐的俩个孩子小时候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大哥大嫂和子女们小时候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二哥二嫂和子女们小时候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夫妻和俩个女儿小时候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大侄子建峰夫妻年轻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虽是文盲,但全力支持儿孙们上学读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生活困难,教育落后。父母亲含辛茹苦、勤俭持家,坚持供大哥、二哥、姐姐读完高小(六年级)。当年子长县只在县城有一所中学,每年招生数量不多,大多数农民子弟无缘读初中。“文革”之后,普及中学教育,寺湾小学改成七年制学校(五年小学、两年初中),我和妹妹、侄儿侄女们都读完了初中。我于1971年初中毕业后,无缘就读高中。父亲鼓励我不断学习,一九七三年经推荐、选拔进入延安大学数学系学习。妹妹考入子长中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师范当了老师。我二哥的二女儿在父亲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下,高中毕业,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父亲不顾年高体弱,亲自送到学校。二哥的大儿子第一年考初中专未果,二哥让其回家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第二年侄儿又想复读,二哥不同意,侄儿求助父亲。父亲坚决地说服了二哥,使侄儿复读一年后,顺利考入延安农校牧医班。毕业后,先在子长县畜牧局工作,后担任乡镇主要领导多年,为子长市农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姐姐去世后,父亲把姐姐的大女儿接到寺湾村,供其读完初中,考入延安卫生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在父母亲的重视和支持下,读书学习蔚然成风,我们一大家(包括外甥、外孙)先后有近二十人考入大中专学校学习,在寺湾这样的偏僻农村,实属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对我偏爱一生,但我对父母亲关爱有限,遗憾终生。我上小学的时候,正是父亲一生最困难的时候。大嫂和奶奶相继因病去世、三孔土窑洞年久失修面临坍塌急需维修、二哥又到结婚年龄、国家又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各种困难、矛盾叠加,使得家庭生活极度困难。父亲除起早贪黑地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外,利用劳动空隙挖野菜充饥、挖药材卖钱和亲戚朋友倒借钱粮……。除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外,还给土窑洞接了石口,给二哥娶妻结婚。对我上学的费用无论多少,都要按时筹措到位,绝不让我辍学。我上大学期间,父母亲省吃俭用,为我做了新被褥、新衣服,筹措为数不多的零用钱。亲自把我送到子长县汽车站,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听老师们的话和同学们搞好团结……。1974年元旦,学生食堂卖红烧肉,六角钱一份。看着特别谗人的红烧肉、看着同学们纷纷买食,我馋涎欲点,特别想买一份解解馋。但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最后还是忍痛未买。放寒假回家,父亲和我聊起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我情不自禁地吐露了元旦节的感受。父亲刚强的双眼饱含热泪,默默无言。大年三十上午,父亲亲自下厨,做了我最爱吃的红烧肉。吃年夜饭时,父亲亲手把红烧肉夹在我的碗里,并嘱咐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激动的我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受到父爱如山、家庭的温暖。我参加工作之后,父亲每次见面都要叮嘱我好好工作,不要贪占公家的财物,不要和领导及同事们闹意见。在我调到子长县公安局工作,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之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咱家祖宗三代都是农民,没有一个人吃公家饭,你是第一个。现在又担任了领导职务,所以,一定要特别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不能犯任何错误,不能给祖宗丢脸。并给我约法三章:一要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认真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能给咱家丢人抹黑;二要依法办事,公平公正地处理好每一起案件,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不能让别人指着脊梁骨骂你;三不能耍特权、打骂、欺压群众,不能收受他人财物,不能办冤假错案,更不能徇私枉法。成了我从警三十年始终遵循的座右铭。在子长县工作时,有个别亲戚或村邻,找父亲给我说情,希望给违法犯罪的家人减轻处罚,父亲总是婉言谢绝,从不添言。但是,当听到基层派出所处理治安纠纷不公平,或动手打骂群众时。父亲会及时提醒我,要我派员检查督促、加强对民警教育管理、千万不可欺凌百姓、处事不公。1995年10月,我调到富县公安局工作,父母亲知道后依依不舍地告诫我,在外县工作不同于本地,人生地不熟,一定要小心谨慎,低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务实工作,绝不能出任何差错。万没想到三个月后,母亲因病突然去世,享年仅七十七岁。办完母亲的丧事,有孙子辈和父亲开玩笑:大爷给您找个老伴吧,要不您一人不好生活。父亲强颜欢笑地说:“我一个人生活能行,我做上一罐肉,你大妈、二妈他们做好面,我放点肉就吃好了”(父亲一生就喜爱吃肉)。听到这话,看着苍老而疲惫的父亲,我真想放声大哭一场,但碍于情面,只能躲在暗处偷偷流泪。次日父亲督促我尽快返回富县工作,我和妻子请他到子长县城我家住上一段时间。父亲让我们放心,不要牵挂他,他一个人能行。次年父亲告诉我,有人在子长县城后桥村给他介绍了个老伴,问我如何?我当即说:“只要您觉得好,我同意。我不在您身边,您一个人生活真的不放心,有个老伴共同生活,不是更好吗”?我大哥二哥觉得不妥,怕招人笑话。我对他们讲,尊重父亲的意愿和选择,是最好的孝顺。经济上有我管,你们抽空常去看看就行了。只要父亲过得幸福,别人是不会笑话的。就这样,父亲在子长县城,过了四、五年自由自在、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2001年秋天,父亲身患重病,在子长县医院诊疗后,医生说是老年病,让回家休养。大哥、二哥便将父亲接回寺湾老家,由大哥、二哥,大侄子建峰三家分别伺候。我远在富县工作,只能隔段时间回去探望一次。客观地讲,在父亲晚年患病的两年时间里,经济上我和妹妹负担得多一些,伺候父亲吃饭、洗衣服、日常护理,主要靠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和侄儿建峰夫妇(其他侄儿侄女、外甥女也都尽了孝道)。他们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父亲,使父亲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过得确实舒心、幸福。2002年9月,我调延安市公安局工作,回去看望父亲,他很高兴地说:“这下近了,可以多回家看望他了”。我也高兴地说“对,抽空就能回家看看您老人家了”。过春节时,我们回老家和父亲一起过年,父亲知道我把家搬到延安了。就高兴地说:“明年春暖花开后,你开车把我拉到延安,看看你们住的地方,我就放心了”。我说:“好,您去住上几天再回来”。父亲说:“你们忙的要上班,就不住了,晓得你们住的地方就行了”。于是,我们约定明年天暖后,接父亲去延安看看。春节过后,工作接连不断,三月初先去北京参加“两会”接访工作。回来不久,又到市党校参加“党的十六大精神培训班”。这天接到电话,说父亲病情加重,问我能不能回来?我马上请假和妻子一起赶回家中。父亲神志虽然清醒,能认得我和妻子,但说话有气无力,显得非常虚弱。我立即联系县医院的黄大夫,给父亲诊断治疗。黄大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说肺部有感染,吊两天液体看能否好转。农历三月初二晚上七点左右,父亲走完他人生的最后历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的匆匆离世,使我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父母亲生我、养我、教育我长大成人,非常艰辛、非常不容易,真的是恩重如山。但我对父母亲回报太少太少,仅仅是满足于吃穿用度,满足于有大米白面、有肉吃。没有带父母亲出去旅游看世界、没有给父母亲吃过山珍海味、没有给父母亲买过名牌服装,就连接父亲去延安看看的愿望也落了空,成了终生的遗憾,真的愧对父母亲的养育之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是父亲辞世二十年纪念日。我可以坦诚地告慰父亲:我已离岗、退休十年了,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光宗耀祖的大事业。但绝没有辜负您老人家的期望、没有辱没老石家门风、没有贪赃枉法、没有违法乱纪,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所有工作之处,都享有较好的群众口碑。请您老人家放心安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大人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是儿孙怀念和学习的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家人今年春节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春节,侄子石华一家人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