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灯

春日梦想

<h3> 送灯<br> 口 李修春<br>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挂上红灯,张灯结彩,红红火火,节日气氛就浓厚起来了。<br>  在我农村老家,条件有限,这几年把面灯换成了蜡烛灯,每逢这天,家家户户每个门口两侧点上两个小蜡烛照亮角角落落。<br>  我也是年近六十的老汉了,小时候送灯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候,老人提前一天就开始忙活,用面蒸灯,做出各种带着褶子的面灯,临近黑天,分头行动,把灯摆放在家中门口,和井台、灶台、大路上,把祝愿和期盼浓缩在这些小小的灯上。<br>  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最为隆重而又盛大的一个传统民间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文帝时期,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在元宵节期间,各地民间的各种习俗纷纷登场,不一而足,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跑旱船 、点花灯,还有张店的烟火晚会,五彩缤纷,姹紫嫣红,有人戏称为东方的狂欢节,并不亚于西方的狂欢节。特别是在我工作的所在地淄博,政府引领、民间唱戏,花样繁多,周村的芯子,淄川的打铁花,博山的跑旱船,各区县的闹元宵活动热热闹闹,从正月十四一大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六,一大早的八点多开始,持续到下午两三点钟,整个城市主要街道人头攒动,好不热闹。而在我的老家,没有这些热闹的场景,反而,更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去祖先的坟墓上送灯。到了先人的坟前,供桌前一左一右点燃准备好的蜡烛,有的连香都不用点。后期晚辈们看着蜡烛慢慢燃烧,也许是给祖先们引路照明的意思吧,具体什么寓意还真的不知道。小时候,每一个祖先的坟前点燃的面灯, 至少两盏或者三盏,我们等待着燃尽,主要怕灯火引发山火,造成干燥的荒野火灾。家庭困难的人家还把面灯带回家,家庭好点的,点燃后就离开了。等到第二天,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有人就带着筐子到各个坟前捡拾面灯,回家用刀切成片,放在烧开的水中煮透,全家包餐一顿。<br>  对这些习俗,我也知道不多。小时候吃开水下的面灯片也没忘记。灶台、门口、天地、井台等摆放的面灯,老母亲把灯芯拔出,带着燃尽的花生油的焦糊味,放点葱花粗盐,满口香味,至今回味无穷。<br> 如今生活好了,再也没有吃面灯片的了。年迈的老父亲常常说,现在日子做梦都想不到,不但顿顿面食,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有老年费,如今的社会真是好。<br> 在村口小桥边上见到几个十几岁的小孩在送花灯,也许和我一样,具体的意义和内涵是什么也知道不多,但送的是美好愿望,送的是文化传承,与迷信无关。 文化需要传承,上下五千年来人们的一种感情寄托。</h3>