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救赎”

海之韵

<p class="ql-block">​ <b><i>“</i></b><b style="font-size: 18px;"><i>让你难过的事情,有一天,你一定会笑着说出来”。——《肖申克的救赎</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i> </i></b><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思前想后,</span>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今天写的这篇稿子会与糖尿病人有关,而且这些个故事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p><p class="ql-block"> 去年八月的一天,我们小学同学聚会,大家都比较兴奋,因为有一位同学在与我们分别了近五十年以后,这次带着家人来凉都避暑;同时也算是故地重游,看望一下老同学,重拾儿时的记忆和那份天真无邪的少年时光。</p><p class="ql-block"> 招待自然热情,当地的同学也早早的就来到了饭店,就是为了能同远道而来的老同学见个面,叙叙旧,让花甲之年的我们在这份重逢中再现青春年少时的天真与浪漫。</p><p class="ql-block"> 美酒佳肴上满了整整一大桌,大家也正襟危坐,准备在美酒与美食的斛光杯影中,去追述在那艰苦的年代里同学们的欢笑、顽皮和憧憬。</p><p class="ql-block"> 而就在这时,我竟然看见有好几个男女同学,他(她)们几乎都在饭前的同一时间里,往自己的手臂或是腹部,自己给自己打针,完事后又都若无其事地等待欢迎聚会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老实说,对于我来说,这可能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亲眼目睹有人在自己给自己打针,而且是几个人同时在做同一件事情。我的心不禁“咯噔”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正常,将自己疑惑的神态立马又融入到欢快的气氛中。</p><p class="ql-block"> 饭后,有当医生的同学悄悄告诉我,“他(她)们打的是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不过一般情况下建议在医院或医生的指导下注射,不提倡自己注射,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p><p class="ql-block"> 也许,正是在这次同学聚会前的所见,让我对糖尿病,尤其是对胰岛素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从此以后,但凡是聚餐、聚会以及喝酒,我都会听见有人在说:“我血糖高,我高血压,在打针”等之类的话,仿佛“血糖高”、“在打针”和“高血压”是自己不能喝酒或是糖尿病病人的理由或标记。每每听到这时有人这样说或看到有人在打针,我的脑海里都会想起一句话:<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别理我,就是你对我最大的救赎”。同时我也在想:他(她)们会真的会因此而得到胰岛素的“救赎”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我通过查阅资料得知,<span style="font-size: 18px;">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21年,加拿大人班廷和贝斯特首先发现了胰岛素,并在1922年开始用于临床实践与治疗,使过去不治的糖尿病患者得到了挽救。</span></p><p class="ql-block"> 一百多年来,在人类与糖尿病的斗争历史中,胰岛素其胰脏内的胰岛β细胞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素等的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就成为糖尿病患者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药障,同时它还能帮助患者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p><p class="ql-block"> 持之以恒的医学实践证明,胰岛素最大的医治或者说救赎对象,就是潜在的糖尿病人和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不完全统计,从二0一九年以来,我国大概就有1.3亿的糖尿病患者,而且数据分析还有大概5000万的潜在糖尿病患者。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在我们国家,已是一个不分年龄、性别、地域、习俗等庞大群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去年十二月份到现在,我参加了比较多的婚丧嫁娶活动,各种聚会、聚餐也比比皆有,大家在餐前都比较遵守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政策,洗手、戴口罩,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但开席了总不能戴着口罩吃饭吧,摘下是难免的。然而,这时候总又会看到有人在打针。有的不说话,悄悄打完算了;有的涩涩的解释几句;有的却开玩笑地说“我吸毒”;更有甚者说,“打完针,好喝酒”。如这时有人问他怕不怕?他的回答直接而不屑一顾:“死了算逑”,然后真的就是大块吃肉,大杯喝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暂不去分析他(她)们打针时的各种心态,单是每次总能看到有这么些人在饭前打胰岛素针,就可见糖尿病患者群体的分布及面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是悲是喜,是忧是愁,还是生活的种种无奈,再加上各自不同的起居与饮食习惯,让糖尿病病原体在他(她)们身体里才有了生存的温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无从知道,更无法理解他(她)们打针时的各种苦恼的笑,还有那些让人笑不起来的幽默,就好比是在伤口上撒盐,让人心生怵寒;只是在心里祈祷他(她)们:别再打了,这种痛也是扎心的;可不打又能怎样?得了糖尿病,胰岛素自然就成了他(她)们想过上正常人生活的希望而又不得不打的救赎之药。</span></p><p class="ql-block"> 他(她)们有他(她)们的活法,也有他(她)们各自的经验和打的方发。不仅如此,像饭前打胰岛素针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就可以理解为是他(她)们对自己身体的一种无奈,仰或也可看成是他(她)们对人生生老病死的一种抗争和一种顽强拼搏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无病一身轻”。生过一场大病的人都有体会:活得累的人,是心里装着不喜欢的事;活的更累的人,是今天装了明天的事;而无可救药的人,则是装了自己好多本不该装的事;余生真的难能可贵,需要珍惜和爱护。宛如打针的这些糖尿病患者,他(她)们或许就是活的不累,或者就是再累也要顽强打胰岛素而拼命活着的人。</p><p class="ql-block"> 不屈不饶,绝不轻言放弃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和尊严。他(他)们,应该属于强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肖申克的救赎》,是让你有一天,能笑着说出曾经让你难过的事;而胰岛素的“救赎”,则是为了让众多的糖尿病患者,变的更加自给自足,豁达、勇敢和坚强!</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3.1.31写于 凯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