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柳林的独特文化一一垒旺火与转九曲

自然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九曲俯瞰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家乡柳林的独特文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点旺火与转九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昨天介绍了我的家乡柳林镇独特的文化习俗——串盘子,实际上,串盘子活动包含着一系列内容,包括点旺火、转九曲、扭秧歌、弹唱、赏灯等,有时还有赏灯猜灯谜、逗火龙、放焰火等,也是柳林城内串盘子活动中的一些重要活动内容。因其他活动许多地方都有,只有串盘子是围绕着柳林三镇十公里左右的地方才有的独特的文化活动,因此只介绍了串盘子,对其他活动没有介绍。昨天有美友留言,要求将转九曲活动详细描述一下,为了满足美友心愿,今天参考有关资料,专门整理介绍一下点旺火和转九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点旺火也算是柳林三镇一项比较特别的活动,其他地方较少见或者虽然有,但一是不普遍,二是点旺火的习俗不一样。因柳林遍地有煤,且煤碳的含硫量较高,容易被点燃,因此,点旺火就逐渐成为柳林民间的一种乡俗。过去我辈儿时,过春节时或家里有重大活动时——比如冬天里办婚丧事,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要垒旺火。旺火在柳林本地俗称为“火炉子”。垒火炉子一般是底层放一层砖,再垫上燎灰,然后,按照逐层回塑的办法,用大快碳和小炭块一层层将火炉垒成一个稳固的宝塔型,中间放一些豆萁,再放一些木头干柴,以便于点燃。到需要点燃时,先将旺火中的豆萁点燃,然后拿着一个高粱杆做出的“箭箭拍子”一直扇,直至引燃干柴,再引燃煤炭,旺火就点着了。过春节时,一般人家的旺火分为前半夜或后半夜点燃,前半夜一般在晚上天刚黑的时候,后半夜一般在大年凌晨的一点左右。孩子小的人家,一般都在前半夜点,以便让孩子在兴奋之余进入梦乡,在除夕夜梦个好梦;孩子稍大后,在后半夜点。过去大多住的是大杂院,一个院子了住着多户人家,大家互相约定,你家前半夜,我家就后半夜,以便于除夕夜院子里一直红红火火,以祛邪接福。后来因为环保原因,再加煤炭价格高涨以及大多住的楼房等原因,有一段时间过年基本上不见旺火了。近几年又发现有人用上坟或敬神用的黄香的材料做成旺火样式点燃,也算是与时俱进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正月十五元宵节盘子上的火炉子,过去一般是在本片住户内的各家各户中“起碳”,即每家捐出一点煤块,然后由负责活动牵头的“主人家”和参与活动帮忙的“纠首”来具体布置。主人家和纠首一般是挨户轮流,有时也由大家提议选择办事能力比较强的人</span>担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现代与时俱进的旺火</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转九曲也是柳林盘子文化的配套项目。但转九曲的习俗流传比较广泛,除晋西一带外,陕北一带也有流传。据有人考证,九曲最早是“四曲”,代表着一年四季,后来又发展成九曲。关于九曲的来源,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来源于道教,据传《封神榜》中三仙岛的三位娘娘(云霄、琼霄、碧霄)为报杀兄之仇,在西岐布下一座战阵,叫做“九曲阵”。自立了玉帝、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和古佛殿后,后人为纪念三位娘娘替兄报仇丧命,而改为“九曲灯”。第二种说法是启蒙于黄河的九曲十八弯,由古战场中的黄河九曲阵演变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转九曲是一种民间的风俗性祭奠活动。为的是求神灵保佑,在一年内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一代一代地流传至今,久盛不衰,现在人们大多把它作为一种民间的文化艺术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九曲进门</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转九曲先要了解九曲的构建。九曲必须搭建在一个地势宽敞平坦的地方。正轨的九曲呈长方形,过去一般用高粱杆搭建,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许多地方改用木柱。正轨的九曲需要367根柱头搭成,取义365天加日月二星。九曲图案是在一个长方形城廓内由柱子搭成九个小城廓,柱间相距一米,再用横杆连接,设置成弯弯曲曲的九曲回廊。九个小城代表着金、木、水、火、土、日、月、罗喉、计都九个星宿。九个城廓之间城城连环、城城相套,复杂多变,规模宏大,盛况空前,走向或东或西,或南或北,看上去互相离的很近,但实际上互不相通,并不在一个回廊内。九曲的进、出门挽松柏枝、插红旗、粘吊子、贴对联、挂红灯。东、西、南、北、中贴五方贴。九曲内布置有24道小门,代表一年着的24个节气。过去正规的九曲要在柱头上安放由各家各户捐做的367盏油灯。油灯一般是将白萝卜雕刻成各种造型,中间挖空,注满麻籽油,加棉花捻子点燃,然后罩上五色纸灯罩。九曲中间柱头要安放7盏较大的、做的较精致的灯,叫七星灯。能将灯挑选到七星灯位置的主人,预示着满年运旺。这也在机制上激发了各家各户竞相将灯做大做精。后来有的地方也约定,放在七星灯位置的主人为负责活动牵头的“主人家”和参与活动帮忙的“纠首”。现在一般为整体搭建,用电灯代替。每根柱头上,同时都要悬挂一面彩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柳林正规转九曲的正日子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现在有的地方在正月十三左右就提前开始。在一阵激强的锣鼓声中,由主持人先去盘子前东南西北四面谒庙,然后吆喝着类似祈祷词:“正月里,元宵节,大家都来转九曲。转九曲,真是好,大家都来转一遭。能消炎,能避难,一年光景翻一番。全家转,保平安,吉祥如意在眼前。儿女孝,带老人,儿孙满堂代代红。小学生,转九曲,本届就能考第一。成年人,转九曲,时来运转挣大钱。老年人,转九曲,儿孙满堂过晚年。大家都来转九曲,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如神仙。做甚甚应,满年通顺,”然后打开九曲门步入九曲阵。进前门后从最外边的逐渐转到第一个曲的中间,又从中间转到边,进入第二个曲,接着按顺序往下转,里边没有回头路,直至出了后门。人们紧随其后,手拿点燃的黄香进入,每到一个彩旗前,用香头在彩旗上捅一下,预示着该时节已经“通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出了九曲门,在一侧或后面还有神位,人们将未燃尽的黄香插于神位前的香炉,然后磕头祭拜,有心人还可以掏出一点钱放入“布施箱”,以示虔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转九曲的人们</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过去串盘子,转九曲还有一项活动就是“偷灯”,“偷鸡鸡”,偷灯,偷鸡鸡是在约定俗成的默许的情况下进行的,民间有“偷灯是偷福”之说,也有偷了绿灯生女子,偷了红灯生小子一说,一般主要是新结婚或结婚多年还没有生下儿子的夫妇,在转九曲过程中,将摆放的灯盏放在腋下,拿回家去放在财神灶君前或者门楣上,以祈求来年能生个大胖小子。也有一说是能让没有能来转灯的人也共享快乐,永久平安。现在都是用的电灯,因此“偷灯”的习惯逐渐取消,就剩下“偷鸡鸡”,即将盘子前供奉的“面鸡”偷回去,然后由女方坐在门槛上将“鸡鸡”吃掉。如果夙愿实现,来年需要还愿,即给盘子上送一对红灯笼,蒸一桌贡献,或放相应的钱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盘子前的供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啰啰嗦嗦写了一大堆,不知道说清楚没有。总之,串盘子,垒旺火,转九曲等,都是古代人在难以主宰自己命运情况下,逐渐兴起的一种民间风俗性祭奠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迷信观念在逐渐淡化,但希望明天更辉煌还是人们的普遍心愿,当然也有不少人参与活动,完全图的是今宵红火,打发寂寞时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