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那是载着童年梦的地方…… 【下】

醉-清风

<div><br></div><div><br></div> 我们家的屋后,是排列陈行的刺槐小树林,度过刺槐林,就是小河了。站在后门口,就看到河对面的水车,还有大片大片的农田。<div><br><div> 其实,屋后的刺槐林,占地并不大(宽约十来米,长约二十多米)。在离墙不到一米宽的台基下,向北延伸种植了五六排的刺槐树,树与树之间约一米左右。在小树林中的西北角还修了一个厕所,其外围有灌木丛形成自然的地界线。<br><div> </div></div></div> <div><br></div><div> 初夏,刺槐树枝头上挂满了一串一串的,形如麦穗一样的白色花序。阳光中,在绿叶的映衬下尤其的鲜亮而明快,让你感受到了一种纯洁,一种雅致。<br></div> <br> 刺槐花的花语是晶莹、美丽、隐秘的爱、隐居的美人和友谊。槐花的花色为纯白色,寓意超脱、潇洒而美丽。<div><br><div> 刺槐树可以种植于房前屋后,开花时,既能欣赏到洁净的如铃铛般的花朵,时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刺槐花朵静静地开放,寓意着默默守护,适合送给喜欢的女孩。<br><div> </div></div></div> <div><br></div><div><br></div> 这里是我们小伙伴们玩耍的地方。什么上树抓知了,撅着屁股挖蚯蚓,或者蹑手蹑脚的捉蝴蝶,还有追着逮铁牯牛。总之,看到什么就玩什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也不管被虫子咬了,还是衣服破了,更不知疲倦。真的玩累了,就地一躺,看那蚂蚁打架,…… <div><br></div><div> 就这样无忧无虑地玩耍着,欢乐的时光,总是很快过去了。傍晚时分,麻雀占满了树头,叽叽喳喳的吵闹个没完。此时,你一定要逃离,慢一点,或许一团雀屎就落在你头上了。小伙伴们如惊弓之鸟一样,跑着回家了。<div><br></div></div> <div><br><div> 刺槐林外,跨过一条小路,就是长长的河流了。其河没有名字,这一段由北向南流经了三个自然村庄,最后向西一拐,进入我们住的大村庄。其宽处约有四五十米,窄处约十多米。深处有十来米,浅处约三四米。</div><div><br></div><div> 夏季河水涨满了小河,且水清见底,若渴了,弯腰即可。双手捧着鞠一口,还有点甜甜的味道。</div><div><br></div></div> <div><br></div><div><br><div> 在小河的尽头,也就是西头。是一个大大的水肚,南浅北深。大夏天,生产队的饲养牛的李老头,常常把几条水牛赶到河里,搞得这一块河水浑浊。后来,为了大家有一个干净的吃水,专门挖了一个大水池,给水牛打汪之用。<br></div><div><br></div><div> 走在河边,垂柳依依。水草中的小蝌蚪,一丛一丛的,阳光下,那悠闲的样子,倒是自在。那浅水滩处的芦苇也齐刷刷地冒出了水面,很快铺满了水滩。河湾处的野菱角,开始时仅一两个,三两天就会翻一番了。在不知不觉中,月余之后,河岸两边挤满了嫩嫩的绿绿的菱角盘了。<br></div><div><br></div></div> <div><br></div><div><br></div><div> 若你有雅兴,可以带一顶草帽,手持一鱼竿,你大可别着急,静观其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荡着,它们时而七八成群,时而三五结队,时而独自漫步。总之,鱼儿们好不惬意。再静坐,等待,悠闲自得地享受其垂钓的过程,而不在乎鱼儿是否上钩。</div><div><br></div><div> 此时的你,已融入了大画面中,或许,鱼儿也在观看你,是二舅,还是表叔呢?嘿!有点晃眼,管他是谁。<br></div><div><br></div> 看着“鱼之乐也!”,想起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精彩小辩。同理,大人们并不知道夏日的小河,对孩子们来说,是天堂的乐园,是快乐的源泉,而担心孩子的安全,甚至限制孩子下河游泳,剥夺孩子的快乐。<div><br>【注:“鱼之乐也!”出自(庄子) 】</div> <div> 小河,那是夏日里孩子们的天地。中午时分,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一个一个的光着小屁股,扑通扑通地往下跳,把河水打得白浪翻滚的,有时鱼儿也兴奋了,追着浪花腾起。不过,水下扎猛子是有危险的。一般水深2米以下,水温很低,只有几度。造成腿抽筋,下去就可能上不来了。<br><br> 最有成就感的是踩河蚌。河蚌一般生长在河滩的淤泥里,只要用脚轻轻的感触一下,就知道了。水浅的,弯腰,就能拿到;水深的,需扎个猛子,也行了。一会功夫,就能装上满满的一木盆了。当然,做这件事家长是不反对的。<br><br> 折腾累了,要么围着南岸边的水码头,有时会被洗衣服的大妈们臭骂一顿。当然,谁也不理,依然把水打得老高,水花四溅的。要么扒在北岸的翻水车上。,或坐在翻水车的木槽上,…… </div> <div><br></div> 说到水车【注】,那时的作用可大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水稻田,需要水养着,有水秧苗才能生长、抽穗、扬花,也才有秋天的收获。所以,水车是农家的宝。水车大都设置在北岸,这是因北岸的河滩比较陡,且深,便于取水。<br><br> 水车的动力源来自牛力或人力。虽然是木制,比较粗糙。但是,其原理却是一系列的几何、力学的应用,从水车的制造上,就能看到古人不仅仅在人文学方面擅长,即使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研究与探索。<br><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同时,水车也是一个文化的象征。水车棚顶,小一点的是圆锥形,大的则是八角形。四面通透,八根立柱支撑棚顶。其形又酷似凉亭,但非凉亭。它是便于牛力蒙眼转圈拉动提水,而建造其状的。<br><br> 在中午不用时,你可小休片刻。此时阵阵凉风,带着水秀的味道,还有那稻田里的清香,穿亭而过。如此清凉,免不了有几个苍蝇的骚扰。不过,那诱人瞌睡虫,却让你顾不得许多,而呼呼大睡了。<br><br> 寒冬,水车棚犹如一景。你可在【晚来天欲雪】之时,立于水车棚中,去感受李白的诗句:【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从四面八方吹来,卷起了你的衣角,钻进了你的衣领,…… 此时此刻,你成了画中人,感叹大自然之美!感叹雪之美!<br><div><br></div> <div><br></div><div> 大自然如此之美,我们的生活也是美的。那时,民风淳朴。家家户户的门总是开着的。尤其夏日,前后门开着,自然风穿堂而过,凉爽宜人。即使午休,也能让你安然入睡。当然,谁家也不会担心,你睡着了,会丢了东西。那时的邻里之间串个门,借个东西,都很随意,也方便。</div><div><br></div> 虽然,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人人的感情真挚,淳朴,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彼此有个难,伸把手,拉一把,都特平常,特自然的事。好像是拿东西,右手拿累了,就换左手,那么的自然。<br><br> 我不明白的是,今天,一些所谓的专家教授,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归类于小农意识,是落后的,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难道尔虞我诈,就是进步的象征吗?难道资本的血腥剥削,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形态吗?<div><br> 那么,我们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是情感的寄托,是心灵的慰藉。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助,互帮互爱,是在快乐的氛围中度过一生。这才是我们生存的价值与意义。</div><div><br></div> <div><br></div> <div> 盛夏的傍晚,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的门前,用两张长凳,再把房门卸下来,铺就一个门板凉床,有条件的会是竹子做的凉床,全家人或躺或坐在外乘凉。<div><br> 爸爸提前点上蚊香,但作用不大。时常闷热的一丝风也没有,起劲的蚊虫多得撞脸,嗡嗡的叫声如轰鸣的机器一刻不停。左叮一下,右咬一口,从不商量。喝得肚大腰圆的,飞都飞不动了。</div><div><br> 有时(不常用),为了赶蚊子,不得已会在上风处,用麦芒加上打碎的麦秆一起,在打一点水,让它成半湿的状,点上,不冒火光冒烟,来驱赶蚊子。这个方法,需有点风,让烟有点飘动,就可以了。好处是赶走了蚊子,也熏得人有点吃不消。</div><div><br> 夜深了,都累了,我们七倒八竖的躺在竹床上。只有爸爸半眯着眼坐着,为我们摇着芭蕉扇,一边扑打一边摸摸我们是否凉了。然后,把我们一个一个的抱回屋里,他才睡下。有时,我一觉醒了,还能听到屋外爸爸蒲扇拍打的声音。</div><div><br></div><div>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父爱如山吧!</div><div><br></div></div> <div><br></div><div><br></div> 一年又一年,一岁又一岁。我们快乐地生活着,忘却了成长的烦恼。<div><br> 慢慢长大了,我们也如小鸟一样,翅膀硬了。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去自由地飞翔了。年轻时,不曾想起那滋养我们的田园般的温暖之家。</div><div><br></div><div> 现在,时时想起那棵泡桐树下的晚景,那菜园中,躲在黄瓜架下,吃黄瓜的样子;妈妈在灯下钉纽扣时,那唠叨的情景,爸爸急匆匆去水码头挑水的样子,还有我们三兄弟打闹追逐的 …… <div><br> 童年,儿时的岁月,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br></div><div>【注: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最早出现在东汉。曹魏时,经过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图片:来自网络</div><div><br></div><div><br></div><div> 午后 窗下</div><div> 2022年10月8日</div><div><br></div><div><br></div><div> 【全文 完】</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